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同時也給政府的管理模式帶來一場革命。決策支持系統(DSS)、電子會議系統(EMS)、遠距離控制、分布式工作等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行政管理之中,打破了時空限制,改變了傳統的科層組織結構,縮減了中間管理層,改進了行政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行政組織的績效。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公民相對于政府的談判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要求政府提供更廉價、更公開、更便捷的公共服務,信息技術對傳統的官僚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1994年,美國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小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術服務的遠景報告認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減、減少政府赤字等問題,更需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的力量徹底改進政府對民眾的服務工作。美國政府的管理者越來越認識到,互聯網已成為建設責任政府和創新政府的重要途徑,因而極力鼓勵政府雇員利用數據庫和萬維網這些信息庫開展工作,通過信息網絡,發布政府文件、公告、通知等,使得公眾迅速地得到政府信息,在保護敏感信息同時,保障公民獲得公共信息。1994年,英國政府推行了“政府信息服務”的實驗,目標是使所有的政府服務實現網絡化。2002年,日本正式啟動了“電子政務工程”,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因特網等網絡系統辦理各種申請、申報、審批手續,實施政府網上采購計劃。西方各國的政府再造行動,均借助信息技術,以達到重塑服務型政府的改革目標。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也不能置身事外。在我國,作為公共管理的承擔者——官員,面臨的真正問題是“本領恐慌”。信息網絡的形成,辦公自動化的出現,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手工行政”的習慣。公共管理不得不越來越多地采取信息手段和技術,公共管理處于一種網絡組織狀態,它要求公共管理快速、廣泛地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數字行政”,對社會實行數字化管理。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對官員們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越來越融入世界的今天,全球化的視野、市場觀念、創新意識、規則思維的培養和形成對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官員來說是迫在眉睫的任務。網絡的開放性、即時性和兼容性,使得對知識和信息的壟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公共事務參與的意愿和機會得以擴大,局部的個案通過網絡的放大可以演變成全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陜西的虎照風波,廈門的PX事件,重慶的“最牛釘子戶”事件,無不是印證。封閉的、家長式的公共治理體制在網絡化的時代被證明是不可行的,時代正在呼喚著更加民主、開放、人性化的公共管理模式。
在當代,針對傳統公共管理模式的缺陷和弊病,新公共管理理念應運而生,使各國的公共部門的運轉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首先,從分工明確、等級分明、層層負責的“官僚理念”向樹立經營意識和成本觀念、關注經濟效益的“責任理念”轉變;其次,實現從“管制行政”向“服務行政”轉變;再者,全球化、信息化迫使公共管理私營化,引入了大量的市場理念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技能,通過民營化和市場檢驗、簽訂合同等方式減少政府職能,將其部分職能推向社會,交給民營部門;最后,積極轉變角色,從“劃槳者” 轉向“掌舵者”,將公共服務的購買者和提供者區分開,實現政府職能的重大調整。
面對著網絡的普及帶來的社會急劇變革和公共管理模式的革新,對置身其間的官員來說既是一個重大的考驗,也帶來了組織的再造和角色重塑的可能。面對網絡化的時代,我們的官員必須超越傳統的領導和管理的思維和方式,實現從以權力為中心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根本性轉變。首先要善于學習和運用網絡等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獲取大量信息,以提高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應用網絡技術改進管理方法,創建“網上政府”、“電子政府”,簡化政府運作環節和程序,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第三、更新觀念。官員要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更新傳統觀念,樹立效率觀念、創新觀念、服務觀念、競爭觀念、民主觀念、法治觀念等現代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