這是一個巨變的時代。在世界領域,新全球化浪潮,使人們的聯系更為密切又立體,博客,甚至近幾年的FACEBOOK等的興起,不僅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模式,更對社會組織形式產生深遠影響,使未來世界面臨著個人與社會的雙重劇變,新的技術與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在中國, 經過“激蕩三十年”,商業社會在縱向軸線上,處于傳統與現代的嬗變之中,各種商業思想起落沉浮,接受時代的檢驗;而在橫向軸線上,本土商業與全球化的沖突交融,波瀾起伏,中國商業社會處于轉型的關鍵時刻,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
在現實語境中,過去的一年,以及我們未來的很多年,也發生了很多影響商業社會的不可知的事件,股市狂奔,物價飛漲,新型的雇傭關系,都造成了巨大的動蕩,任何當下事件,都是未來的歷史,如何走出當下的普遍困境,也對中國的商業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春秋以降,百家爭鳴,希臘羅馬,世代更新。
湯因比在《文明的起源》一書中,曾提出一種挑戰與應戰的偉大設想,同樣,當下商業社會的種種挑戰,也必將是影響未來的偉大商業思想的誕生的基石。
企業治權的“共和”時代
阿里巴巴上市造就了數千個百萬富翁,在企業界引發了強烈的震動,阿里巴巴的“利益共享”模式在企業內受到廣泛的推崇,甚至很多企業人士,在MSN上留下諸如“要混就混阿里巴巴”,“要跟就跟馬云”等個性化簽名。
阿里巴巴的利益分享更像是所有權的“共和”,影響更為深遠的企業革命,還在于作為企業經營權的逐步分散,出現了治權的共和。
這種現象的出現,顯示了社會通行規則在企業領域的普世力量。在更廣泛的社會領域,集權主義的衰落與多元主義的勃興,已成為趨勢,正如著名社會學家托夫勒在其《權力的轉移》一書中所說,未來權力不僅將從暴力到資本,從資本到知識橫向轉移,更將從金字塔頂端向底端縱向轉移。
企業治理權的共和,本質就是人生舞臺的共享,以及企業人員普遍的自我實現。很多企業之所以做不大,追根溯源,就在于無法穿越帝國時代,也無法改良獨夫的基因。
人性中對于權力的貪欲,使很多企業家無法與內部強人共享人生舞臺,更遑論 “甩手”了,相反,一有人功高才大,即刻緊張起來,必欲除之而后快,最后演變成無數“功高震主”的荒謬悲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企業最強大的對手,總是在企業內部沉睡。 伊利最大的對手,赫然就是曾經被鄭俊懷逼走的牛根生。
穿越帝國時代,走出控制重于發展的固有模式,才能在企業內部滿足普遍的自我實現,從而走向企業治權的共和。
世界是平的
認為世界是平的,這種思想的誕生,源于全球化的加劇,以及新的時代變革帶來的社會結構的巨大改變。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托馬斯#8226;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認為現在的社會必定抵擋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他用一句話來概括他的新的世界觀——“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的思想,不僅揭示了橫向的世界之間的聯系,而且對于社會結構的縱向組織影響深遠。“世界開始從垂直的價值創造模式(命令和控制)向日益水平化的價值創造模式(聯系和合作)轉變”。導致這種轉變的,是恰好在世紀之交同時出現的“十大動力”。這十大動力就像十臺功率巨大的推土機,正在將原有的權力和資源平臺一一推平。所有過去站在權力各個階梯的國家、機構、公司,逐漸發現階梯已經not;不存在,大家都一齊站在平地上。“不管你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你都會發現,等級制度正遭到來自社會底層的挑戰,或者正從自上而下的關系變成更為平等和合作的關系。”
世界之間的無限溝通,將使人們視野無限廣闊,并且獲得前所未有的強大的力量。而社會組織的扁平化,更改變了權力的運作模式,對企業內部變革影響深遠。
中國式管理
中國商業社會的劇烈變革,使企業管理處于混沌狀態:現代管理理論無法與處于轉型期的不成熟的商業社會匹配,于是,很多人將眼光投向傳統智慧,中國式管理也開始流行,而以臺灣曾仕強,大陸成君憶為代表的學者,更是將中國式管理登峰造極。
同時,根源于農業威權文化的中國傳統智慧,與建立在民主與人本基礎上的現代文明沖突日益顯現,引起了廣泛的批判,青年學者孫景華以其《中國人的管理邏輯》,張羿以其《后現代管理》第一次系統地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反思。
孫景華在《中國人的管理邏輯》中做了一個可能大而化之、但極有啟發的區分:西方人的管理邏輯的起點是“組織”,而中國人管理邏輯not;的起點卻是“人”。
西方傳來的管理理念,重點在組織制度、層次、結構,也就是組織能力,而我們應用起來,卻常常不自覺地“中國化”,變成關注每個獨特的個人。最近幾十年來,西方的管理理念在經歷組織能力發展的階段后,又逐漸向關注個人特性的方向發展,這往往使得傳入中國的管理觀念常常進一步被“誤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孫景華的組織與個人二元區分可能是抓到了管理理念的一個根源性問題,只有在明晰這個區分之后,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西方管理,才能去發掘中國傳統管理哪些實踐是有價值的,才能更好地在中國管理環境中運用中西管理手段。
具體而言,孫景華區分6對管理觀念:“管理人”與“管理組織”;“熟人信任”與“制度信任”;“個人理論”與“組織利潤”;“個人效率”與“組織效率”;“個人基業長青”與“組織基業長青”;“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
對于中國式管理的爭論意義深遠,它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傳統的威權社會環境與世界潮流之間的掙扎與搖擺,而未來中國企業的選擇,將決定未來中國商業社會的底色。是走向現代化,接受普世商業價值,還是沉于非理性,迷醉權謀與不規則競爭。
這種影響,起碼將持續20年甚至更遠。
財富來自金字塔底部
前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以滿腔的激情、虔誠而強烈的道義感去關注那些處于饑餓與赤貧中的窮人,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挑戰傳統的金融體系與無效率的官僚體制。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從27美元(借給42個赤貧農婦)微不足道的貸款艱難起步發展成為擁有近四百萬借款者(96%為婦女)、1277個分行(分行遍及46620個村莊)、12546個員工、還款率高達98.89%的龐大的鄉村銀行網絡。
在很多人認為窮人無油水可賺,將其排除在客戶之外的時候,尤努斯證明了窮人才是真正重要的客戶;在很多銀行認為窮人信用不可靠的時候,尤努斯證明了窮人是講信用的。
尤努斯的出現,使財富來自窮人這一事實獲得了普遍的承認,而事實上,窮人也一直就是財富的來源。
密歇根大學教授C.K.普拉not;哈拉not;德在《金字塔底部的財富》一書中,試圖尋找根除貧困的方法,他可能找到了正確的方向。他發現,真正的窮人同時也是敏感的企業家和具有價值意識的消費者。窮人、民間社會組織、政府和大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開創世界上最大的、增長最快的市場。簡單地說,這是一個雙贏游戲:利用商業力量來消除貧困,同時讓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獲得財富。
普拉not;哈拉not;德最有價值的觀點可能是,用商業方式消除貧困,把窮人轉變為消費者,可以給他們帶來“尊嚴與選擇”。
很多企業不理解,為什么在中國價格戰一再奏效?為什么多數市場化的巨頭都是在價格戰中成長起來的,很簡單,因為在中國,還沒有形成中產階層,多數消費者都是低端人群,只有低價策略,才能吸引最大的消費群,獲得最大化的市場。同樣,奢侈品和高端消費品,其消費群體永遠只是少數,而對于多數企業來說,金字塔底層的平民,才是他們真正的衣食父母。
財富來自金字塔這一緘言,對于中國這個窮人占大多數的國家來說,永遠是企業制定競爭策略的基礎。
微利時代
近幾年,幾乎在所有的行業,都存在著利潤普遍下降的現象。于是,中國企業都急了,都喊不正常了!但是,可以負責任地說,不是現在不正常了,而是以前不正常了!
20年前,一臺微波爐就要近5000元,而現在基本不足500元,到底誰正常?而縱使20年前的企業利潤普遍高,整體比起來,我們可以發現,是現在而非20年前的企業,才是真正日益強大的企業,20年前,1億以上的企業都是巨頭,而現在,縱使是100億,也并不鮮見。
在一個正常的商業社會中,絕大多數的行業應該是低利潤的,只有少數行業才是高利潤,這就是奢侈品與大眾產品的區別;在一個行業中,只有少數頂端產品是高利潤的,而絕大多數產品企業應該微利經營的,這就是高端產品與普通產品的區別;這是一個最普遍的規律,微利是現代商業社會的本質。
當年,很多企業率先依靠規模優勢和價格利刃,搶得了行業先機,而如今,曾經風行的價格戰,卻使無數企業陷入困境,微利時代,企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企業普遍關心的話題。
在美國,商業的微利本質,也使傳統的增長模式瀕臨危機。這種傳統的增長模式面臨的第一個主要壓力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
亞德里安的最新力作《微利時代的成長》中,描述了一些業務創新者的崛起過程。像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紐柯(Nucor,美國著名鋼鐵公司)、沃爾瑪等大公司關注的已不再是產品創新,而是尋求更好的方法為顧客服務,以求在各自的行業內取得戰略性的控制地位。這樣,即使賣的產品和別人一樣,他們也能創造出新的商業價值。
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這種價值流出使業務創新者面臨巨大挑戰。很少有人能超越傳統的產品服務界限,發現新的顧客需求。以西南航空為例,它建立了一種全新的點對點式航線系統,總成本也低于其他主要的航空公司,但是它出售的仍然只是標準的航空座位。它并沒有使乘客的旅行發生多大變化,也沒有在乘客登機前后,提供特殊服務而創造出新的需求。鋼鐵業的紐柯公司、零售業的沃爾瑪和IT業的戴爾公司同樣如此。
創造需求,發現新的商業模式,也許是微利時代最大的任務。

商業的普世主義
普世主義發軔于一種普遍性存在的宗教情懷,在目前的世界三大宗教中,都存在著一種普世主義,認為人間存在著普遍真理,一切的美好,理應得到最廣泛的推廣,需要“普渡眾生”。
普世主義目前已經超越宗教領域,在當今社會,商業的普世越來越明顯,很多國際性商業巨頭,已經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商業體,而是跨越國界,其商業觸角深入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人群共同喜歡的東西,給他們帶來了美味的享受和歡樂;同時,在商業的普世過程中,一種通行世界的主流商業規則和商業文化,也開始廣為傳播,比如說自由、平等的理念,無論是美歐等發達商業國家,還是亞非拉等落后的商業國家,都普遍接受了這些思想。而在中國,商業的日益繁榮,也使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商業的普世存在幾個特點。
為什么沃爾瑪能夠雄霸天下?最廣泛的滿足,才能造就最恢弘的商業。在世界500強中,多數都是大眾化的,主流的產業。而在國內,那些適應消費民主化潮流的企業,也在商業普世過程中崛起,最典型的是家電行業,由貴胄降臨人間的過程中,誕生了一批企業巨頭。
簡單達到偉大。以最簡單的形式,從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始,獲得深奧而又直指人心的偉大真理,才能達成最偉大的商業帝國,沃爾碼做簡單的事情,始終如一,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也非常簡單,就是提供交易平臺。
商業改變社會。商業的普世過程,就是把商業活動變成一個重復博弈;當商業普世之時,我們就一天天遠離了不規則的商業荒原時代,達至理性的商業社會。而隨著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和進一步的普世,又會將商業社會的良好基因,移植到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使商業的普世力量,影響和改造更廣泛的社會領域。
商業的“大同世界”。商業的大同,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價值共享。商業與其它領域,某一行業與其它行業,某一企業與其它企業,乃至一個企業內部之間,互相連接成價值鏈的一環。而更高境界的大同,應該表現為人生舞臺的共享,以及在此基礎上企業人員自我價值的普遍實現,完成人性解放的普世。
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商業的普世,將催生一大批偉大的企業,同時,也將帶來意義深遠的社會變革。
威權的終結與“中心”的消亡
威權的終結是伴隨著民主化的浪潮而來,數百年人類民主化實踐,已經not;使民主成為一種普世價值,威權的終結更多表現為政治權力的制約,而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壟斷的被打破,更是促使威權的分崩離析。
率先顯露鋒芒的是流行文化領域,文化類產品的生產正在迅速地脫離威權實踐范圍,成為全社會熱衷的流行主戰場, 2005年文化市場的最大贏家“超女”正是借助了互聯網和大眾傳媒的合力迅速竄紅,打破了老大央視的壟斷地位,而多年默默無聞的郭德綱,同樣在“鋼絲們”的努力下借由互聯網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實現了脫胎換骨的飛躍。
1980年,居行業前列而五年后不再是“巨無霸”的大公司不到10%;而到1998年《福布斯》公布的“下崗”大公司已高達40%。其現象背后是新興小企業實力的迅速崛起,企業走向壟斷開始受到扼制。另外,博客數量每五個月翻not;一番,它產生的信息爆炸使平面媒體公司如芒在背。這表明:“小勢力”正在向巨無霸挑戰。
同時,個性化消費的興起,打破了以往大規模生產的企業發展模式,行業更加分散,個性化需求的無數綠洲,造就了一個個分散的“小國”。“大國”存在的疆域基礎已不復存在。
權力的分散,也使企業先發優勢日益式微。行業的先發者不再擁有制定游戲標準的力量,而變成多中心制。超女打破央視的“官方”壟斷地位后,獲得了暫時的“民間霸主”地位,但是,第二年迅速跟近的好男兒等同樣來自“民間”的力量立即打破其一家獨大的局面。形成了分散的中心。
“巨無霸”掌控世界的勢頭正在削弱,一個權力分散時代已經來臨。
企業家的社會化
企業家的社會化已經not;成為一種潮流。
無論是最受尊敬的企業評選,還是最有價值的企業家,或者是“企業公民運動”,還是中央電視臺的“財富新觀念”,企業家的慈善話題等,近年來,關于企業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已經日益緊密,企業家也不可逃避地被打上了社會化的烙印。企業家身上,已經not;被賦予了遠遠超越其本身的廣闊社會內涵not;。
商業企業家對經濟而言意味著什么,社會企業家對社會變革就意味著什么。在《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戴維#8226;伯恩斯坦寫道:他們是那些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的個體,他們質疑現狀、開拓新機遇、拒絕放棄,最后要重建一個更好的世界。
有些來自美國,其他剛來自從巴西到匈牙利的許多國家——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民營部門提供了一本“卓越指南”。在美國,一個叫J.B.施萊姆的男人幫助了數以千計的來自低收入家庭的中學生進入大學。在南非,一個叫維洛尼卡#8226;霍薩的女人發展出一種以家庭為基礎的艾滋病病人護理模式,改變了政府的衛生醫療政策。在巴西,因為法維奧#8226;羅薩的努力,數以十萬計的邊遠農村居民用上了電。還有美國人彼爾#8226;德雷頓,他創建了一個自愿者基地“阿育王”—資助和支持了這些社會企業家,以及千余個像他們那樣的人,將它們的思想威力撒播到了世界各地。
這些非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被媒體大量報道的巨大變革:環顧世界,社會中成長最快的部分是民營部門,同時數以百萬計的普通人—社會企業家們—正在越來越多地涉足到政府和企業已經失敗的地方去解決問題。
商業改變社會,同樣,無數的企業家,也正通過商業的和非商業的方式改變社會。
藍海戰略
2005年2月,韓國學者金偉燦的《藍海戰略》由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出版,在書中,金偉燦正式提出了藍海戰略,成為集競爭策略之大成的學說。
自從邁克爾#8226;波特的《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這兩部戰略管理專著問世后,“競爭”就成了戰略管理領域的關鍵詞。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波特的競爭理論,無法突破惡性競爭的困局,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才能從血腥的競爭中沖殺而出?如何才能啟動和保持獲利性增長?

“藍海戰略”的核心因素包括幾個方面,把視線從市場的供給一方移向需求一方,實現從關注競爭對手的所作所為轉向為買方提供價值的飛躍;重建市場和產業邊界,開啟巨大的潛在需求,開辟新的商業領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實現顛覆性發展等。作者還提出了成功制定和執行藍海戰略的六項原則。這些原not;則告訴企業,該如何重建市場邊界、注重全局、超越現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戰略順序、克服組織障礙并把戰略的執行建成戰略的一部分。
藍海戰略在中國的狂熱,與中國企業的競爭密切相關。目前,多數行業已經not;血流成河,出現了普遍性的利潤下降,同時,競爭越來越同質化。而尋找未來出路,使企業普遍處于茫然之中,藍海戰略的競爭思想,正符合了國內企業尋找新的發展道路的迫切愿望。
藍海戰略遠非完善,而且某些地方受到了廣泛批判,但是,它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
商業模式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
日益稀薄的利潤,已經使眾多企業紛紛開始尋找新的出路,而到底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在實際范圍內都存在很大爭議。
而在中國,商業模式的創新,顯然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存在一個龐大而低端的消費市場,而且這個市場在絕對意義上說,遠遠沒有飽和,無數商品還沒有被尋常消費者享受到,商業并沒有得到更廣泛普及。而在短期內,國民的收入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這也導致中國對高端消費的抑制,這個時候,發現新的需求,并且創造出新的需求模式,顯得尤其重要。
成功者總是令人羨慕。但是,成功不能復制,成功者往往是最不可學的。
當年大家都搞互聯網的時候,只有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賺了大錢;等到大家都去搞門戶的時候,互聯網卻遭遇寒冬,反而是做B2B的阿里巴巴賺錢了;等大家都去做電子商務的時候,沒有想到出來個陳天橋,人家搞游戲就發財了,那些發財的人,都是走的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
新的商業模式不僅僅表現在IT行業,在其它的各個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如家改變傳統酒店模式,以連鎖和簡化酒店功能的新型商業模式,獲得了商務人士的廣泛推崇,分眾傳媒,“發現”了樓宇廣告,并且開創了戶外媒介傳播的新方式。
發現新的需求,并且對各種商業元素進行融合,將導致商業模式的普遍改變。
同時,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在于未來的不可預知。那些具有異常商業嗅覺的人,才能夠把握商機,迅速崛起,這就是為什么新的商業模式往往由新勢力創造,而非相近領域的傳統強大勢力所創造的原not;因。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新的商業模式也會層出不窮,而這也正是商業社會的魅力之所在。也許某一天,從一個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個巨大的商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