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意見》共分8部分,包括: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意見》指出,200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意見》指出,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農業的多種功能日益凸現,農業的基礎作用日益彰顯。必須更加自覺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意見》指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物質基礎。必須立足發展國內生產,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保障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切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
《意見》強調,加強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建設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必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農業社會化服務邁出新步伐,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實現新提高。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
《意見》強調,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繁榮農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意見》指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深化農村改革是強化農業基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源泉。必須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億萬農民的創造活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積極推進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妥善處置鄉村債務,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
《意見》指出,農村基層組織是落實農村政策、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組織基礎。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生產、共建和諧的能力。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探索鄉村有效治理機制。
《意見》強調,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是我們黨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三農”工作主動權。毫不松懈地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氛圍,
《意見》強調,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抓緊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繼續加強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