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央視“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因主講“武則天系列”而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蒙曼以一個女性的視角解讀唐史,評說武則天,不僅激發了廣大聽眾對一代女皇的興趣,而且加深了人們對唐代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和認識。蒙曼講解歷史,精彩紛呈;評說人物,妙語連珠,充分展示了一位學者和教師的獨特史觀和高超口才。
一、設問——精確的導入語
蒙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這樣的話:“我不會簡單地按照時間線索去講述,也不會平鋪直敘地介紹事件的起落,而是帶著問題講,用懸疑吸引讀者。”這正是她評說武則天的一大特點。蒙曼特別喜歡在每一講的開頭和結尾,運用設問的方式生發懸念,以引起聽眾對歷史真相和人物命運的探究興趣,從而導入正題。例如,她在講第一集《則天家世》的開頭,說了這樣一段話:
武則天是一個奇跡。她在一個幾千年來一直教導女子順從的世界里雄飛高舉,君臨天下。在她的時代,禁區可以突破,命運可以改變,激情和夢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氣象;在她的身后,正史和野史,留下了種種撲朔迷離的記載,給這位傳奇女子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是時代造就英雄,還是性格決定命運?
蒙曼首先運用精確凝煉的語言,從人物業績、時代氣象和史書記載三個方面,概述了武則天的人生奇跡。然后用“是時代造就英雄,還是性格決定命運”這一選擇性的設問句,一下子就引發了聽眾對唐朝時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命運的關注興趣和探究熱情。這不僅是一個精確的總體性導入,而且在接下來發出一連串疑問之后,自然地導入到對武則天家世的從頭敘說。
同時,蒙曼還十分善于在每一講的結尾,通過設問來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例如,她在講第八集《兩種命運》的結尾,這樣說道:
到此為止,擁武派已經進入最高層,反武派也出去了三個,只差一條大魚——長孫無忌還沒有離開中央。天羅地網已經張開,尊為國舅、貴為宰相的長孫無忌又會面臨怎樣的結局呢?
請看下集:國舅之死。
蒙曼在總括了前述內容之后,用一句設問引發聽眾對長孫無忌命運和結局的關注,這樣就自然地導入到下集《國舅之死》。
此外,蒙曼還常常在講述過程中,根據表達的需要隨處設問生疑,這樣層層設疑,大大增強了敘史說事的連貫性和吸引力。
二、論斷——精妙的辨析語
評說歷史人物,必然會涉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蒙曼的高明之處在于,她不僅勇于發表自己獨特的學術見解,而且善于運用精妙的辨析語言進行推理,從而對此類問題作出論斷。例如,她在講第三集《狐媚惑主》的時候,這樣辨析李治在感業寺與武則天見面的表現:
現代許多學者不太相信《唐會要》的記載,他們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國家禮典,李治的隨員肯定不少,感業寺的尼姑當然也不止武則天一個。他們怎么可能在這樣的場合激情對立呢?但是我認為,這件事必定發生過,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會要》是一本經得起推敲的史書,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資料,它和現在街頭小報不一樣,不是專講緋聞的,沒有必要制造這么一個謠言出來。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則天在感業寺待了一年,她盼什么?她就盼李治來呀,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陽,這太陽就是李治。現在李治真的來了,她怎么不張開雙臂擁抱光明?再說了,君心難測,他今年想著你,明年可能就想著別人了,所以皇帝好不容易來這么一次,怎么能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第三,性格的理由。武則天是一個敢于冒險的人。她的父親當年就肯冒身家性命之險追隨李淵造反,武則天本人在唐太宗時代,也有出位之舉。她不怕賭博,愿意賭上一把。所以這個時候,她是縱使身邊有千軍萬馬,我的心中只有你。兩個人就這么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了。
蒙曼首先舉出現代許多學者的看法和理由,然后作出自己的論斷“這件事必定發生過”,接著從文本、人情和性格三個方面進行了精妙的辨析。在推理的過程中,她既運用了嚴謹的考證語言,也使用了通俗的口頭語言,同時還穿插和引用了一些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的現代唱詞和古典詩句,比如“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等,再加上對比、設問和反問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辨析語言的吸引力和表現力,使原本有些枯燥的學術論述,變得靈動多姿,情趣盎然,從而大大增強了推理的形象性和說服力。這無疑是蒙曼說史語言的一大特色。
三、概括——精當的評價語
說史,少不了要對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進行評價,這無疑是顯示主講人學識水平和思考能力的一個關鍵。蒙曼就特別善于在敘說某一人物或事件之后,運用概括的方法,對其做出精當的評價,以體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學術眼光。例如,她在講《神龍政變》一集的結尾,這樣說道: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評價神龍政變呢?我想,至少能夠得到三個結論:
第一,神龍政變直接針對的對象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并不是武則天本人。對于政變參加者而言,政變的目的只是為了掃除二張兄弟對政治的影響,結束武則天的統治只能算是政變的一個副產品。
第二,武則天既定的政治目標就是回歸李唐王朝,政變并沒有改變這個目標,相反,它只是提前實現了這個目標。
第三,政變是反對=張兄弟的大臣和受到威脅的李唐皇室成員合作的產物。在這次合作中,大臣中的核心分子發揮了主導作用,特別是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崔玄哞和袁恕己,他們在政變后都受封為王,權傾朝野;而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通過參與政變,勢力也大為提高;而且政變本來針對的不是武則天,武則天娘家的勢力也沒有在這次政變中受到沖擊。所以在政變之后,恰恰是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
蒙曼首先闡述了政變的目的與“結束武則天的統治”之間的關系,接著指出了政變與武則天既定的政治目標的一致性,最后剖析了政變參與者發揮的作用,及其政變后各方力量發展變化的態勢。她運用唯物史觀得到的這三個結論,其實就是對“神龍政變”這一標志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結束的重大事件的精當評價。這樣評價,觀點鮮明,條理清晰,充分顯示了蒙曼獨特的歷史見解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既符合歷史的真實,又揭示了事件的實質,顯然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和深入理解這一事件對歷史進程和人物命運的重大影響。
易中天教授說過這樣的話:“蒙曼大概是為講壇而生的吧!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被她舉重若輕地娓娓道來,讓我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凡是聽過蒙曼主講武則天的人,都會覺得這并非溢美之辭。蒙曼以獨特的視角解讀歷史,憑不凡的口才評說人物,確實令人感佩不已,贊賞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