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福及億萬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歷史使命,還標志著“農業支援工業”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型城鄉關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應注重處理好四種關系。
一是處理好長遠規劃與近期實施的關系。村鎮面貌是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受傳統世俗的影響,找陰陽看風水已經成為廣大農民蓋房立戶的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選擇,結果在好端端的大片土地上,蓋成的房屋東扭西歪、高低不一,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種傳統自發性的建房模式沿襲已久,根深蒂固,給新農村建設增加了難度。現在以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無疑是對傳統農業和因循守舊思想的一次巨大沖擊,我們應以科學創新精神,圍繞已定的長期規劃要求,既要弘揚歷史人文遺產,又要改造前人蓋房遺留下來的諸多弊端,更要使后人建房再不走彎路,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傳統與現代和諧。因此,抓緊時間落實規劃是縣、鄉政府應當著手解決的當務之急,使廣大農村逐步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村容整潔、環境和諧優美,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從根本上解決現行農村的臟、亂、差問題。
二是處理好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關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出來。一家一戶小本經營信息不靈,銷售不暢,經濟效益低下,產品單一,規模小,無法抗衡市場風險。廣大農戶仍“拴在一畝三分地上低效忙碌”,農閑棄農,外出打工,農忙歇工,回家種田,打工無專長,務農小而全,農具耕畜齊備,生產生意都做,辦事小打小鬧,生活自給自足,小生產束縛了農民大發展的手腳,“小富裕”阻止住農民前進的腳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帶來了光明與契機。農民扎根農村,立足農業,要通過整合資源,促使農民分工、分業,以產業化為載體,鼓勵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使廣大農民群眾昂首闊步地融入社會化生產,成為平等競爭的市場主體。
三是處理好農業調產與農民增收的關系。農民增收致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標和出發點,農民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礎。平順縣北社鄉小鐸村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雖然沒有較大型企業,但憑山坡廣闊、石料資源豐富的優勢,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戶均四個一”的增收目標(戶均1畝經濟林,戶均1畝小菜園,戶均1個勞務工,戶均增收1萬元)。他們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圍繞農業,組建了8個專業生產合作社,還支持農民辦起石料加工礦點,新建一個免燒環保磚廠,為今后農民持續增收奠定了基礎。小鐸村的實踐證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調整產業結構,而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圍繞農民增收。只有農民增收致富了,新農村建設才有希望,才能盡快地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四是處理好農民為主體與政府為主導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根本上說是億萬農民自己的事情。農民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靠自己的雙手去建設自己的家園,這是天經地義之事,也是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因此,政府和農民都要擺正主導與主體角色,特別是縣、鄉兩級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神圣責任和考核政績的一項主要內容。可是,許多地方的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有誤解,認為建設新農村應該讓國家來投資建設。所以,引導農民走出思想認識上的誤區,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關系十分必要。
農民是新農村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建設新農村應該讓廣大農民根據自己的特色來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模式。既要展現農村的田園風光,又要彰顯農村的歷史文脈,更要適合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要求,圍繞既定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僅靠農民的自身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參與,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在農民為投資主體的基礎上,采取政府撥一點、社會各界獻一點的辦法,為新農村建設積累資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務,形成一個“支持農業、關愛農民、服務農村”文明和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