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早在16世紀的安特衛普
金融市場,就已經出現了市場操縱行為,操縱者通過制造虛假交易操縱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荷蘭西印度的公司,之后,操縱者對東印度的公司的操縱引發了政府對操縱行為的監管,在1610、1623、1624、1630、1636和1677年,政府連續頒布規定禁止賣空等具有操縱性質的交易行為。1814年Rex訴DeBerenger案被公認為是第一個關于散布、傳播虛假信息,以影響股票市場交易的案例,該案發生于歐洲各國聯軍與拿破侖交戰之時,操縱者散布了拿破侖被打敗的消息,導致股票市場價格上升,并從中獲利。在法庭上,被告(操縱者)辯稱,他們的行為使證券價格提高,提高了國家的信譽,對國家有利,因此對社會公眾有利,從而不應受到處罰。而審理該案的英國法院認為,政府及社會是否受益是無關因素,最基本的事實是投資大眾有權認為市場是自由的,不受人為因素操縱和故意影響,因此英國根據普通法對影響股票市場的編造和傳播虛假信息進行了監管。1892年英國又將禁止的操縱行為擴大到實際交易影響股票市場的行為。

盡管股票市場操縱行為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但在立法層面上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或者普遍認同的定義。在證券市場最發達的、監管也最嚴格的美國的法律條文中,操縱一詞曾多次出現,如美國聯邦《1933年證券法》第17條、《1934年證券交易法》的第2條、第9(A)條、第10(B)條、第13(E)條、第14(E)條、第15(C)條均提到操縱一詞,但其中有的是用名詞形式(manipulation),有的則是以形容詞形式出現(manipulative)。另外,美國聯邦《商品交易法》第6條、9條也使用了“操縱”概念,但也沒有給出“操縱”概念的明確定義。證券監管理論研究的奠基學者Louis Loss在《證券監管理論》明確指出,《1934年證券交易法》中的第10(B)條和第15(C)(1)條里的操縱從來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而證券市場發達的英國、德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的立法中也同樣未就“操縱”一詞給出明確的定義。這里,不妨參考一下權威的布萊克法律詞典(Black Law Dictionary)第五版中對市場操縱(market manipulation)一詞的定義:“以制造虛假、誤導性活躍交易現象或提高,打壓股票價格從而引誘他人買賣為目的所從事的一系列買賣證券交易行為。”
雖然在立法層面上對“操縱”一詞沒有普遍認同的統一定義,但各國或地區法律仍然采取多種方式對具體的操縱行為做出界定:
(一)通過判例進行確定,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通過判例對市場操縱行為進行了定義,在SEC訴Edward公司案(2004)中,SEC從投資者的角度對操縱進行詮釋,“當投資者與潛在投資者看到市場交易行為,他們有權假定那是一個真實行為并有權假定他們所面臨的價格是不受干擾的真實供求關系所決定。操縱破壞了上述預期,虛假替代了現實,市場成為‘有舞臺控制的表演’”;在Pagel公司案件(1985)中,SEC則是從維護市場自由開放的角度進行詮釋,認為“本質上,操縱是對市場自由的供求關系的故意干涉”。
(二)使用概括方法和從性質上歸類的方法進行確定,或者采取類型化的界定,如,國際證監會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簡稱IOSCO是國際各證券期管理機構所組成的國際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市,正式成立于1983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證監會美洲協會。目前共有81個正式會員、10個聯系會員和45個附屬會員。該組織的宗旨是:通過交流信息,促進全球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各成員組織協同制定共同的準則,建立國際證券業的有效監管機制,以保證證券市場的公正有效;并共同遏止跨國不法交易,促進交易安全。我國證監會于1995年加入該組織,成為其正式會員)。技術委員會給出了9種市場操縱類型:渲染(painting the tape)、洗售(wash sales)、對敲(improper matched orders)、拉抬(advancing the bid)、拉高出貨(pumping and dumping)、做尾盤(making the close)、軋空(cornor)、擠榨(squeeze)、散布虛假信息(disseminating 1 ormisleading information),并給出這些類型的描述性定義。
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將市場操縱行為歸為市場失當行為,并列舉出了虛假交易、操縱價格、操縱證券市場、披露虛假或具有誤導性的資料以誘使進行交易、披露關于禁止交易的資料等五種屬于市場操縱的行為,并給出明確的描述性規定;
澳大利亞《公司法》第7.10部分給出了市場操縱、虛假交易和市場傳導(制造虛假或誤導性交易活躍表象、人為維持交易價格)、傳播不法交易的信息、虛假或誤導性陳述、引誘他人交易、不誠實行為、誤導或欺騙性的行為等8種類型,并給出其描述性定義;歐盟在《關于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市場失當)的第2003/6/EC號指令》第1(2)條中采用描述性的方式給出市場操縱的定義,而在附錄中列舉了市場操縱的典型方式。指令第1(2)條將市場操縱定義為兩種類型:交易或交易委托型操縱;通過媒體散布虛假或誤導性信號型操縱。其次,歐盟在提案附錄B列舉了不可窮舉的四類典型市場操縱方式并作出了具體的行為解釋,主要包括:(a)為產生虛假印象、基于交易的行為;(b)為產生市場短缺、基于交易的行為;(c)發生在特定時間、基于交易的行為,如做尾盤(marking the close)等;(d)與信息相關的行為。
(三)間接加以規定,如,英國雖然未對市場操縱行為進行單獨定義,但將其歸入市場濫用行為(market abusing)之列,2000年《金融服務與市場法》第118條將市場濫用行為定義為,“是指由一人單獨或多人串通或合謀進行的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