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1956年生于浙江義烏,深造于中央美術學院,師從著名雕塑家錢紹武、曹春生、司徒兆光、董祖怡等教授。現為衡陽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全國城市雕塑創作資格證書持有者、湖南省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衡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入選第二、三、四屆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第八、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對傳統繪畫語言的態度多了幾分單純與平和,我們已經不會盲目期望自己的藝術能貼切地解決多么崇高的理論問題。多元化的藝術表達方式讓我們開始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繪畫本身。所以近幾年來,山水風頗盛,很多中國畫家,都在這塊土壤上奮斗、耕耘。

王平是一個在雕塑領域頗有建樹的藝術家,對傳統的偏愛,不僅僅表現在他對雕塑藝術的民間性靠攏,更有他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探索與挖掘,近幾年來,王平對山水畫的執著,使他在這一領域頗有收獲。

山水畫有很多傳統是根深蒂固的,筆墨、構圖、境界等等,都是山水畫不得不講究的因素,也正是因為這些根深蒂固的講究,作為民族特點鮮明的中國畫概念本身才有意義。王平的山水畫具有很多傳統的痕跡,毋寧說是他對傳統直白的繼承,更應該是一份非常私人化的藝術追求,這種追求包含了很多理想性和唯美化的色彩。他善于深遠式的構圖,這是對磅礴和大氣的義無反顧的偏愛。不需要上升到境界的高度,對于這種深遠式構圖的選擇本身就已經具備了超乎于物外的勇氣。當然,這種深遠式的構圖可能也是最平和、最保險的選擇,因為對于傳統,我們都應該有最起碼的尊重。在王平的山水畫中,他以雄壯奇崛的構圖方式和筆墨濃淡的干濕變化,展現出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他善于營造空間景象,通過相對具象的客體描寫,卻傳達其對于雄強、磅礴的深刻理解。他的山水作品,雖也有小幅冊頁的愉情之作,但不及長卷山水能更好地表現其自身個性的把握。對傳統山水構圖形式的深切體會,貫穿于他山水創作的始終。崇山峻嶺、云霧繚繞,茅屋松石掩映其間,為審美主體展現的是一個罔若置身其中的山水之境。
王平具有多年雕塑藝術的經驗,雕塑上的表現手法和觀察、理解事物的方式,非常明顯地影響著他的山水畫創作。他的山水畫筆墨中對“泥性化”的喧張,是其畫面中最具個性的表現。筆墨的求新求變,是中國山水畫經久不衰的課題,王平巧妙地將這種“新”和“變”同雕塑語言結合起來,完成了他對筆墨語言個性化的重塑。他用雕塑造型中的“泥性化”語言,弱化了張家界自然形象的剛硬勁健,這很符合中國傳統審美中對“中和之美”“剛柔相濟”的理解和詮釋。他以潤墨積染山石形象,運用濃淡變化的靈動線條穿插勾勒,線條剛若盤鐵而柔如折柳,筆斷意連。這種筆墨的個性化,使王平的山水形象,既未拘泥于傳統,又有別于山水畫的實驗性探索,在吸收傳統造型優勢的同時,又暗喻了頗為前衛的審美特點,他的畫面氣勢磅礴卻又不乏靈秀清幽,將筆墨形象還原為傳統文化對當代藝術審美的全方位關照。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在王平的作品中,我們甚或能感受到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氣概。所以就意義而言,王平為山水畫筆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可能。就審美感受而言,他為審美主體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山水畫的境界是品評畫格高下所無法回避的問題,所以可以用中國畫來定義的藝術表現方式,都必須接受這一標準的批評和判斷。王平的畫面在意境和品格的營造上應該說是成功的。在他的山水畫中,云氣暮靄的效果得到理想化的發揮,他利用云霧的穿插掩映,拉伸畫面縱深層次,營造了一個率逸而具詩性的意境。他的創作摒棄模擬描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雖以寫生的表現方式圖繪自然風貌,但卻不是單純的圖真,要抒發的是內心對自然景象的深切體會,要表達的是主觀情緒作用下客觀物象。他變理性的畫面經營為趣在法外的筆意流轉,使繁亂復雜的自然形態與內心對自然的體悟和感受融為一體,使得具有意向特征的筆墨線條在這種內心與造化的結合中隱約欲出。他的畫面以小青綠設色為主,借助張家界的自然形象,用切身的體會去感受,在真實景物的基礎上提煉概括,雖初看粗普質拙,但局部的深層積染和逸筆草草的點劃,都與畫面的整體形象和諧融會,樹石、溪水、遠山、云霧的表現,都高度地協調,立格于筆墨寫意,造境于荒疏蒼茫。

王平應該算是一位聰明而有才情的藝術家,他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宏觀景象的把握與整理,通過畫面淋漓地表現出來。而其在藝術探索上的價值在于他融合雕塑“泥性化”的表現語言,為山水畫的筆墨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給欣賞主體提供了更廣闊的審美空間。相信通過一如既往的執著追求和勤奮耕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道路上不斷完善,發奮卓勵數年,必將取得更大收獲。
(本文作者系《美術觀察》雜志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