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方炎松秘書長高揚的手臂,遠遠地,我就看到了廣州市慈善醫院。嚄,它好氣派、造型好美、規模好大啊!我驚嘆,舉起相機,聚焦、按動快門。我激動的心那一刻也在聚焦,也隨相機快門在“咔嚓”。
看著鏡頭里壯觀、被朝陽、被仁愛、被慈善籠罩的這不同尋常的建筑,看著趙樸老題寫的“廣州市慈善醫院”幾個大字,我不禁想起十多年前,我南下羊城體驗廣州慈善的情景。
廣州市慈善會是1994年6月5日成立的,是中國大陸最早成立的慈善組織中的一個。一開始,廣州市的慈善工作就搞得十分紅火、十分有特色、十分有成果。一年后的11月18日,廣州慈善會開創的首家慈善門診,大約也是全國的首家慈善門診——東升醫院何貴榮夫人慈善門診開始了面向貧困患者的慈善醫療。從這慈善門診的名稱,我們就能感覺它的慈善特色。一些家境困難的患者走進了這個慈善門診,不但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也得到了愛的撫慰。我至今還記得進出慈善門診的那些老人、孩子臉上的笑容,記得清晰地寫在他們眼睛里那簡潔卻生動而美麗的語言。這新的、成功的嘗試開始后不久,廣州市慈善會就接連不斷地在廣州八個城區開設了21家慈善門診。這期間,他們發放了大約600張慈善門診卡,為困難群眾提供免費門診。市慈善門診卡每次看病金額為30元,每星期可看兩次;區慈善門診卡每次看病金額30元,每星期可看一次。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有近5萬名困難群眾享受了免費就診,廣州市慈善會為此支付慈善醫療費100萬元。
廣州市慈善會并不滿足在慈善醫療方面已經取得的成績,也沒有因為紛至沓來的贊揚聲而沾沾自喜。他們想到、看到、關注到的是,困難群眾看大病、需住醫院治療的問題慈善門診是解決不了的。他們決定爭取政府的支持,向社會募集慈善資金,籌建廣州慈善醫院,建設一個有一定規模,能為困難患者提供更多更好更全面服務的慈善醫院。1996年,廣州市政府批準了市慈善會關于籌建慈善醫院的報告,同意廣州慈善會牽頭向社會籌集資金。經過六年不間斷的努力,廣州市慈善會募集了興建慈善醫院的專項資金近一億元。政府也為此撥專款三千萬元。
2002年10月28日,占地一萬八千多平方米的大型綜合性慈善醫院在廣州環境優美的芳村拔地而起,正式開業。廣州慈善醫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非營利性醫院,辦院宗旨是扶貧濟困、治病救人。醫院依照國家“二級綜合醫院”標準設計建造,總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住院床位223張,交由廣東省中醫院進行業務管理。廣州特困病人和低保人群從此有了自己的專門醫院,他們在這里享受各種醫療優惠政策,感受著來自社會的關愛。
廣州市民很難忘記,那天彌漫在芳村區花地涌岸街的喜慶氣氛。那天開業的廣州市慈善醫院里,腫瘤、外科、眼科、乳腺等臨床各科的十多位名中醫正在醫院大廳免費為前來的群眾“望聞問切、指導迷津”。慈善醫院以大型聯合義診的形式拉開開業的序幕,也拉開了廣州市慈善會“扶貧濟困,治病救人”這寬敞的、迸發出濃濃愛意地大門。
來自貧困的家庭的患者都高興極了,他們中許多人都沒想到慈善醫院會這么漂亮,一點也不比市內的大醫院遜色。他們都說這是自己的醫院,以往那種怕去醫院看病,怕住醫院治療的顧慮在這所醫院面前都沒有了。他們感到了患病以來從未有過的輕松和愉快。那天,他們得到慈善醫院醫生最好的診治,他們一生都難以忘記的診治。
那一天,全國政協常委、中華慈善總會會長范寶俊,中華慈善總會秘書長董華偉專程由北京趕來和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市長林樹森,省政協副主席石安海,市政協主席陳開枝,市人大常委會代主任李善培,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鄭國強,副市長張桂芳,市政協副主席廖志剛、陳紀萱,老同志王宗春、黎子流、司徒梅芳、陳綺綺一起出席了慈善醫院的開業典禮。那一天,看到廣州市慈善會為社會貢獻的這一豐碩成果,各界人士又當即捐款100萬元。
為保證慈善醫院健康、正常運轉,廣州市慈善會在慈善醫院建成之初就制定了《廣州市慈善醫院關于城鎮特困人員重大疾病醫療資助試行辦法》。規定中明確,資助對象是:享受本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濟對象(領取失業救濟金的失業人員、離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不列入此資助范圍);本市城鎮居民中的低收入困難家庭(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360元)成員中,未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享受勞保醫療及公費醫療的人員。醫療資助金的起付標準為500元,實行總額控制,資助對象享受的醫療資助金每人每年累計最高限額不超過2萬元。資助對象持廣州市民政部門核發的《低保證》、《低收入困難證》和廣州市慈善會核發的《慈善門診醫療證》,在慈善醫院就診時才可享受醫療收費優惠、普通掛號費、平均醫療費用(不含藥品)減免10%(即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二級醫院的收費標準)。
這時,遍布廣州市各區的慈善醫療門診和可治療大病、重病的慈善醫院,形成了廣州市功能齊全的慈善醫療網。
這些年來,我想到廣州慈善,就會想到廣州的慈善醫院。廣州市慈善會開創了我國慈善醫療的先河,為新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載入史冊的貢獻,也推動、促進了全國慈善助醫、慈善醫療的發展。
2007年中華慈善總會召開格列衛患者援助項目會議時,我有幸與廣州慈善醫院院長---醫生相識。這個臉上總是浸滿微笑、總能把一種不會有隔膜、不會有距離感的真誠與信任傳遞給他人的知識分子,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留下了令人回味的好感。我想,這大概與他從事的工作、擔負的責任有關。
我向他打聽慈善醫院的近況,他高興地向我介紹說,廣州慈善醫院于2006年下半年又開始擴建了。擴建后的慈善醫院的病床增加到了500個,困難家庭的患者可以得到更及時更好的治療了。還給我介紹了廣州市慈善會興建的“特困病人臨終關懷病區”。他特別邀請我再到他們那里看一看。我其實也早就有這樣的愿望。
在省慈善總會方炎松秘書長的關照下,我終于又來到了廣州市慈善醫院,又看到了快步迎出來的院長,看到了他臉上那使人心里感到舒坦感到親切的微笑。
我和他們一起走進醫院,那里安靜整潔、舒適宜人的環境使人從心底感到愜意。大門正對著的一個橢圓形的大柱子上,鑲嵌著任仲夷同志為廣州市慈善醫院題寫的名為“流芳堂”的落成碑紀。碑記用“喜甚!幸甚!壯甚!”這三個并列的感嘆詞開頭,記述了慈善醫院的建設過程、社會反響。碑記特別感激為建設慈善醫院奉獻愛心的各界人士、黎民百姓,說他們的名字將會被歷史銘刻,流芳百世。這碑記后三面墻壁上就刻有為建設慈善醫院捐款者的名單。我長時間地站在那里,看我熟悉的不熟悉的名字。
我走進為貧困患者辦理入院手續的辦公室,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員怎樣周到熱情地為患者和他們的家屬服務;我又走進貧困患者的病房,看到病床前的醫護人員怎樣精心、熱心、一絲不茍地為患者診治,看到慈善總會秘書長、慈善醫院院長怎樣關懷住院的貧困患者。
廣州慈善醫院對貧困患者有著極高的責任心,他們不但在醫院為患者醫好病,還常常回訪出院的患者,看他們出院后恢復得怎樣,生活得怎樣。他們像親人一樣,指導、幫助這些已經離開醫院的患者。看,鄉村小屋里,那蹲在老婦人面前為老人診斷的醫生。他正微笑著告訴老人恢復得很好,囑咐老人平日里應該注意的問題。老人的臉上則滿是對眼前這善良后生的信任和感激。再看,那兩個俯身在一個出院患者身邊的醫護人員,他們專心地通過圖標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性鍛煉。
院長向我介紹的“特困病人臨終關懷病區” 占地面積約4200平方米,建筑面積920平方米。設計床位60張。內設醫護人員值班室、辦公室、治療室、急救室、備餐間和活動室等。每間病房都設有室內洗手間和太陽能熱水系統。我們看到了,那些各種重癥疾病的晚期患者,那些需臨終關懷的特困病人怎樣在這里治療,怎樣安詳而平靜地生活。病區的醫護人員說:“住進這里的病人有的將不久于人世,臨終關懷病區在保證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還特別加入心理治療。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們在最后的日子里過得舒坦些。”在這里,我們感到了鮮明的人性關懷,感受了濃郁的人文精神。
“有一種情感象高山青青,有一種愛意象大海盈盈,他們以博大的情懷關愛生命,換來千千萬萬的笑容”
這是一首優美的充滿愛的歌,是慈善醫院醫護人員唱的歌。她們正慶賀自己又掌握了一種新的語言——手語。為了與能與有言語、聽力障礙的患者更好地溝通、交流,廣州市慈善醫院舉辦了“聾人手語速成班”。來自各個科室的80多名醫護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參加了歷時三周18個學時的手語培訓。這里,我們又一次感受了慈善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關愛殘疾朋友的服務理念和“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服務精神。
真好啊,廣州市慈善醫院!真好啊。慈善醫院的醫護人員們。我發現,他們也總是在微笑,就是和他們院長一樣真誠的讓人人都感到親切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