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07年底聯合下發了《關于建立醫務人員醫德考評制度的指導意見》,針對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的醫務人員建立醫德檔案,并進行年度考評,以促進醫德醫風的改善。
有關方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醫德檔案,當然是出于通過此舉提升醫德的良好初衷,但是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這樣一種醫德檔案的建立如果沒有患者的參與是不完善的。當然,也不排除醫療機構在評定醫務人員醫德時會參照患者投訴情況,但是對于那些沒有受到患者投訴的醫務人員,如何來對他們進行醫德等級評定?“醫德”這樣一項主觀性較強的評價標準,會否成為部分醫療機構負責人對不合己意下屬打擊報復的工具,這并非不值得懷疑與擔憂。
另外,顯而易見的是,當一個醫生感覺自身價值難以得到應有體現,他就免不了要通過多開藥獲取回扣等方式來“自我彌補”,當一家醫療機構非靠賣藥與多收費不能生存,負責人就免不了要鼓勵多開藥、多收費,甚至直接將醫務人員“創收”情況與其待遇掛鉤,在這種情形下,由醫療機構對醫務人員進行醫德考核不但缺乏實際意義,有些醫療機構甚至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即對于那些完成“創收任務”好的醫務人員進行高等級評定,而那些不多開藥、亂收費的醫務人員反倒可能醫德考核“不合格”,從而對醫務人員的醫德起到背離制度設立初衷的反向激勵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當一個醫生通過多開藥獲取回扣、收取甚至索取病人紅包而無人知曉時,他就難免甚至必定會這么做。因為這種行為不易發現,所以即便醫療機構秉公考核,所謂的“醫德檔案”也難以對其發揮制約作用,因而只要該醫生在其他方面表現尚好,他的醫德考核就依然可能合格。希冀通過建立醫德檔案來提升醫務人員的醫德,實際上與將廉潔寄望于官員的道德自覺沒有什么區別。正像沒有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就不會有官員的廉潔一樣,沒有制約醫務人員收取回扣與紅包的完善制度,醫務人員的醫德同樣會沒有保證。
其實,對于一個醫務工作者來說,人們并不奢望他們有多高的醫德醫風,而只是希望他們具有作為一位醫務人員所應具有的職責感而已,即希望他們能在病人需要時承擔起救死扶傷的職責,希望他們依據病人的實際需要做檢查、開藥。但是問題在于,如果因為醫生的失職而使患者生命健康受到原本可以避免的傷害,如果醫生與醫療機構出于經濟利益驅動而使患者承擔并非必要的沉重經濟負擔,可是卻缺乏一套完善而公正的處置與挽救機制,則部分醫務人員與醫療的職責感也就必定難保。在這種情形下,將醫務人員與醫療機構的職責感寄于醫德檔案制度的建立無疑是蒼白無力的,一本薄薄的“醫德檔案”顯然難以承擔起維護患者權益之重,就此而言,希冀通過建立醫德檔案來挽救與提升醫務人員的醫德仿如緣木求魚。
所以,保證與提升醫務人員的醫德與職責感只能通過完善制度,即在醫務人員與醫療機構的管理范疇,必須貫徹管辦分離的原則,破除主管部門對于醫療機構的無原則庇護;在醫療機構的生存與發展領域,必須強化財政對于醫療機構的支持力度,強化基本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在醫療機構的內部管理方面,應當實行醫藥分家,打破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格局,在醫療機構內建立以醫療服務質量為主導的利益分配機制;在來自外部的制約力量方面,必須疏通患者尋求司法救濟的渠道,須將醫務人員造成嚴重后果的失職與收受回扣、紅包等行為納入法律打擊范疇,加大對于醫療瀆職與腐敗的司法打擊力度。保證與提升醫務人員醫德,維護患者就醫與消費權益,舍此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