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有些國家和城市采用了相對成功的交通阻塞治理方案,可供借鑒參考。大多數歐洲城市采用了管制來減少堵車。德國和不少北歐城市都設立了大量步行商業區;雅典的機動車只能隔日進城;意大利的錫耶那和佛羅倫薩禁止汽車駛入古老的狹窄街道;羅馬則只準行
人和旅游大巴進入城內的歷史古跡。
巴黎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由于私家車急劇發展,巴黎的城市交通幾近癱瘓。于是,法國政府開始下大力氣重點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如今,巴黎設置了480多條全天或部分時間禁止其他車輛使用的公共汽車專用道。對于小汽車,巴黎市政府規定,每逢空氣流通不暢的無風日,則采用分單雙號車牌形式來限制轎車進城。巴黎的市中心基本上是旅游區和購物區,很多企業工廠都把公司搬到四環到五環的位置,那里有軌道交通直達。很多人雖然有車,但上下班仍坐軌道交通工具。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在巴黎比較大的十字路口中間也設有紅綠燈,這樣就可以保證汽車不會因搶線闖入別的車道造成堵車。有些紅綠燈甚至安到了左轉與直行的交接點上。這些措施都可以緩解交通擁堵。

洛杉磯
作為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交通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市中心的重要性相對較低;二是私人汽車交通在洛杉磯城市交通中占絕對主導地位,公共交通僅占總出行量的3.4%。
為應對城市擁堵,洛杉磯制定了長期交通規劃:一是大力發展低成本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統,停止發展地鐵。地鐵造價太高,造價低廉的快速公共交通比普通公共交通節省出行時間20%左右。二是積極建設共乘車道來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停止建造新的高速公路。共乘車道只能允許2個人以上共乘的汽車使用。三是開發應用智能交通系統,提高交通系統管理水平。同傳統的交通信號控制技術相比,自動車輛監測和控制系統的應用平均減少出行者12%的出行時間、32%的交叉口耽誤和30%的交叉口不必要停車。

庫里蒂巴
庫里蒂巴是巴西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私人小汽車人均擁有量最高的城市,每10人擁有3輛小汽車,但據統計,56%的居民乘坐公交上下班,其中23%的乘客擁有私家車,而160萬人口的市區,只有2500輛出租車,這得益于其獨特的一體化公交網。一體化公交網各終點站與市區其他車輛共享道路。在城市南北東西主干道中開辟一條公交雙向專用通道,兩邊保留原有基礎設施的雙向交通,使快慢車分道行駛,提高了運營效率。一體化公交網啟用管道式車站上下客體系,成為現代庫里蒂巴市標志性物體。全市347個管道車站由鋼架結構和透明玻璃纖維組成,乘客進入管道車站就意味著已經進入一體化公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