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篇題為《“官官相殺”又再現 》的文章。所謂的“‘官官相殺’又再現”講的是:2006年12月30日,遂溪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宣雄在組織部門到其單位考察領導班子成員后,聽到有人議論副局長陳振華將要接替他當局長,認為陳振華欲搶占其職位,遂心懷不滿,并產生殺害他的念頭,隨后購買了一把扳手藏在辦公室伺機作案。2007年1月3日,終于將陳振華殺害在辦公室。

對于這種情況,早就有人以為這種“官官相殺”的“殺戮則是腐敗到了極端狀況時出現的情況”。也早就有人以為“如此官場連續劇一時間讓新聞界、雜文界興奮不已,本以為鬧劇已結束,沒想到好戲還在后頭”。
如今的“新聞界、雜文界”,肯定有人為“官官相殺”而“興奮不已”,但不會是“全體”。且不說“官官相殺”之“相”是否概括了真相,同以前“官官相護”之“相”的“互相”是不是一個意思,而別黑白定于一尊,后繼者只知“等因奉此”,動輒“‘官官相殺’又再現”,這種湊熱鬧恰巧暴露了思想上的惰性。對這種不公正或非正義的議論裝聾作啞,就是人們所譏諷的——“白癡般守望著道德潰爛的風景”。
通常意義上的“官”,是指政府機關或軍隊中經過任命的,一定等級以上的公職人員。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官”,嚴格地說,都應該是從群眾中挑選出來的優秀分子。但是,“官”不是一個模型鑄造出來的,有高山景行,也有低首下心。有的官被權力和金錢完全異化了,喪失了做堂堂正正之人的信念,在他們的頭腦中,權力的大小決定了財富的多少,一旦在倒行逆施中遇到了障礙,就鋌而走險。譬如前幾年遼寧撫順縣司法局副局長張永清伙同黑道“兄弟”槍殺該縣縣委書記李顯英,也就因為李顯英勤政廉潔剛正不阿,堅持原則,勇于維護人民利益,讓張永清的“肥差”變成了“瘦差”。
我們的雜文家應該具有仗義執言的職業道德,思想朗然,如鑒明鏡。那些除了調侃,就是發牢騷,沒有常青的觀點,甚至不顧事物的本質,把社會看成混沌一片,“洪洞縣里無好人”的雜文是沒有多大出息的。對所謂的“官官相殺”閃爍其詞不擇而議,無疑是病態的激憤。
盡管剝削階級統治下的官吏為了某些利益互相包庇,盡管官場中充滿了虛偽欺詐逢迎傾軋,但是在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史上,曾經涌現過無數民族精英,其中自然包括為民請命而為邪惡殺害的好官。好官的被害,說明了反腐倡廉的艱巨,也說明除了“前腐后繼”的敗類,還真有一大批不信邪的“公仆”前仆后繼毫無懼色。任何一個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銳意改革者,都得有犧牲身家性命的準備。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文官首領楊廷和替皇上起草了登極詔書,痛裁編制外的官吏14.87萬人,減漕糧153.2石。中外稱頌。《明史》上說,后來楊廷和上朝時,有人身藏白刃在轎旁窺伺機會,皇上聽說后,詔令百名禁衛軍護衛其出入。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好官理應得到保護,輿論更要為他們撐腰。
要區別好官壞官,不要一說起“官”,就搖頭嘆氣;一談起官員被害就幸災樂禍,“興奮不已”。倘若把好官(即使是有錯誤缺點的官員)被害,看成是“狗咬狗”,看成是為一己私利的“相互之殺”,看成是動物性的弱肉強食掙扎廝殺,這是謬誤的。
維護社會利益的好官與維護個人利益的壞官之間的矛盾,是正義與奸佞的斗爭,通通給予嘲笑和譴責,顯然有失公允。這樣,既損害了浩然正氣,又鼓勵了猥陋庸俗,任何形式的冷漠和幸災樂禍,對貪官墨吏殘害忠良都是曖昧的攛掇。籠統地把好官被殺看成“官官相殺”,將迫使更多的人放棄原則改頭換面,來應對來自殘暴一方的壓力。不分清是非曲直,就是缺乏政治責任感和勇氣。■
圖:季平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