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雙版納的哈尼山寨,居住著勤勞勇敢的哈尼人民。這里氣候濕潤,溪水潺潺,云遮霧繞,濃濃云霧給哈尼山寨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自古以來,哈尼人民以淳樸的民風、獨特的民族歌舞、厚實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蘊聞名遐邇,傳遍世界。
哈尼源于古西北部的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時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蠻”、“和泥”、“窩泥”、“哈尼”等名稱出現在漢文文獻上。
在哈尼民間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很早以前,傣族和哈尼族是一家,傣族稱兄,哈尼為弟。兄弟倆和和睦睦,共同生活,共享勞動成果。后來家族人口越來越多,為使家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兄弟倆決定分家。兄長水性好,對江河感情深,分到了江河縱橫的平壩,從此不改下河捕魚撈蝦的習俗;弟弟愛好圍獵捕獸,分到了野生動物成群的山林,世代居住在林深草茂的高山上,成了名副其實的山地民族。
被人們尊稱為“大地雕塑家”的哈尼人民,在與大自然不懈抗爭的過程中,因氣候和山形的影響,依山就勢造就出一塊塊、一層層、一片片乃至一座座山一樣高的梯田,創造出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的梯田文化。
神話般的“沙拉”崇拜
哈尼族認為天地間被強有力的神靈控制,世間萬物都有靈魂。由此派生出哈尼人“萬物有靈”的各種崇拜和祭祀禮儀制度,集中反映在對“沙拉”(靈魂)的崇拜上。
哈尼先民對變幻莫測的自然世界感到神秘和無奈,只能通過自己的幻想,憑借主觀愿望,創造出眾多的靈魂和鬼神。當瞬息萬變的自然力量對其產生威脅時,他們除了本能地躲避外,就只能求助于幻想中的“沙拉”來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因此產生了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祭祀活動,如“裸康翁”(豎寨門)、“切卡阿培老”(種谷子的節日)、“別窩捏”(捉土蠶)、“朱可朱捏鐵”(趕惡鬼)等。祭祀時除了供奉食物以表達虔誠和敬畏外,還要以招魂、說唱、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求得眾多靈魂和鬼神的庇護。為了使人的靈魂與鬼神相通,又能把鬼神的意愿傳達給人們,各種祭祀活動的主持者“追瑪”、“貝瑪”、“尼帕”(祭師和巫師)應運而生,他們成了最好的上傳下達的使者。他們廣采博收哈尼族民間文化的精髓,經過不斷加工、反復提煉,提升出媚神娛鬼、溝通魂靈的手段和工具,締造出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的習俗。因而, “追瑪”、“貝瑪”、“尼帕”當之無愧地是哈尼族民間文化的最高代表,肩負著敬祖先、祈平安、送鬼神的重任。正是由于他們對精湛民族文化藝術的不斷發揚光大,使哈尼源于遠古、流傳至今的神靈世界代代相傳。
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
眾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哈尼節日就是原始宗教的隆重祭祀日。每年1月2~4日的“嘎湯帕”是哈尼人最隆重的節日,是緬懷祖先、棄舊迎新的盛會,是親朋好友相聚的盛會,是傳承文化遺產的盛會,是民族歌舞的盛會,當然也是愛情的盛會。
1月2日凌晨,哈尼山寨一片安謐寂靜。當報曉的雄雞放聲高歌兩次,“追瑪”家的女人大喊:“姐妹們,快去接新水嘍!”頓時山寨里火把閃亮,各家各戶的女人背著竹桶飛快地向泉邊跑去,女人們的喊聲、笑聲、歌聲、腳步聲響成一片。背回新水的女人,把竹樓上上下下打掃得干干凈凈,把鍋碗瓢盆洗滌得一塵不染,舂糯米粑粑、烤米酒……忙得不亦樂乎。
第二天,男人們聚集到寨邊神樹下殺牛分肉。主持殺牛的“岸罷”在牛背上又是撒米又是倒酒,口中還念念有詞。晚上,各家各戶煮肉祭祀,敬獻祖先。
第三天是“嘎湯帕”的高潮。寨里寨外的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在廣場上盡情地唱歌跳舞。小伙子們忙著比賽打陀螺、走高蹺;姑娘們歡快地跳著竹桿舞。打秋千的飛上飛下、賽馬的如風馳電掣……此時的哈尼山寨到處是狂歡的人們,到處是情投意合的戀人,到處是歌的海洋、舞的天堂。
哈尼族的十月年長龍宴濃縮了哈尼族獨特的文化精華。十月年又稱“扎特特”,是哈尼同胞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按習俗,每年農歷十月為歲首,節日從十月的第一個龍日開始,到猴日結束,歷時六天。長龍宴長達幾百米,多達幾百桌,以此表達哈尼人“一條心一股勁、村村寨寨安康、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各家各戶將自家制作的哈尼風味擺上長桌,寨中德高望重的年長男子坐在龍首,又稱“龍頭”;女子坐龍尾,其余的人坐中間。長龍宴開始后,全村人喝著自家釀制的米酒,品嘗各家各戶精心烹飪的佳肴,邊吃邊飲,邊跳邊唱,其樂無窮。此情此景充滿了生活的溫馨,更展示出哈尼人民團結一心的精神面貌。
哈尼族的節日還有“紅秀阿培”、“紅米阿培”、“亞開阿培”、“繞拉阿培”、“卡炎阿培”等,大多與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的祭祀活動有關。可以說,哈尼族的節日,實際上就是原始宗教的隆重祭祀日。
優美別致的服飾
哈尼女子服飾豪華精美。頭飾上鑲嵌著閃閃發亮的銀泡、銀扣、銀鏈,銀幣,加之五彩瓔珞、羽毛的重重修飾,恰如一頂雍容華貴的王冠;女性寬大的上衣多為藏青和藍底,各種花紋、刺繡點綴其間;一顆顆、一排排銀泡、銀幣綴滿了有彩色花邊的菱形緊身吊帶胸兜;五彩的百褶裙花紋錦繡,彩帶飄然;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腿布手工精美;銀鏈、耳環、大銀手鐲、頸掛珠串是哈尼婦女深愛的首飾。哈尼男子服飾現已基本漢化,平時多著漢裝,民族服飾成了節日的盛裝。每到節日來臨,哈尼男子頭纏由大紅或紅白相間的珠串、彩線、須穗、絨球纏繞的青色大包頭,配以象征勤勞勇敢的彩色羽毛,挎精工繡飾的掛包。首飾以銀器為主。
饒有情趣的婚俗
自古以來,男女自由戀愛就是哈尼的淳樸民風,哈尼婚俗獨特而富有情趣。
太陽落山了,哈尼寨子沸騰了。青年男女歡歡喜喜走進滇康,這里是最熱鬧、最歡樂的地方,也是少男少女談情說愛的地方。圍坐在溫暖的篝火旁,姑娘們手里做著手工,眼睛卻盯著那些彈三弦,吹口弦、竹簫的小伙子們,暗暗挑選自己的心上人。天真活潑的孩子在篝火邊嬉戲玩耍,還要承擔為哥哥們“偷”他們心儀姑娘織物的重任。姑娘追來索要,小伙子就展開熱情的求愛攻勢;若正好是姑娘暗定的心上人,姑娘就會同小伙子對歌和交流。經過接觸、了解,如雙方有意,就互贈銀手鐲、銀項圈、包腳布、花筒帕等定情物。男方父親則會請能言者一同前往女方家送提親酒。若女方家接過提親酒則表示許可,可進一步商定婚期;如女方家拒絕提親酒,男方家還可以再次登門提親。如果男方家多次提親未果,兩個真心相愛的人就會采取“搶親”或“私奔”的方式來實現“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望。
哈尼婚禮十分隆重,整個婚禮歷時三天。
第一天,男方家派出一支龐大的迎親隊伍,由主持迎親儀式的一位中年婦女帶領(哈尼語稱“耶毛”),加上兩名“毛抄”(“耶毛”的助手),邀上幾位能歌善舞的“沙依阿配”(歌手)和全寨的未婚男女一道浩浩蕩蕩開往女方家。到女方家竹樓前,由“耶毛”帶領迎親隊伍從男室樓梯進人里屋,大家分男女而坐。“耶毛”受男方家委托,在新娘父母和寨主前,送上放有雞蛋的糯米飯包、煙、酒、糖果、香米粉、新娘服飾等迎親禮物,并在“毛抄”的協助下,向新娘父母和寨主敬酒。然后男女雙方“沙依阿配”開始激烈賽歌,直至晌午。
女方家的送親隊伍精心打扮新娘,穿上新娘裝,蒙上特制的披巾,藏在女室一角,由眾多未婚男女充當伴郎、伴娘守護著。迎親者要用歌聲獲勝后才可以沖進女室“搶”出新娘。送親者在哭嫁的過程中,娘家備好嫁妝,新娘舉酒告別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耶毛”帶領迎親隊伍向女方家敬謝親酒后便返回男方家。
新娘到婆家竹樓前,婆婆要用泉水在新娘身上來回撫摸,表示從此將新娘當成自己的女兒。隨后婆婆牽著新娘的手從男室樓梯進入女室。送親隊伍完成使命,接受隆重款待后返回。
婚禮在晚9點左右進行。新郎新娘背靠背坐下,“耶毛”先把酒遞給新郎,新郎喝一口后遞給新娘,新娘喝一口后又遞給新郎,新郎再遞給“耶毛”。然后“耶毛”用豬腳肉、雞蛋重演一遍剛才的儀式,用篾席圍住兩位新人,在篦席上套上繩索,在“沙依阿配”的歌聲中,人們紛紛把象征美滿生活的米飯、芭蕉葉、苞谷芯等投向新人。隨后舉行敬酒儀式。新人第一碗酒敬父母,第二碗酒敬主持人“耶毛”,第三碗酒敬舅舅,第四碗酒敬“沙依阿配”,第五碗酒敬寨主,第六碗酒敬賓客,第七碗酒敬姑娘、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