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9日,英國首相布朗宣布,英國將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此前11月13日,很多議員向議會下院提交一項法案,倡議倫敦所有商家都不再使用塑料袋。一旦倫敦這個占全國人口八分之一的城市采取行動,全英范圍內的“禁白”便指日可待。
出乎意料的慘相
2006年,英國廣播公司電視臺自由攝影師麗貝卡·霍斯金為制作一部關于海洋野生動物所面臨危機的紀錄片,前往夏威夷群島拍攝,這里的海灘本來是信天翁的樂園。但是在中途島看到的慘相讓她驚呆了,觸目可及的都是奄奄一息和垂死掙扎的信天翁,她只能踩著它們的尸體才能夠前進。她輕推信天翁尸體,發現罪魁禍首在于它們吞食的塑料袋碎片、打火機、牙刷和小玩具等小顆粒塑料制品。
信天翁靠在海面上尋找色彩鮮艷的魷魚來維持生存,但是人類遺棄的塑料制品給它們帶來了災難。它們把漂浮在海面上的彩色塑料當成魷魚吞食,還銜回來喂食幼鳥,胃中充滿塑料制品的成鳥和幼鳥很快會因為脫水或饑餓死亡。那些尚且活著的幼鳥試著飛起來,但都因為太虛弱墜入海中。為了挽救這些可憐的生命,霍斯金和她的向導冒著生命危險潛入鯊魚經常出沒的海域把那些仍然活著的信天翁救到陸地上,但那些鳥仍在他們面前陸續死去.他們這樣堅持了兩周,卻沒能救活一只。

霍斯金在英國南部德文郡長大,父親經營著一個農場,農場周圍有很多野生動物,父親總是向她灌輸環保的重要性,如果他發現樹籬里有冬眠鼠的巢穴,他在修剪時會小心翼翼地繞過它,以免驚動小動物。受父親的影響,霍斯金也非常喜歡動物。后來她就當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然歷史頻道的自由攝影師。
90%是塑料垃圾
在拍攝過程中,霍斯金采訪了致力于海洋塑料污染的研究人員查爾斯·摩爾,后者的警告讓她意識到情況的緊迫性。摩爾投身海洋塑料污染研究已經10余年了,他發現北太平洋的洋流運動把大陸上的大量垃圾吸入海中,然后拋在中心地帶,而夏威夷正處于中心位置。而海洋中80%的垃圾來自陸地,其中有90%是塑料垃圾。
摩爾把霍斯金帶到一處海灘,對著鏡頭,他戲謔地表示:“您將看到的是世界上最臟的海灘。”這里堆積的五彩斑斕的塑料制品已經有膝蓋高了,連沙灘上的沙粒都被塑料制品的微小碎片包裹。看著不遠處的海灘,摩爾告訴她那不是真正的海灘,那是由細碎的塑料顆粒和碎片堆積而成的塑料海灘,這些碎片小到足已讓食物鏈最底層的生物食用,一旦食用后,塑料制品中的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向上傳導給上層生物,包括人類。霍斯金說,接下來那段時間,她不斷見證來自塑料制品的威脅.她看到一只因為喉嚨被塑料包裝紙堵塞窒息而死的50多歲的海龜;研究海豹的科學家告訴她,塑料制品在海豹身上造成的不同傷口已經成為科學家區分它們的標記。
小鎮上的“反對塑料袋行動”
回到英國德文郡莫德伯里的家中,霍斯金決定要作點什么來挽救那些可憐的生命。每當她到海灘漫步,看到垃圾都要撿起來,每當抱著滿胳膊的塑料垃圾走過人們面前,她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她這種做法的冷漠。于是她覺得首先應該讓公眾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2007年3月紀錄片拍好后,霍斯金把它借給一個在小鎮上開商店的朋友看,第二天這位朋友就告訴她打算在其店里停用塑料袋。隨后霍斯金又把它借給其他朋友最后擴展成小鎮上43個生意人看,并向他們解釋塑料制品污染海洋的危害。霍斯金說,塑料制品像海綿吸水那樣成為有毒化學物質的寄生處,而這些化學物質會沿著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并導致癌癥,不育和兒童生長發育問題等。摩爾在紀錄片結尾的警示也給店主們造成了很大的震撼,他說,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四十年代,還能夠看到有海鳥自由飛翔的海灘,再過幾十年,子孫們只能看到這些碎塑料堆積成的垃圾海灘。
當紀錄片和演講結束時,整個房間靜悄悄的。于是小鎮上的“反對塑料袋行動”開始了。鎮上的小店紛紛響應,在店內禁用塑料袋,除非萬不得已,但要有償使用。很多人自發把自己身上包裹上塑料垃圾,向公眾宣傳其危害。莫德伯里成為世界上率先禁用塑料袋的小鎮。
希望星火成燎原之勢
紀錄片播出一個月后,美國、日本、中國和德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媒體都來到鎮上,向霍斯金取經。莫德伯里的行動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西約克郡的赫布登、漢普郡的歐弗頓等鎮紛紛仿效此法,發起“無塑料袋”行動。禁用塑料袋的城鎮迅速擴大到近80個。
11月13日,倫敦33個市鎮議會投票,一致同意立法禁止當地商家免費發放塑料袋。英國不少議員向議會下院提交一項法案,建議倫敦所有商家都不再使用塑料袋。倫敦人口700多萬,占英國總人口的1/8,一旦倫敦采取行動,在全國禁用塑料袋便指日可待。
歐盟開始“禁白”
實際上,不但英國在逐步“禁白”,歐盟國家的“禁白”運動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從2006年開始大型連鎖超市家樂福就停止免費提供一次性塑料袋,2007年7月1日開始,除了購買冰凍食品和沒有包裝的蔬菜、水果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外,不再為其他商品免費提供購物袋。
根據家樂福公司的統計結果,2006年該公司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量減少30%。歐盟主要國家大型商場一次性塑料袋使用總量比2003年也減少了20—30%。比利時所有大型超市決定自2007年7月1日開始,將不再免費提供一次性塑料袋,比利時零售商聯合會還擬定計劃,到2009年其成員家樂福、德爾海茲等大型超市要將一次性塑料袋再減少60%,到2010年在瓦隆區大區的超市將禁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為了給塑料袋補缺為顧客提供方便,歐洲一些大型零售商場幾年前就開始了對可反復使用購物袋的嘗試,同時超市還張貼海報,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消費者的環保意識。禁白運動充分表露了歐盟國家對環保事業的重視。
其實,自1992年第一屆聯合國里約高峰大會后,歐盟就開始關注世界環境不斷惡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并積極制定地區環境保護政策。增加投入,組織大型環境科研攻關計劃;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鼓勵民眾參與各項環保活動。促進國際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社會共同面對世界環境不斷惡化的嚴峻挑戰。為此,歐盟制定了一攬子戰略和政策,它們是:歐盟戰略條約、歐盟“第五個環境和持續發展行動計劃”、《振興經濟,增強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白皮書、《二十一世紀議程》、歐盟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等。但直到最近幾年歐盟在吃盡了環境惡化的苦頭痛定思痛后才開始大規模付諸行動。
進入21世紀以來,歐盟不斷感受到環境惡化帶來的惡性影響。2003年,南歐連續的高溫天氣使農作物產量銳減30%,熱浪襲擊使歐洲和地中海地區2萬人喪生。同時各種傳染病,尤其是瘧疾肆虐歐洲。專家預測,到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0.88米,將造成歐洲89000公里海岸線地區的6800萬居民被迫搬遷。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歐盟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里斯本戰略,其中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加強環保的重要政策來實施。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環保運動不但要求減少對非環保物品的使用,還著重通過提高技術來加強環保。它們認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在于促進科技進步,它們每年投放大量資金用于環境科研,重點研發領域為地球變化和生態系統、可持續能源系統等,為環保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