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無論是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還是農技推廣體系,或是農村義務教育,這些覆蓋社會的網絡延伸到末端,到了農村就是兩個字——薄弱。薄弱的背后是硬件設施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農村人才的缺失。
清退和流失的農村人才
代課教師是在農村財政薄弱、教育投入不足的縣出現的一個名詞。據統計,代課教師的數量曾經達到50萬,占中小學教職工總數的4.5%左右。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在較短時間內,將余下的44.8萬人的中小學代課人員全部清退,目的是“為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與被清退相反的是人才的流失,農村優秀的一線人才不斷流向城里。現在農村不少優秀人才在拿到“教壇新秀”“教學能手”等各類榮譽之后,就開始尋思往城里走。
鄉村醫生中也存在同樣現象,一些鄉村醫生經過培訓,醫術好了,拿到了執業助理醫師證書以后,很快就離開了農村。
一線人才缺失對農村發展、農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方青說,農村骨干老師流失,使本來就處于弱勢的農村教育進一步拉大了與城市教育發展的差距。
那么,在清退和流失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待遇和社會評價的困惑
鄉村醫生不僅承擔著治病任務,還承擔了大量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包括預防檢查、疾病防疫等等,但是他們的待遇非常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教師每年以約10%的比例外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資太少。
待遇不僅是收入水平,還有包括工作條件、社會保障等等。
相比大多數農村教師和鄉鎮農技推廣員,鄉村醫生多了一層焦慮,這就是養老問題。鄉村醫生一看現在的收入,擔心老了以后怎么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問題不解決對鄉村醫生隊伍穩定非常不利。
除了待遇還有社會地位問題,在現有的社會人才評價體系中,農村人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多優秀的農村教師,有些已經評上省優秀教師,但是一直是初級職稱,就因為學歷不夠。很多畢業生不愿到基層去,待遇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怕影響今后的發展,應該為他們定期培訓和深造創造機會,在職稱晉升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學歷、成果,在當前的環境下,農村的機會與城市無法比,這些硬性指標就把農村人才擋在社會評價體系的底層。
培養和留住農村人才
對于農村人才,實際上是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怎么樣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第二個問題是怎么樣把他們留在農村、留在西部。
2007年,重慶市采取了公開考試的措施,從全市1萬多名代課教師中,招聘了8000名正式老師,在國內開創先例,重慶市財政為此一年多付出1億元。
對鄉村醫生,應給他們和民辦教師一樣的待遇。應該加大建設農技推廣體系,農技推廣的特殊性在于專業人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起來的,所以不能完全把他們推向市場,國家應該體現公益性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