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早期,在美國的賽跑比賽中,運動員有時會大打出手:他們不總跑在跑道上,因此,在賽跑中,他們難免會輕碰、推撞、阻擋,但這些都被認為是公平比賽(絆倒除外)。美國人把這些無把握的策略帶到了1908年奧運會。當英國人喊“犯規”時,一場嚇人的騷亂發生了。
在前三屆奧運會中,美國人打敗了所有的短跑選手奪冠,因此,他們很自信能在1908年倫敦奧運會中再現輝煌,但是一個倔強的英國人韋德漢姆·哈斯威爾(Wyndham HalsweUe)中尉在400米賽跑中成為美國人的障礙。26歲的蘇格蘭人哈斯威爾出生于倫敦,他的速度是在布爾戰爭中被發現的。在南非,他服役于蘇格蘭高地步兵團,他給專業運動員吉米庫恩(Jimmy Curran)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戰爭結束后,步兵團返回愛丁堡,庫恩勸他從事體育運動。在非正式的1906年雅典奧運會上,哈斯威爾回報了庫恩的信任,他獲得了400米賽跑的銀牌、800米賽跑的銅牌。兩年后的今天,他的身體狀況更好了,他在本屆奧運會預賽和半決賽中都是跑得最快的。在決賽中,他和3名美國選手共同比賽,他們是約翰泰勒(JohnTaylor)、威廉洛賓斯(williamRobbins)和約翰卡彭特(John Carpenter)。他以48.4秒的成績創造了奧運會紀錄。
當時的400米賽跑實際是400碼賽跑,而不是現在的十進制400米。在決賽前,英國裁判擔心美國三名運動員會聯合起來對付哈斯威爾,他們害怕美國人使用被委婉地描寫為“團隊策略”的那些方法來確保金牌,而不惜以犧牲一個優秀對手為代價。不用跑道的賽跑更加劇了英國人的恐懼,因此,為了防止犯規,沿跑道每20碼站一個裁判;另外,發令員警告決賽的4名運動員不要擁擠。
很多人聚集在體育場,期盼著英國人會獲勝。洛賓斯猛沖在前,在賽程過半時,他以12碼的優勢領先,但他很快失去了原來的步速,在最后一個轉彎處,他被卡彭特和哈斯威爾超過。哈斯 威爾看起來很強壯而且步伐矯健,他直奔終點。在他決定從外側超過卡彭特時,卡彭特故意轉向他的前面,嚴重阻礙了哈斯威爾的前行。在20碼處,卡彭特迫使哈斯威爾在自行車道外的18英寸處跑。在卡彭特沖線前,一個英國裁判進行干涉并命令解開終點的線。在混亂中,提出抗議的泰勒被裁判從跑道上拽下來。人們用了30分鐘才把跑道清理干凈,又用了30分鐘決定“停止比賽”,卡彭特因為“無聊”而被取消參賽資格。
《泰晤士報》的記者對于這種決定表示贊同,“美國人進行這場比賽時肯定是按照一個深思熟慮的計劃進行的。當卡彭特試圖超過哈斯威爾(原文)時,表面上好像不是卡彭特迫使他跑大圈,并且擠他。卡彭特自己跑大圈,然后,在拐彎處,他斜著跑,插到英國人(原文)前面,這樣他被迫多跑了幾碼的距離,而且跑的是最大圈。”
兩天后宣布了最后的判決:取消卡彭特的資格,其他3人重新比賽。這次用繩子分開各個跑道以避免不愉快事情的再次發生。泰勒和洛賓斯為隊友所愛的裁決感到委屈,他們斷然拒絕再賽。哈斯威爾原本在兩個美國人缺席的情況下,不愿意比賽,甚至愿意放棄奧運金牌,但是英國裁判勸他改變這種想法。7月25日,哈斯威爾辦完各種手續后,以50秒的成績獲得了勝利,但這不是個理想的成績。
《紐約時報》以《可悲的失敗者》為標題寫道:“我們不太友善的對手應該向美國運動員學習如何贏,也應該學習如何輸。”《泰晤士報》的文章反駁道:“在美國,干涉其他運動員進行比賽被認為是公平的,卡彭特實踐著這一原則,所以他看不到自己的錯誤。而在英國這一切與公平競爭的概念相悖,委員會只能處罰違規者。”
由于各種爭議,國際奧委會決定,在未來的奧運會上,裁判從各國裁判中遴選,而不只是來自東道國的裁判。為了防止不同國家的運動員在田徑比賽中發生沖突,1912年國際業余體育協會成立,其職責之一是制訂各種規則,使比賽更加正規、公平。跑道上干涉其他運動員的行為不再被容忍,即使在美國也如此。
郁悶的金牌得主哈斯威爾對整個事件厭惡之至,他放棄了體育生涯,返回了步兵團。1915年3月3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法國服役的他被狙擊手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