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陶瓷歷史悠遠,幾千年來一直傳承著中華文明。而在陶瓷裝飾上,一幅幅精美的紋飾又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吉祥文化。伴隨吉祥文化的發展,陶瓷裝飾中吉祥圖飾也在演繹著這一變化,通過對其歷史的回顧,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其發展,并能對照發現其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淵源和情感。
關鍵詞 陶瓷,吉祥文化,發展
1引 言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寶藏。陶瓷便是當中最美麗、最絢爛的一部分。其裝飾圖紋所傳承的吉祥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磨制石器和原始裝飾品的出現,尤其是七千年前出現的彩陶,表明了原始先民們對大自然的理解和崇拜,擺脫了“有用就美,無用則拙”(墨子)的審美追求,使物質效用和精神愉悅融為一體。
奴隸社會陶器的生產仍占很大的比重。繼戰國、西漢時陶器部分取代銅器之后,東漢晚期的陶瓷器有了更大的發展,為進入瓷器時代奠定了基礎。
同時,陶瓷裝飾也在不斷地吸收青銅器和其它器具的紋樣,豐富自身的圖飾樣式,以表達敬意,寄托祈福。這一切都促成了象征祥瑞寓意的紋樣裝飾與陶瓷器皿的緊密結合,使源于原始人文的中國傳統吉祥文化,肇始于商周,高速發展于宋元,在明清更達到高峰,清代更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2陶瓷裝飾中吉祥圖飾的發展歷程
2.1 遠古時期
陶器誕生后,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繁榮的時期出現了彩陶(被譽為中華民族童年時代的藝術明珠),其中以黃河中上游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豐富。
彩陶文化中寫實紋樣類型較多,主要有人面紋、魚紋、鹿紋、鳥紋(半坡型彩陶)和蛙紋(廟底溝型彩陶)等,還有先后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怪獸(龍、鳳、龜)及少量植物紋樣。通過對某些動物、自然物甚至工具的模寫,逐步演變出抽象的幾何紋,有三角形、網紋、火焰紋,旋紋、渦紋、水波紋、回紋(馬家窯彩陶),S形紋、×形紋、太陽紋(辛店彩陶)等等。不過,在整個新石器時代,陶器仍以胎裝飾(即在陶器上刻、劃、堆貼、錐刺紋樣)為主。圖1為半坡文化時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
對實物的描摹和抽象,真實地反映了原始人類對自然的理解和情感。或許它們在人類的勞動生活中占有重要意義,是人們生存所必需;或許是始于對諸如魚能游于水、鳥能翔于天、蛙能兩棲生活此類優于人類天性的向往,進而產生了對這些動物的崇拜,希望它們是自己的保護神。魚以后成為龍的組成部分,鳥、蛙則成為太陽和月亮的化身,而水波紋、漩渦紋則是源于對蛇的崇拜,蛇以后成為龍的主體。
這種圖騰文化帶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還不能從真正意義上被稱為人們主觀能動所創造的裝飾吉祥圖案,但客觀上奠定了傳統吉祥圖案的發展基礎。
2.2 奴隸社會時期
奴隸社會的重點工藝品種是青銅器,但主要供上層社會少數人享用且用作祭祀中的禮器(藏禮于器)。因而,從全社會看,陶器的生產仍占很大比重。
在這一時期,青銅器的裝飾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從商之前模擬陶器的單層印紋到殷商的多層次裝飾,變質樸嚴謹為細膩新穎。西周中期以前,幾何紋樣主要有云雷紋、勾連雷紋、渦紋、方格紋、連珠紋等;西周中期以后,云雷紋也稱回紋出現最多。動物紋樣也很多,其中祖先想象出來的動物紋樣,如饕餮紋、夔紋、龍紋和鳳紋等,超越了諸如象、虎、犀、熊、鹿、牛、羊、馬、兔、鳥、蟬、蠶、龜等象生動物紋樣而占據主要地位。
青銅器裝飾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偃師二里頭文化中出土的灰陶、白陶上就有與青銅器相似的紋樣(如渦紋、圓圈紋、花瓣紋),可能是由于青銅器不多用,陶器代替作祭祀之用。釉陶和原始瓷器的裝飾除少數素面外,多飾有云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圓點紋等;新石器時代起源于長江以南地區的印紋陶至西周后期發展更興盛,紋飾也吸收了這一時期的特色。此時,各代或多或少都有陶器雕塑,造型有龜、蛙、羊、鳥和虎、豬、人像等。
饕餮、夔、龍和鳳這些想象中動物的紋樣裝飾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說明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細觀饕餮紋,有的形似牛頭,有的形似虎頭,但絕大多數是由兩個相向對稱的夔紋組合而成。它所表現的想象動物是和龍鳳一樣的原始圖騰,或是龍鳳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除具有神秘威嚇力量外,還具有協上下、承天意的禎祥意義,見圖2的白陶雕刻饕餮紋雙耳壺。還有如渦紋,也被稱作同紋,是一具有吉祥意味的符號,內蘊光明、光榮和永恒之意,其在我國圖案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2.3 戰國秦漢時期
戰國、秦漢的陶瓷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創新,陶器日益精美,瓷器日趨成熟,為進入瓷器時代奠定了基礎。陶瓷品種增多,有日用器、新創燒的暗紋陶及彩繪陶和鉛釉陶。
日用器裝飾繼承了前代的紋樣。彩繪陶,最早出現于春秋而流行于戰國、秦漢。它主要作明器之用,這與當時的厚葬風氣有密切的關系。彩繪陶除仿制日用陶器外,也有仿造當時的銅器、漆器,紋樣的構成、繪制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戰國時,紋樣以幾何紋為主,有渦紋、三角紋、矩形紋、之字紋等,其他還有云紋、龍鳳紋、鳥獸紋等;漢代以幾何紋、云氣紋、動物紋及人物紋為主。此外,吉祥文字裝飾也開始在漢代流行,此時的紋飾內容廣泛,人物題材有現實生活的,也有神話想象的,如東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等;動物題材有了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龍、鳳、麟、龜)以及十二生肖等。如洛陽燒溝出土的“彩繪陶壺”,整器由幾何紋裝飾帶分隔構成,腹部主紋區繪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相追逐于云氣紋中。此時還盛行陶塑,題材涉及人物、動物、器物、建筑模型等。圖3為戰國時期的饕餮紋半瓦當。
戰國秦漢時期,這些紋樣的流行與當時統治階級信奉讖緯神學有關,包含成仙成道、長生不老、多子多孫、吉祥如意等思想含意。
2.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這個時期,陶瓷工藝有了重大發展,南方青瓷成熟、黑瓷進步,北方白瓷正式燒制成功;與此同時釉下彩出現。
在陶瓷表現手法上,雕繪結合,藝術效果多樣。西晉后,陶瓷造型新穎,巧借各類形象,綜合運用多種技法。“所堆之物,取子孫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如東吳“塑像五聯罐”、江蘇金壇出土的“佛像谷倉”、浙江蕭山的“豐收谷倉”等,在上面雕塑了幼兒戲耍、人物、禽獸、谷倉等。
這一時期,常見的紋樣主要有幾何紋、動物紋、人物、仙人、佛像、蓮花、忍冬等。南京雨花臺長崗出土的三國“青瓷釉下彩盤口蓋壺”,上有鸞鳥、鋪首、佛祖、蓮臺、比翼鳥、桃、白虎、羽人和仙草,反映了道教中“魂神澄正,得升天堂”的內容,充滿神秘的氣氛。
東晉裝飾簡樸,后期始有蓮瓣紋;西晉后期,褐彩斑釉裝飾流行,如溫州郊區出土的“褐彩雞頭壺”。雞為六畜之一,雖不很高雅,卻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雞多產,又暗合中國傳統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為陶瓷器的裝飾紋樣。
由于佛教的影響,兩晉后盛行蓮花、忍冬、佛像、飛天的紋飾,尤以蓮花紋飾最為突出,有尖瓣、圓瓣、單瓣、復瓣、仰式、覆式等樣式,一件器具或有幾個蓮瓣。六朝時期,蓮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為刻花。在佛教上,蓮花被認為是西方凈土的象征,是孕育靈魂之處。它以美、愛、長壽、圣潔等綜合象征成為中國人喜愛的名花。因此,常與“連”同音組合在傳統的吉祥圖案中。忍冬則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如河南安陽出土的“白釉綠彩四系蓮瓣缸”上的豐肥蓮瓣和“黃釉陶扁壺”上的蓮花、徐州獅子山出土的“白瓷綠彩四系盤口瓶”垂蓮等等。
2.5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重大的發展時期,民族的大融合和各國的密切往來,成為出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最燦爛輝煌的時期。
隋代的陶瓷裝飾一般比較樸素,無論青瓷、白瓷,紋樣除蓮瓣紋仍相當流行外,一部分還裝飾了新出現的紋樣,有小朵花、團花、忍冬紋、波浪、聯珠紋及草葉相間的印紋,精致可愛,另有一番情趣。
從唐代始,我國陶瓷生產“始有名窯”,名窯遍布全國。這一時期,青瓷常以龍、獅子、鳳鳥、仙鶴、鸚鵡、雙魚、牡丹、蓮花、寶相花、卷草等紋樣裝飾。白瓷則無紋飾,以質樸、厚重、素凈見長。由于高超的陶瓷裝飾藝術,出現了花釉、絞胎瓷、釉下彩等新品種和別具一格的唐三彩釉陶器。花釉的斑紋、唐三彩的臘纈技法,清新活潑,妙趣橫生;釉下彩還開創了用詩詞和民諺裝飾陶瓷的先聲。
唐朝對外貿易發達,陶瓷曾輸出到如印尼、埃及、伊拉克、朝鮮和日本等國,也吸收了外來紋樣以豐富自身的造型和裝飾,創造出了諸如寶相花、唐草紋、陵陽公祥等富有吉祥意義的民族新紋樣。以中西文化相結合的“青瓷鳳首龍柄壺”,既吸收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造型,又和龍鳳造型融為一體。集中了各式紋樣,有聯珠紋、大力士、月亮、星星、飛鳥、寶相花、蓮瓣、卷草等。
五代十國時期,陶瓷仍以青瓷為主。瓷器裝飾有荷花、牡丹、秋葵、龍鳳、鸚鵡、人物和風景等題材,花紋精美,構圖嚴謹。
2.6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制瓷工藝、釉色、造型和裝飾有了豐富多彩的發展,精美的瓷器成為中國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象征,中國因之被稱為瓷器之國。
宋瓷在紋飾上,題材豐富,花卉是主要的裝飾內容。其他如龍鳳、仙鶴、鴛鴦、麒麟、鹿、魚、嬰戲也是常見題材,同優美的造型組成和諧完美的整體。此時,吉祥圖案進入了高度普及期,甚至到了“圖必吉祥”的地步。宋代創燒“青白瓷”著名的“景德鎮窯”,裝飾紋樣非常豐富,以花草、人物、動物、水波、云氣等為主。其中人物題材主要有嬰戲;花草以牡丹、蓮花、芙蓉、菊花居多;動物紋樣有飛鳳、蘆雁、鴛鴦等。定窯印花紋樣題材主要有牡丹、蓮花、石榴花、萱草、游魚、飛鳳、云龍、鴛鴦、孔雀、雁、鴨等。圖4為南宋青白瓷長頸魂瓶。
元代陶瓷工藝出現新的格局,南方景德鎮成為規模最大的制瓷中心,青花和釉里紅的創燒成功,開創了在白瓷上彩繪的制瓷新紀元。元代瓷器的裝飾紋樣,分為主紋和輔紋兩類。主題紋樣有植物紋的“歲寒三友”松、竹、梅,還有牡丹、蓮花、蕃蓮、菊花、牽牛花、芭蕉、靈芝、山茶、葡萄、海棠、瓜果等;動物紋樣有龍、鳳、鶴、鹿、鴛鴦、鷺鷥、獅子、魚、海馬等;其他還有八仙、八卦、八吉祥等紋樣。輔紋則有卷草、回紋、蕉葉、云肩、蓮瓣(八大碼)、錢紋、錦地等。此外,還有“金玉滿堂”、“大吉”、“福”、“壽”類吉祥祝語和姓氏等文字裝飾。元代的瓷器紋飾層次繁密,但不雜亂,主次分明。如“青花八棱罐”,通體青花彩繪,腹部八面菱形開光內繪松、竹、梅、鴛鴦等;肩、頸部飾折枝花卉,口邊繪菱形柿蒂紋,底足飾變形荷花瓣紋帶。“青花鳳頭流扁執壺”則整個壺體為圓形,壺嘴是鳳頭;鳳的雙翅分別繪在壺身兩側,鳳尾巧妙的形成壺柄,造型優美,紋飾繪制得非常精巧(如圖5所示)。還出現了歷史故事題材的裝飾,如“蕭何追韓信圖梅瓶”、“鬼谷子下山圖紋罐”等。
2.7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吉祥圖案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并施用圖案技法加以表現,使吉祥圖案更趨成熟完美;至清代,吉祥圖案集歷代之大成,達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
元明清三代,釉裝飾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胎裝飾則急劇衰落。元青花上承唐以來釉裝飾工藝技術而加大發展,下啟明清青花的黃金時代。明代青花瓷器的紋飾豐富多樣,如花卉、動物、人物、文字、幾何形狀、吉祥圖案等。而嬰戲圖屬于人物紋飾一類,常見題材有放風箏、捉迷藏、對弈、蹴鞠、習武、攀枝娃娃、蓮生貴子、喜報多子、庭院嬰戲、郊外嬰戲、傀儡戲、嬰孩讀書、十六子、百子、五子登科等。明代釉裝飾進入繪畫時代,以青花為主流,創造發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如有“明成化素三彩鴨子”(見圖6所示)、“明嘉靖五彩鳳鶴紋罐”、“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清代的釉裝飾更發展到極致,以各種彩瓷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為代表,到中晚期時占主導地位。“清康熙五彩瓷盆”圖案吸取了花鳥畫的特點,用較為厚重的色料繪制了一個百鳥爭妍的畫面;“清雍正琺瑯彩三友花瓶”,在脫胎瓷上描繪花鳥、走獸、山水、人物;“清乾隆粉彩鏤空套瓶”,開光鏤空花如圓窗窺視,粉彩花紋凸于紫紅、正黃上,鑲金口、涂金耳、勾金邊,腹部鑲一紫紅福字(如圖7所示)。
2.8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整個陶瓷業一直低靡不振。盡管民國初期成立了一些陶瓷科研機構,采用了一些機械化的手段,以及貼花裝飾等手法,仍無法與新興的外國陶瓷業相抗衡。民國時期的陶瓷業中心仍在景德鎮。
民國時期仿古成風,繼承了晚清的風格,瓷器裝飾仍以青花、粉彩、五彩為主。紋飾畫工草率,如天女散花、喜字、龍鳳、花鳥等。喜字寫得粗大,不規整;龍紋畫得軟弱無力,龍鱗多呈網格狀,五爪龍多了起來。光緒時香爐、碗等器的足部邊飾海水紋還有一點動感,到了民國則是風平浪靜;火焰紋、云紋在光緒時比較細,有一定的飄浮感,到了民國似乎凝固,呈條塊狀。這一時期所生產的瓷器普遍比較粗糙,坯釉結合不好,脫釉現象嚴重。
同時,民國瓷器也增添了一些新鮮內容。民國時期,曾流行一種剪紙貼花瓷器。這種剪紙貼花瓷器畫面豐富、色彩鮮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陶瓷彩繪藝術中的一個獨立品種。民國剪紙貼花瓷器的圖案多富于寓意,表達吉祥喜慶之意,如松鶴延年、富貴牡丹等吉祥圖案。
受西方傳入的搪瓷噴灑畫的啟發,始于清末的陶瓷刷花,在民國時期的景德鎮最為鼎盛。景德鎮的陶瓷刷花的民間藝術風韻濃厚,被譽為陶瓷藝壇中的一枝奇葩。刷花表現內容廣泛,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靜物等,只要是手繪方式能表現的刷花均能表現。裝飾題材豐富,貼近生活。有神話傳說、典故野史、民俗風情、田園風光、花卉鳥獸等膾炙人口的題材;還有大家喜聞樂見的“松鶴延年”、“三陽開泰”、“鹿鶴同春”、“多子多福”、“喜上梅梢”等,并大多配有題詩,詩情與畫意協調。如民國“刷花大王”程大有的《梅鶴同春圖》,圖中一只仙鶴站于綠草地上,身后是一粗壯的梅樹,如虬龍盤轉,暗香浮動,表現出梅花俏麗的姿態;天空云蒸霧繞,仙氣十足。
3 結 語
“吉”是人類永恒追求的一個主題,古韻悠悠的中國陶瓷以其自然質樸的靈性、超然物外的藝術審美價值、豐富多彩的美好寓意在中國這片沃土上傳承發展。這種具有生命力的人類藝術,既是中國的藝術也是世界的藝術,它所承載的吉祥文化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文化也是全人類的瑰寶。
參考文獻
1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2 黃 蕾.論中國吉祥文化之表現[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29~31
3 李慕南,張林,李麗麗.工藝美術[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4 梁濱久.地方志應重視吉祥文化習俗的記述[J].黑龍江史志,2003(1):29~32
5 劉百靈.洛陽民俗中的吉祥文化[J].河洛春秋,2002(4):42~47
6 萬長林.平面設計中的中國吉祥文化[J].云夢學刊,2002(5):84~85
7 徐華龍.檔案與社會[J].2001(5)
8 徐明岐.程大有陶瓷刷花藝術[J].收藏家,2006(3)
9 張道一.中國的吉祥文化[J].浙江工藝美術,2003(4)
10葛文增.民國時期景德鎮釉上彩陶瓷刷花藝術.http://www.ciqi.org/zhuanti/ Show Article.asp? ArticleID=2670
11 http://www.cguwan.com/Know_lib/p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