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最后一天,聯想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已于30日簽訂協議將其手機業務——聯想移動以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Jade Ahead、小象創投、Ample Growth鴻長企業及Super Pioneer等機構。
手機這幾年可以用多事之秋來形容,媒體一片唱衰,當然國產品牌手機的經營困境不言而喻,但如何看待中國手機產業的現狀,國產品牌手機重新崛起的出路在何方,如何避免過山車似的大起大落,將是擺在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聯想在2008年1月底果斷賣掉手機業務,在聯想和外界看來是迫于無奈,但筆者認為這是聯想的明智之舉。甩脫非核心業務、專注核心能力正成為中國制造的迫在眉睫,聯想不是第一個賣掉手機業務的,也絕對不是最后一個。2008年將有更多的國產手機走進這個市場的寒冬,并逐漸讓位于諾基亞、MOTO、三星等跨國巨頭。
國產手機業績曾經輝煌的2003年,國內廠商紛紛進入手機行業,更有不少廠家為了封殺競爭對手投入了重金以鋪設渠道,許諾給渠道相關人員很多優惠政策。雖然遭到一些賣場反對,但很多促銷員還是用“終端攔截”的方式,吸引了很多顧客購買國產品牌手機。然而到了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這些殺雞取卵的急功近利做法的弊端就開始顯現出來,最終導致號稱握有強勢終端的國產手機集體性潰敗。
面對如此局面,國產手機如何突破困局,獲得新生?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破解:
一是在不能壟斷核心技術的前提下增加企業非核心技術的競爭力。不具備芯片等手機核心技術我們完全可以尋找在其它方面的突破,如戴爾電腦的成功經not;驗很值得借鑒。國產手機完全可以在模具開發、外觀創新、實用功能等方面做足文章,以手機運營商捆綁等操作模式獲得經not;營支持,盲目追逐國外手機品牌所謂的時尚研發(如3G手機)只能把自己拖疲憊。以企業文化營銷作為突破口,提升企業的非核心技術的競爭力,彌補自己的短處,再師夷長技,應該是解決目前困境的最好方法之一。
其二,守正出奇,后發制人,做足營銷。國外品牌能夠取得中國手機市場的勝利,除了產品外,他們更多地調查研究中國顧客的消費心態的變化,而不僅僅滿足于今天的消費者。如今看來,這種戰略是高明的、長期的。國產手機不能過分看重戰略虧損多少年,我們現在還不是戰略虧損的時機,而是如何生存的問題。要后發制人,必須講求營銷策略,我們就知道贈送促銷,卻并不諳情感營銷、品牌營銷、文化營銷。天天促銷,天天卻在流血,在市場競爭中最終是你死了我也活不了,這是國產手機們應該解決的市場博弈問題。
其三,國家應加大手機市場的整治力度,給予國產手機國民待遇,謹慎拿牌照說事。打擊假冒偽劣手機可以說刻不容緩了,既然那么多水貨機、組裝機、翻not;新機存在于市場,我們的行業主管部門、質檢部門、工商部門不能無動于衷,單純歸咎于廠商的非理性、消費市場的復雜性,是不負責任的。譬如炒作甚熱的牌照問題,國家信息產業部應該根據市場整體狀況適度控制新上手機項目,銀行部門也應該采取措施限制手機重復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對外資手機品牌采取既放又控,不能只放不控,大量貼牌手機的出現也暴露了手機牌照管理的漏洞。
其四,手機制造廠商也要潔身自好,如今的市場競爭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是如何從生存走向發展的多贏。我們看到,家電業向手機業務的延伸似乎都在證明沒有自己做不到的,“我產業多元化模式肯定是成功的”,實際上這是個很大的錯誤。資源的整合不可能是一個模子下來。產業項目決策一定要有合適的人才隊伍、技術資金等才能決定是否去干,否則弄得人才從一個企業跳到另一個企業,跳來跳去,只是競爭風險的東家轉移罷了,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國產手機生存環境的日趨惡劣問題。
出售手機業務對于聯想來說,無疑是輕裝上陣,但接盤者是否如此,國產手機未來在何方,是集體退出?還是卷土重來?只有科技更新和市場需求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