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的丑角之美是在藝術審美的光照下形成的獨特之美,從高甲戲《玉珠串》的廣受歡迎,我們可以更深切感受到這一藝術奇葩的魅力和芬芳。
高甲戲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分布于閩南地區,臺灣省和東南亞華僑集居地。
高甲戲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閩南民間裝扮“水滸傳”的化裝游戲,隨后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業余戲班,時稱“宋江戲”,并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戲、宮廷戲、丑戲等,內容及表演藝術逐步豐富,成為“合興戲”。至清末“合興戲”又吸收京戲、昆戲、傀儡戲等戲的精華,走向專業化組織,并上演連臺本戲,形成具有自己明確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傳統地方劇種。
高甲戲的優秀劇目大多來自史書小說、傳奇和民間故事。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其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高甲戲語白用泉腔,唱腔主要來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調,活潑粗獷。新時期的高甲戲在創作當中保留了部分傳統風格,同時也有繼承、借鑒、吸收和發展,特別是對高甲戲的“丑”角藝術不斷發展挖掘,丑角角色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被精彩地展現出來。例如公子丑、官袍丑、破衫丑、家丁丑、傀儡丑、花婆丑等等多種行當,見丑見美、淋漓盡致、妙趣橫生,成為舞臺上的迷人風景。
閩南高甲戲劇目創作,豐富多彩、精英薈萃,說不完,寫不完,現拿《玉珠串》劇目為例。“玉”劇題材是以凝重的社會現實與喜劇的滑稽性相結合,是近年來戲曲舞臺少見的諷刺喜劇佳作,“玉”劇作者對當前社會現象和戲劇界狀況的透視和剖析,也是對當代生活中復雜的社會現象的實際感受與理性思考。劇作家同時發揮藝術創作的才情,展開想象的翅膀,將感受熔鑄在所創作的人物形象中,于嬉笑嘲諷之際,透析出深刻的人生體驗,寄寓著作者的審美理想。
高甲戲“玉”劇中的丑角將提線木偶、布袋戲、人物動物化等等技巧加以美化加工,使千姿百態的丑角畫面惟妙惟肖地表現在舞臺上。“玉”劇中有四丑:卜、馬、錢、丁。以高甲戲的演劇基調進行分類,“卜重用”采用大服丑和公服丑,“馬文廣”采用官服丑,短丑;“錢三”采用公子丑和傀儡丑;“丁四”采用破衫丑。采用不同的層次來塑造不同的丑角角色,用不同行當表演出形態不一樣的丑角形象,動作千變萬化,把高甲戲的特長很鮮明地體現在舞臺上。劇目中不但有單丑,還有男、女、群丑的獨特場面,例如家丁追趕場面用提線木偶、布袋戲的動作,整齊、細致、機械、滑稽,同時又采用套張、變形手法的表演,看起來好像是一個人在為他們操作整體動作一樣,體現了高甲戲藝術表演的又一大特殊美。在第六場“送珠”的場面中有鑼鼓、歌伎,男、女群丑的表演也都非常突出。除各行當的表演外,用丑角的特色表演來模仿動物的動作形象,并加以丑化夸張,使這場戲在歡樂的鼓樂聲中更加體現了高甲戲群丑的活力和精髓,提高了表演的熱烈氣氛。“玉”劇在編劇創作、導演、構思、演員的表演中所體現的一組一組的丑、一串一串的丑來組成多姿多彩的舞臺效果,把“百丑圖”的畫面表現在人們面前,真正體現出了高甲戲丑角表演的精華。
藝術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最具普遍性、直觀性、生動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現形式,其獨特的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發展,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并美化了人們的生活。
中國戲曲丑角從戲曲萌芽之時起,大致經歷了從排斥丑到吸收丑、重視丑,從丑服從美到丑逐步取得主角的地位,在歷史上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軌跡。丑角更大部分存在于喜劇之中,這就決定其有著與傳統喜劇相一致的“喜生于好”“樂而不淫”“丑中見美”的審美特點。“丑”對既定的社會理性“美”的突破,無疑給“美”以更為廣泛的個體感受和更為豐碩的文化深層的思考。看過高甲戲《玉珠串》,對于高甲戲丑角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時我甚至想慷慨激昂地宣稱:丑角是舞臺的主角。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