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西華縣紅花鎮龍池頭村下轄10個自然村,總人口4 267人,黨員68人,其中黨員干部7人。近年來,在省、市紀委駐村工作隊的幫助支持下,村“兩委”班子立足本村實際,靠廉政勤政示范帶動,憑服務凝聚民心。我們對該辦的事堅決辦——不拖,能辦的事立即辦——不等,難辦的事想法辦——不推,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讓一個即將散亂的窮村,逐步變成了一個生態文明的示范村。
發展是民生之本——要真實為民
我們村過去是革命老區,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也曾經受貧窮落后的折騰。1995年前,極度貧窮落后的生活致使部分村民走上了非法采血賣血、換錢維持生計之路,成了全縣出了名的貧困村。因為“窮”,方圓十里八村的農民大都不愿意與我村人談婚論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從發展入手抓發展,以此作為關注民生的重點,為群眾獻出一片真心。一是狠抓高效農業的發展。我們從省農科院了解到,日本黑豆產量高,同時又有藥用效能,市場價格看好,于是就買了良種分發給農民種植,僅此一項,全村種植2 600多畝,一年同比黃豆增加收入130萬元。此外,還組織科技人員到村里傳授病蟲害防治、大棚生產等先進科技知識,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水平。二是狠抓村市場體系的發展。我們村農民有種植瓜果蔬菜的習慣。為了發展市場經濟,解決農民銷售難題,2004年秋季,村里興建了一個瓜果蔬菜批發市場,當年成交瓜果蔬菜165萬千克,為農民增加收入16萬元。同時,培養了一批經紀人,外出推銷農產品。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全村農民帶來了實惠。三是抓工業促農業。過去我們村工業項目是個空白。經多方考察,村委研究決定建一個既能利用本地資源,又投資小、見效快的工業項目。2005年6月,投資26萬元建成了一個年產300~500噸的秸稈炭化廠。該項目投產后,既消化了本地秸稈、鋸末等廢物,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增強了全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疾苦是民生之急——要真情愛民

在解決群眾疾苦上,我們做到了:一是完成6項任務。即:修一條柏油路,打一眼深井,建一所學校,一所衛生院,一所黨員和村民教育活動室,一所陽光家院。我們到省、市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在短短的兩年內,高質量、高標準地完成了“六個一”工程。建教學樓62間1 650平方米,可容納15個教學班;新修5.5米寬、長8千米的柏油路,全村10個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打一眼深380米的井,并配有電機、下水管道等輔助設施,自來水通到全村家家戶戶;新建衛生室9間,裝配了醫療設備和現代化病床,還從省城請來了專家為群眾免費義診;建黨員和村民教育活動室9間;建陽光家園30間。
二是搞好“四個救助”。第一個救助是解決困難戶的住房問題。我村有4個特困戶,其住房屋頂露天,有的房體傾斜、裂縫,因家中長期有病人,無經濟能力修繕。我們主動協調救災資金,為這4戶農民建起了新房。同時,對另外2戶危房進行了整修加固,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第二個救助是解決困難戶的生活問題。我村有十幾戶農民因病喪失了勞動力,吃飯都成問題,村兩委干部主動捐資救助,并積極向上爭取救濟面粉5噸,方便面180箱,解決特困戶燃眉之急。同時,想方設法給這些農民找力所能及的活干,采取多種措施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第三個救助是解決困難戶子女的上學問題。我們村有一女孩叫金芳,2005年考取了河南師范大學,其父母都有病,家中經濟困難,繳不起學費,眼看就要輟學。村里聽說此事后,立即派人多方協調,并資助學費1 000元,解決了她上學問題。兩年來,救助像她這樣的學生24名,受到了廣大村民的好評。第四個救助是解決困難戶的生產問題。2005年麥收季節,我們了解到有20戶農民由于多方面原因,小麥未及時收割,就主動組織人力、物力支援他們收割小麥,并幫助種上了秋作物。
三是解決生產發展上的難題。我們村過去由于自然條件差,路、溝、渠不通,旱不能澆,澇不能排。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大部分耕地處于靠天收狀態。我們請技術人員勘察地形,請來打井隊,找來挖掘機,新打機井50眼,修復舊井70眼,開挖溝、渠4 000多米,小溝通大溝,大溝通河流,徹底改變了靠天收的狀況,使村農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保收田。面對村內過去人畜混雜,秸稈亂堆、亂放,村民生活、生存條件極差的不良局面,采取改廚、改廁、改圈的措施,把大力推廣沼氣作為生態園示范村沼氣工程來抓。我們多次聘請市、縣能源部門的技術員到村與群眾面對面講解沼氣知識,宣傳冊印發到各個農戶。目前,已建沼氣池683個,全部投入了使用。小沼氣帶來了龍池頭村的巨大變化,既改變了生活環境又帶動了養殖業和集約農業的發展,村中養殖戶由原來的180戶增加到410戶,生豬存欄達到2 500頭,新發展無公害蔬菜近百畝。同時,為村民建設綠色家園,發展良性循環經濟提供了載體。
廉政是民生之基——要真誠助民
在這方面,我們注重樹立“三個觀念”:一是樹立宗旨觀念,帶頭勤廉為民。我們從提高黨員干部思想素質抓起,利用各種時機,強化黨員干部的理論學習和知識的更新,通過學習,轉變干部工作作風,樹立良好形象。我們利用黨員電教室,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系統的功能,組織黨員干部收看電教節目,學習黨的惠農惠民政策,掌握致富信息和農業科技知識,并要求黨員干部按照“農村黨員干部廉潔自律十不準”嚴格要求自己,增強自身發展經濟的能力和本領。通過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與管理,全村黨員干部的宗旨觀念進一步增強,帶頭勤勞致富,帶頭勤廉為民的良好風氣逐步形成。2006年麥收時天突降大雨,金惠群等6名村干部全力幫助困難戶搶收小麥,而自家的小麥卻被雨淋在地里。
二是樹立民本觀念,傾心為民辦實事。我作為村支部書記、班長,為了工作,家中農活無暇顧及,家里收種全靠妻子一個人干。有一次妻子自己開四輪車下地干活,搖車時被“搖把”打斷胳膊,我深感對妻子和家人的愧疚。但看到村內的主要街道都已鋪上了柏油路,家家戶戶都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沼氣,學生坐在現代化的教學樓里讀書學習,群眾在文化廣場休閑娛樂,心里感到一絲慰藉。為了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我村干部多次帶領群眾外出參觀學習,積極引導農戶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西瓜、蔬菜、楊苗等經濟作物,全村4 100多畝土地,有3 500畝都種植上了瓜菜、楊苗等。通過不懈努力,既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又改善了生活環境,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兩委”班子在抓好項目經濟建設的同時,還積極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設,多方籌資100多萬元,在村中建成了一座近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娛樂廣場,組建了50人的盤鼓隊,經常開展“孝順兒子、孝順媳婦”評選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極大的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樹立責任觀念,便民服務到位。首先成立了轉變作風,辦實事、辦好事辦公室。村“兩委”制定了下訪談心辦實事制度,要求每位村干部必須有一本民情日記,詳細記錄群眾的反映和要求,以及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并把每周一定為集中解決日,對本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集體研究后解決。同時還明確要求每位村干部和黨員要與10戶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及時了解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其次成立了群眾工作部。群眾工作部設立了接待室、說事室、調解室,工作部成員由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和群眾代表組成,主要負責群眾來信來訪、民事糾紛調解和咨詢服務事項。群眾工作部的成立,不僅使部分群眾鄰里糾紛變得和睦相處,也使個別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快速有效解決。再次成立了便民服務中心。服務內容為政策咨詢、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生活百科、婚喪嫁娶、證件協辦、救災扶貧、社會事務等8大方面,并向全村群眾承諾:有疑惑找黨員、有迷悟找干部,寧可干部麻煩百次,不讓群眾為難一次。村“兩委”成員向村民發放了便民服務卡,公布了干部聯系電話,方便了聯系與服務,提高了服務質量。第四設立了“愛心超市”。為解決困難戶、孤寡老人和孤兒的生活困難,村“兩委”多方籌集資金,建立了“愛心超市”。“愛心超市”的服務范圍為本村特困戶、空巢老人、貧困學生及無致富門路的農戶等5類困難家庭。“愛心超市”的宗旨是真誠奉獻愛心,幫助弱勢群體,奉出一顆真心,獻上一份真情。通過申報、村委考察核實、群眾綜合評定確定資助對象,登記造冊后發放“愛心救助卡”,憑卡免費到“愛心超市”領取衣服、米、面、油、鹽、醬、醋、書包、文具等生活和學習用品。截止目前,先后有26名救助對象和10名失學兒童得到“愛心超市”的援助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