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澳門這片熱土上,不管充滿葡國風格和南歐情調的建筑物是如何之多,洋溢著中華建筑文化詩情畫意的府邸園林,總是橫枝逸出,翠碧蔥籠,蔭翳著龍族傳人的心田。如澳門八景中的一景——盧園探勝。
盧園的總面積只有1.78公頃,它大致與蘇州的留園面積相當。瀏覽該園,使人覺得它與蘇州園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先說似的一面。初來乍到,驚鴻一瞥,便為它的明艷所傾倒——漁磯高下,云水變幻,涓流浸階,荷蕖倒開。花間林下,隱現著一座座中國民族形式的畫廊水榭、樓閣亭臺;水面石下,可見那一處處師法蘇州園林的章法韻致。最值得一提的是“小中見大”的手法。盧園的設計督造者是畫家劉吉六。此園始建于1904年,竣工于1925年。中國畫家當然深諳中國藝術的“個中三昧”——瞧,設計師借來迂回曲拆的曲徑,巧妙地延長了園內的游覽路線。峰回路轉,景隨步移,景物顯得愈加豐富而有變化。盧園的另一個運用較多的選景措施,是空間的劃分和對比。對建筑隱、顯虛實的安排,使占全園面積六分之一的池水面積集中于園中心的位置,建筑前后高矮錯落有致,在山石、花木的配襯下,池面空間顯得比較開闊,各個景面之間的觀賞距離也比較適中。盡管園中又被分隔成多個,封閉或半封閉的去處,“荷塘”,“竹軒”,“梅亭”,“春草堂”,“百步廊”……氣氛各異,但分而不散,互有交融,相互取作借景,抑、揚、收、放有板有眼,構圖之精巧,令人贊嘆不已。
徘徊其間,細細品味,你又咀嚼出它與蘇州園林的“不似”之處了。私家園林一般因占地面積有限,水面小,宜靜觀。盧園西部,蜿蜒著一條清淺鮮活的山溪,潺潺流水終年不絕,與遠處山石間的瀑布,共同增加了水景的“動”趣。細究之,此“山溪”卻原來是導向大池的一條排水溝,因為它穿行于山石、林木和假山之間,融融泄泄,也就以假入真了。
中國園林的假山疊石,若從其所用原料來分,主要有湖石、黃石、英石三種。盧園的疊石堆山手法,源自蘇州園林,然而所用一石。英石雖缺乏湖石的“透、皺、漏、”,難有玲瓏剔透的絕品供“立石”獨賞,卻以其特有的一派青灰色,以其遭風化侵蝕而溶解成的溝、縫、孔、洞,大塊大堆地疊作假山,現出一種蒼莽的群體的粗獷美。由于假山堆疊得法,峰巖或設高處,呈三面脫空;或散置上下,如起伏峻嶺,種種林壑意境,崇山畫意,真真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可意會也。
盧園原為已故澳門富商盧焯之及其子盧廉若家宅的后花園——娛園,至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筑于園池中央的“春草堂”,原為紀念盧母而建。1912年孫中山到澳門時住于此堂中,并于此會見中外人士及進行一系列活動,故春草堂又成為一處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地方。你看滿園栽種的梅、蘭、竹、菊、荷,哪一種不是象征著中華民族高尚精神的植物?娛園于1973年由澳督嘉樂庇購買后交由市政廳管理,經過一番修葺,于1974年正式命名為“盧廉若花園”,向市民開放。“盧園探勝”遂成為澳門的一處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