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京,人們的心中不禁會涌出這樣的詩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擁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歷史上先后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因此南京有“十朝都會”之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古都南京吸引中外游客的魅力所在。

南京文化古跡遍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古老的秦淮河玉帶般蜿蜒流淌,站立橋頭,眼前仿佛是歷史在悠悠流過;點綴兩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靜如處子,似在向游人悠然傾訴衷腸;鐘山棲霞山迤邐悠長,神龍般延續著千年的守衛;革命紀念地雨花臺靜靜矗立,深深地蕩滌著人們的心靈;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內的滄桑繁華鐫刻著它不朽的年輪。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最大的經濟核心區——長江三角洲,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長江越境而過。古老悠久的文化遺產與時尚絢爛的現代文明交融在一起,共同向人們訴說著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老城”——魅力依舊
擁有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老城是其精華所在,是南京幾千年文明的基石。從“三國”時代東吳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代城址相互疊加,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使南京具有了獨特的魅力,更是南京創建國際性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源。80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遍布城內,120平方公里的南京老城區堪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中之重。
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的老城內,歷史典故、事件、傳說數不勝數。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存,與山川形勝的古都格局、歷史建筑融為一體,是體現南京地域文化、歷史演變最生動的教材,更是南京獨有的城市亮點。為了將這一特色充分展示出來,南京首創城市非物質遺存保護,在老城保護與更新規劃中破天荒地開辟了《老城歷史典故發生地保護名錄》,詳細開列了南京影響深遠的35個重大歷史典故、名人故事,進行系統保護開發。名錄中既有記載南京城由來的“吳王夫差冶城鑄兵”“楚威王石頭山置金陵邑”,也有反映南京卓越科教、文藝、思想成就的“祖沖之水西門試航千里船”“雞籠山新建觀象臺”,還有記述重大歷史事件的“萬國使節通大明”“曾國荃屠城滅天國”等,提綱挈領地展演出古城南京的軌跡,成為人們了解南京深厚文化底蘊的“窗口”。
古都因“文化”而亮麗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南京正像其他大城市一樣,面臨著文化消費快速發展期。要滿足人們的這種文化消費需求,南京就必須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創出特色。需要用“文化”來引領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古都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文化名城,讓“古都”與“文化”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目前,南京市政府已經把“文化南京”建設作為未來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希望通過“文化南京”戰略的實施、文化的創新,發揮文化在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作用,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巨大貢獻力。
處于吳楚交會之地的南京,既有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又有鐘靈毓秀的南國風物。十朝都城風尚的浸潤,使得文質并茂的人文傳統與淳樸包容的民風習俗融會和諧,形成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自2002年“文化南京”戰略工程啟動以來,南京的文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按照城市整體風貌、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古跡三個層次,保護規劃在全市范圍內劃出鐘山風景區、雨花臺風景區、秦淮風光帶等12片環境風貌保護區;明故宮遺址區、朝天宮古建筑群、民國總統府、梅園新村歷史街區、南捕廳歷史街區、頤和路公館區等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湯山史前遺址區、明代宮城及御道區、六朝陵墓區等13片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和優秀近、現代建筑的保護范圍。
從整體上綜合考慮保護環境風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跡、建筑風格和發掘歷史內涵五大方面,以明城墻、歷代城壕、自然山水、水系和近代林陰大道為骨干,在片、區、點之間形成有序結合,以明代四重城郭、三條歷史軸線為框架,重點挖掘和展示出六朝、明朝、民國的歷史文化,凸現了保護南京依山、襟江、抱湖、古都、名城的突出特色。
通過對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南京正在形成以六朝陵墓及石刻、棲霞千佛崖等為主體的“六朝文化圈”;以明故宮遺址、明孝陵及其功臣陪葬墓、明城墻等主體的“明文化圈”;以中山東路、中山北路、長江路、頤和路公館區,中山陵、“總統府”、國民政府外交部等“國保”單位為核心的“民國文化圈”。
南京,正通過對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從另一個角度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今天的南京正以其厚德載物、兼收并蓄的雄渾氣魄,屹立于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之林。
“文化南京”觀念進入尋常百姓家
南京人在歷史文化方面有著獨特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們深知,這座古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完整地保護昨天的歷史、昨天的文明,是一個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文化產業,是把歷史文化名城資源轉化為商品的重要途徑。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南京在重點保護維修秦淮河沿岸河廳、河房、古民居及名勝古跡的同時,逐步開發了以夫子廟為龍頭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今天,這里已成為南京傳統文化的縮影和全國著名的旅游觀光景區,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萬計的國內外游客。
以明城墻為主體,環城墻風光帶連接起眾多公園、廣場,成為南京最具開發潛力的旅游景區;俗稱“九十九間半”的甘熙故居如今打起了傳統民居、民間工藝、歲時節令、票友房及老茶館等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文化牌,成為展示古都風貌、追憶老南京民俗的重要景點之一。
明孝陵及其功臣陪葬墓“申遺”成功,帶動了明孝陵及周邊地區旅游,目前每天20多萬游客的接待量是明孝陵開放以來從沒有過的。與此同時,南京在重點挖掘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正創新整合開發模式,如打出秦淮文化旅游牌、愛國主義教育牌、民俗文化牌、歷史名人文化牌等。
無論是打造明城墻風光帶,還是整治中山陵園風景區;無論是修復寶船遺址,還是盡顯甘熙故居本來面目,無不讓我們切實感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建設“文化南京”正成為每個南京人的自覺行動。
在南京建城史上,古都和文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今天的南京,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革命文化與當代文化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中和諧共存,融合激蕩,共同架構起開放開明、誠樸誠信、創業創新的南京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