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得天之厚,秀峰清山多矣!挺立在贛東北的三清山以其神奇仙態獨立鰲頭,其美遠在眾山之上,何哉?
筆者有幸一游,徜徉其間,飽覽奇景,沉湎其境,涵泳其理,終恍然大悟,三清之美,美在仙、美在道、美在神。
說三清之美,美在仙,首先是它的奇峰似仙。三清山的奇蜂,號稱八八六十四座,另有怪石382處,其中被譽為“絕景”者有:觀音(峰)端坐靜聽琵琶,女神(峰)云天鳥瞰塵世,猴王(峰)喜賞龍宮奇珍,老子(峰)俯首潛心誦經,道人(峰)月夜仰觀天象,巨蟒(峰)昂首橫空出世……
當然,各地名山均有許多肖形的奇峰怪石,何以別的山當難以說其美就在仙呢?原因一是,別的山肖形怪石遠不及三清山之多,二是其肖形的程度遠不及三清山之高,就拿女神峰來說吧。此座怪石矗立三清山梯云嶺景區玉臺東側,其形象可謂維妙維肖,特別是從側面看,那頭部秀發垂肩,天庭飽滿,鼻翼挺拔,下腭微收,尤其是眼睛,仁慈地俯瞰大地,連眼睫毛都看得清楚。女神的身軀也很逼真,她端坐著,胸部微挺,兩臂擱膝。有趣的是她兩手合端一盆青松。莫非她是想將這盆青松送給她的子民?這其中的韻味是難以說清的。南天門觀音聽琵琶也是絕妙的。觀音大士頭戴方巾,身穿法衣,籠袖作拱手狀,那種肅穆、那份仁慈、那分安詳,叫任何人見之都會心靜神清,禁不住打個合十,向菩薩稽首。

我說三清山美在仙,也還不僅在于山上多肖形的奇峰怪石,而且還在它的總的氛圍。三清山多煙云,多飛瀑,多流泉,多密林,整個山經常沉浮于云霧縹緲之中,這樣那些奇峰怪石,影綽綽都活動起來了,這個時候你就仿佛覺得那些峰、石都是騰云駕霧的仙人,他們高低參差、三五成群,或拄著拐杖,或拎著葫蘆,或拿著寶器。是去趕赴王母的蟠桃盛會,還是去參加一場諸如《封神演義》所描繪的廝殺爭戰?這個時候,你就不禁想起李白詩所寫的:“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不過,也不都是“遙見”,因為三清山的奇峰怪石不一定都需遠觀,許多就在你的身邊,因而,你會覺得你就雜在仙人中間,仿佛看得見他們的須眉,聽得見他們的笑語,甚至聞得見他們身上的花香藥香。
三清山美在仙不是一般地讓你感受到仙氛而是將你也變成仙人。當你與“仙人”交臂而過或對面相迎的時候,你難道不想與仙人交談幾旬么?難道你不會禮貌地問幾句:“仙翁(或仙姑)何往么?”

三清山美也美在道。三清山是道教名山,道教和佛教一樣對山水自然都起到了很大的美化作用。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仙”、“龍”當然不是指真有仙,真有龍,也不是指像仙,像龍,而是指文化內涵,其中重要的是宗教內涵。三清山的道教史可追溯到東晉的道士葛洪。葛洪遍尋名山修道煉丹,看上了三清山的風水,他帶領弟子明月、清風在天門峰下建了一座茅棚,取名“碧蓬宮”,又在不遠處開鑿了一口井。到了宋代,信州太守王鑒因篤信道教,攜家歸隱于三清山下,名為“隱將村”。王鑒后裔王霖捐資在葛洪所建碧蓬宮舊址上修建三清宮。這三清宮按《易經》八卦圖布向,東邊有龍首山,應青龍之象,西邊有虎頭巖,應白虎之象,南有玉京峰,應朱雀之象,北有當年葛洪開鑿的古丹水井,應玄武之象。三清宮落成后,香火旺盛,成為道教最著名的洞天福地之一。至明代三清宮又予以重建,重建的三清宮,規模更為宏大,氣勢更為堂皇。在總體布局上改“后天八卦圖式”為“先天八卦圖式”,觀址也改遷到九龍山下,這又是另一番景象:東南方,龍首山如一條天龍騰驤而來,氣勢非凡;西北方,虎頭巖在飛仙臺崛起,氣象崢嶸。這一龍一虎相互觀視,把個三清宮烘托得生機勃勃,神奇無比。所有這些不讓人感到很美嗎?當然如果你對道家文化知道得越多,在三清山所獲得的精神收獲也就越多。
在中國的道教圣地中,三清山算得上名列前茅的一處。難得有如此美景又兼如此重要的宗教地位和如此豐富的宗教建筑留存。特別是三清宮除了道教文化外,還將中國《易經》的八卦文化涵括其中,殊為難得。像這種嚴格地按八卦方位布局又能有優越的自然環境相配的道教建筑在中國也是罕見的。

三清山之美也美在神。我這里講的神是神話。三清山真可謂積數千年中華文化之精華。它的神話傳說很多。最著名的是女媧填海補天的故事了。女媧補天的故事眾所周知,每一提到女媧,炎黃子孫莫不對她肅然起敬,她是我們炎黃子孫最老的祖母,是她用黃土摶人才造出了我們的先祖。據說也是她用五彩玉石填補了塌陷的天空,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也許你不會想到傳說中女媧補天的地方就在三清山吧!而且說得那么確實,說就在三清山的玉臺。
不要、也不必一一去考據這些故事是否真實,因為這不都是信史。從美學角度言之,只要人們將這些神話傳說賦予了這一塊山水,就給這塊山水的美學價值增加了含金量,增加了魅力。王安石當年游三清,對三清山產美玉的傳說采取一種審美的態度,他賦詩詠之:“傳聞尺玉此埋湮,千古難分偽與真。每向小亭風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好個“更疑山水有精神”!三清山之美就美在這份精神。
仙風、道骨、神韻。三清山,你的美是不是就在這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