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大多有自己的慈善事業,只是有的發達,有的處于發展中。卓有成效地開展自己慈善事業的國家所采取的政策和方式往往是盡可能適應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以及自己特定的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條件。我國的慈善事業的發展也應從實際出發,即使參照借鑒他國的經驗,也要以本國的國情作基礎。筆者淺薄的看法是,我國的慈善事業要走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具體而言,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鼓勵民間社團組織的漸次的、健康的發展,另一方面,以政府為主導,官民合作,以社區或街為廣闊的舞臺,利用內部的人力和財力資源,開展慈善救助和服務。與其同時,社區的人們會從中重新認識到生活里有那么多值得我們去做善事的領域,并享受慈善(與樂和撥苦)這種大家愈來愈喜歡的生活方式。
在任何政治體制下,政府的治理能力總是有限的,其治理和服務不可能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完全到位。一方面,在利益日益多元、需求日趨差異的時代,政府要成為或轉變為服務務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服務上。另一方面,逐步實現管理和服務社會化,鼓勵公民參與。而民間社團組織(慈善社團組織是其中之一)是公民參與的一種形式,是自愿提供公共物品。這是調動民間力量,協助政府實現善治。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在我國,1989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把社會團體定義為“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1998年10月國務院修訂了這一條例,并同時頌布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1999年8月頌布了《公益事業捐贈法》。近年來,有些人對《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提出了意見,焦點就在該條例規定民間組織必須先有一個可以掛靠的主管單位,然后才能到民政部門登記注冊這一條款上,認為這影響了民間組織的獨立性和自治性。
西方有的國家沒有規定社團組織掛靠主管單位。我國是不是要仿效西方的這種做法呢?筆者認為,敞開問題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問題提出來了,大家可以暢抒己見。
溫家寶同志2007年2月26日發表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一文。他講到“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與其同時,他也強調“只是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它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模式。”筆者贊同這一觀點。中國同西方國家比較,國情不同,我們中國人要了解和參照西方國家的經驗,但我們法規的制定要從我們的實際出發。西方有些學者強調社團組織的絕對自主性地位,源于他們關于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觀念,著重國家與社會的分立、分離,乃至對抗。然而,事實是西方國家的社團組織是常常批評政府的,但必須限于憲法允許的范圍,形成對抗,可能就要對簿公堂了。西方有些學者說,美國是“小政府,大社會”,政府職能不斷弱化,社團組織代行政府職能。其實,美國自建國始,即以政府權力干預經濟。自二十世界二十年代末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大大加強了國家控制,心應對經濟危機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二戰后,凱恩斯學說更成為美國進一步加強國家控制和干預的理論根據。而所謂西方的“福利國家”實際上也是一種國家控制和干預。美國著名史學家小施萊辛格專門寫了一本名叫《帝王般政府》的書,評論了美國政府的權力如同帝王一般。所謂西方國家社團組織的擴大與國家干預、國家控制的不斷退縮的說法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實際。
西方國家的社團組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表面上表現為沒有主管單位的管理,但像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里,許多社團組織接受政府,乃至中央情報局的財政資助,并完成其委托的項目。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社團組織要受廣泛的、無時無處不在的社會監督。在美國,一個公民或一個暴露,其記錄將伴隨此人或此社團終生,會付出沉重代價。比如,前總統克林頓主要不是同萊文斯基有口交關系,而是對美國人民撒謊,差一點被彈劾。在美國,任何公民和社團的行為都在計算機里有記錄,把他的社會保險號碼輸入資訊庫一查,就知道他的底細。守法和誠信是美國人立身之本。同樣的,社團組織也是把信任、信用、信譽作為立身之本。西方自古希臘始有一種守法的傳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不公正的法律判處死刑,他拒絕朋友們幫他逃走,而是引頸就戮,以維護法律的尊嚴。長期以來,西方人民有對法律的信仰。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寫道:“人可以有沒有自由的秩序,人不能有沒有秩序的自由。”這概括了西方的歷史經驗。
在中國,體力、腦力勞動者的檔案是在單位里,這大概也是社團要有掛靠的主管單位的原因。中國的勞動者,乃至社團法人也沒有像美國那樣的社會監督。《中國青年報》3月17日有一篇文章談及截止2005年年底,全國各類民間組織共計31萬多個。但這些社團80%沒有主管單位,未登記注冊或被迫作為企業進行工商登記。如果屬實,這就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有那么高比例的社團沒有登記,以“非法”方式生存。一方面大概需要反省社團組織管理條例,也許是制度本身有商榷之處。這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能創造一個寬容的環境,傾聽各個階層人民的真實訴求,鼓勵民眾獻計獻策。思想解放的方式就是盡可能保證言路開放,利益聚合形式的創新和利益表達渠道的暢通。另一方面,也許有不少社團的守法觀念薄弱。中國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叫“法不責眾”。這種說法影響很廣,對于我國初步實行“法治”來說,無疑是一種消極因素。
我們中國共產黨號召“解放思想”,始則主張還利于民,讓改革開放成果為平頭老百姓共享,繼則主張還權于民,讓民眾有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社團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創造活力,也可以讓天下興衰、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和社會責任感得到高揚。另一方面,社團能否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還要靠自身是否守法、誠信和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聲譽。歐美的現代化是同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包括美德教育)并行不悖的,而我國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則是連續不斷地將舍棄傳統優秀文化作為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物質文明建設同精神文明建設并未同步前進,而是一手硬,一手軟。中央黨校一位教授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感慨?地強調“國民教育的缺失是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指出“反觀我們的國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大量的‘道理’。這使孩子過早失去了率真,可到了18歲也未必懂得一個現代政治公民所必須懂得和遵守的‘規矩’,就更別提學會對自己的社會行為負責。”筆者以為,當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硬之時,當社團登記管理制度富有激勵和創新之時,我國的社團組織,包括慈善社團組織,必然會漸次地、健康地發展,并形成政府與公民社會(以社團組織為體現)有效地對公共生活合作管理和服務的新型關系。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二十一世紀初以來,我們從全國黨代會的報告或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年比一年更加深切地讀到一種執政為民的樸實感情。黨中央和中央政府對中國崛起過程中我們自身的毛病和弱點也愈來愈有著清醒的認識,愈來愈關心全社會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工作、學習和發展。這種清除官本位、以人為本和政府向服務型轉變的執政理念不斷感染全國各族人民,提高了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依賴。
我國的崛起的速度和規模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而在經濟發展中,政府主導型是決定性因素。從“比較優勢理論”看,政府主導型正是我國的一種優勢。對我們這個轉型國家來說,政府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并且政府的政策愈來愈體現科學發展觀,涌現出我國發展的巨大績效。同樣的,在我國慈善事業方面,在鼓勵民間慈善組織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這也是從比較優勢角度,發展我國慈善事業的重要問題。筆者以為,在未來一定時間內,這仍然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特色。制度是內生的,世界各國不存在絕對同一、絕對優越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安排的有效性都是要適應一定的發展階段和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采取漸進式的改革路徑。從“水桶理論”來看,一只水桶的裝水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桶塊。我國慈善事業能辦多大,多少取決于黨政各級領導人這個“最短桶板”的長度。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倘若黨和政府,連同工會、婦聯、共青團等各級領導人重視慈善事業,走向前沿,廣泛號召,奮力動員,這個地方的慈善服務往往就熱火朝天。特別是具有人格魅力的領導人在我國慈善事業中的作用就更大。他們善于以民主的方式讓民作主,從而博得民眾的信賴和尊敬,在慈善服務中形成上下呼應的熱烈場面。不過,慈善事業對領導人的要求高于其它領域。溫家寶同志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的一段話非常深刻。他說:“如果說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職,那么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政府的良心。”我國的慈善事業就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業,要求黨政各級領導人將我國慈善事業看作自己的“良心”,是心靈的甘心投入和自覺訴求。慈善存在于“愛和良知”之中。有愛心、有良心,就必然有對推動慈善事業的使命感,必然能勇于擔當。
在我國慈善事業中發揮政府主導型作用最廣闊的天地是社區,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從當前情況看,一個大城市,比如一個直轄市,已建立了市、區級的慈善協會。它們是專門從事慈善事業的。與其同時,社區或街有著慈善服務的巨大潛力。我們常常看到,為支援災區,社區在市、區領導人的號召下,立即作了明智決定,熱忱呼吁,深入動員,指揮調度,同社區民眾的自發要求上下呼應,社區就出現了群眾的慈善捐獻和服務的執潮。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社區官民合作,自覺創新,在慈善服務方面不斷進行新的嘗試,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呈現出慈善服務的多樣化。慈善服務常年相繼,并建立了有長效的機制。
社區官民合作開展慈善服務,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最終形成了政府的制度創新。我國民政部已公布了《關于在全國城市推行社區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的通知》,要求以街道或社區為單位開展社區志愿者注冊工作,統一編制社區志愿者注冊證號,做到“一人一號”,注冊證書及注冊證號全國通用,注冊的志愿者可終生使用。
社區的志愿者生存于基層,容易同社區民眾建立信任關系。他們熟識社區的人或事,對急需的慈善服務有較高的反應靈敏度,及時救助或服務,并且在陽光下運作。他們的慈善服務會直接鼓舞民眾的參與意識,認可志愿者的規范。他們容易通過慈善服務,進行公民意識的教育,灌輸社會主義的民主、法、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慈悲濟世等理念。他們容易獲得“天時地利人和”,健康發展。他們容易動員社會社區的各種人力、財力資源,始則滿足本社區的民眾的社會需求,繼則逐漸擴大地域范圍,形成愈來愈廣闊的慈善救助和服務網絡。隨著社區志愿者隊伍的擴大,必將出現并保持一種慈善的風氣,此風氣會春風化雨,遍及神州大地。
中國志愿者之歌《愛心已點燃》開始唱起,今后會一復一日,一年復一年唱得愈加強勁,愈加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