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剛過,麗江的天氣日漸轉涼。今年有些特別,由于節前開始就霪雨霏霏,旬月不開。才到十月上旬,寒氣就有些逼人了。
永勝夢蘭孤兒院的孩子們一定也衣單身寒了,要給他們購置御寒越冬的衣服了。我在上班的路上一面走著,一面思忖著找哪一位老板去動員贊助。
“會長,去年給我們資助了五萬元助學善款的那位女士打電話來,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才上樓,周主任就向我報告了那么好的消息。
“把孤兒院孩子們的身高尺碼送給她吧!”真是瞌睡遇上了有人送忱頭,天下真有這樣的好事!我心里好比喝了一杯加糖的蜜水,甜爽極了。
又是這位至今我都不知道應當如何稱呼她的女士。去年,她打電話來,要給我會捐五萬元人民幣用于資助困難學生。我通知辦公室聯系報社、電視臺。心想,這樣自覺捐資的愛心人士,我們應當好好地宣傳宣傳她。我還特意交待接受捐資的同志,一定要向對方說明,這不是宣傳她,而是為了喚起更多的人,踴躍地獻出一片愛心——我深深地體會到,國內的企業家、有錢人,有不少人對慈善事業還了解不多;我們的慈善工作宣傳力度十在不夠,需要大力加強。殊不知,女士聽了我們的打算,一口回絕:“一不上報,二不拍電視,三不留名。”連接收捐贈時都只要一名工作人員在路邊見面。送了錢,接過收條,留下了一句話:這錢是剛從銀行取出來的,其中如果有一張假幣,就算你運氣不好,自己掏一張添上。”說完,開著車走了。
女士啊,你姓什么?我應當怎么稱呼你呢?
十月二十二日,我剛到會里,周主任又向我報告了:“會長,那位女士打電話來了,說要到永勝孤兒院,問你有沒有時間?”
“有,什么時候去?”我馬上滿口應承。對這樣善心感人的女士,我再忙,也應當陪同。
“她說十五分鐘后再打電話來確定。”
“你沒有她的電話嗎?”
“沒有。”
“她叫什么?”
“不知道。”
真的,她是一位隱姓埋名的善心女士。十五分鐘后,電話來了,我們確定馬上一同出發去永勝。女士還特意地交待:“路上的一切費用都由我付。”
簡單、明了、快捷。
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我們很快就到了。
進了孤兒院,孩子們都上學去了,我們只好把東西交給院里的老師。
紙箱打開了,有保暖內衣、毛帽、手套、襪子、鞋子。女士只說了一句話:“我一切都是照尺碼買的,一人一套。”
我應當向孤兒院的老師們怎么介紹呢?只說了:這一切都是女士捐助的。
我還能再說什么呢?我真的對女士還一無所知!
看了孩子們的吃、住、學的地方,女士高興地囑咐我們:“應當讓孩子們利用節假日,課余時間到附近的餐館幫助洗洗碗、揀揀菜,不要報酬,只為體驗生活、勞動的艱辛。可不能把孤兒養得比有父母的孩子還要嬌氣!”
是啊,吃這么好,住這么好,穿這么好;上學、下課都有專人陪送。長此以往,這些孩子真會被嬌慣的。
我以前,的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女士的確比孩子們的母親還要想的周全!
女士忙著要去辦事,交接完衣物,就和我們匆匆地分手了。
第二天,女士給我打來了電話,囑咐我:“昨天我見你們有人在照相,希望把我的像刪了,不要在任何地方宣傳我。我昨天臨走時就說過了,出了孤兒院的門,我們最好是誰也不認識誰。連見面都不用打招呼!”
我聽完她的話,還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女士卻接著說她會進一步地考慮對孤兒院的更大支持,把它辦成真正的慈善之地。
電話那一邊已經沒有聲音了,我還久久地開著手機……
直到今天,你要問我,她是誰?我只能告訴你,她叫“送衣女士”。
在麗江市慈善會的鼎力協助下,11月7日,“送衣女士”斥資200萬元人民幣,在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新城區購買了10畝地。現在,我們正和她一起為興建一所能容納上百名孤兒的兒童之家而緊張地工作。
如果有一天,她同意了,我會告訴讀者:她的美貌、她的美名,以及她的更多的善思善舉。
在慈善工作實踐中,我們有時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卻不為人所知,甚至有時還被人誤解,心里很屈。比比“送衣女士”,我們還能有什么怨氣呢?
善心、善意、善舉、慈善工作本來就是不應計較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