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海的南匯,很多人的印象不外乎是美麗的“桃花節”和“蘆潮港”以及現代化的浦東國際機場。而在記者的腦海里,以農業為主的南匯還與一個遠近聞名的“太平村”聯在一起,那個由原先三個村合并成立的“太平村”叫金園村,據說從2002年建立起到2007年底,有著1758戶農戶、4700多常住人口的金園村做到了6年矛盾不出村、6年糾紛不到鎮,沒有發生一起到鎮、區上訪事件,更沒有一起民轉刑案件。

耳聞不如目睹。2008年春節前夕,記者決毅上南匯,看看“太平”的景象,聽聽平安的故事。出乎記者意料的是,“太平村”早已不是金園村的專有名詞,由于司法所進鎮、人民調解室進村,如今的南匯,70%的村成為矛盾糾紛村內解決、無越級上訪的“太平村”。
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在“破”與“立”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開發建設無一例外地促使農村的社會矛盾呈現出多樣性發展態勢,從原來的低級化的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升級到重大工程建設、土地征用、房屋動拆遷等糾紛,復雜性加大,調處難度也在加大。何以南匯的許多村村落落能成為人們羨慕的“世外桃源”,享受著太平盛世呢?他們的矛盾是如何解決的?
在南匯區司法局局長張耀明的介紹中,記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不是沒有矛盾,拿金園村來說,幾年中就處理了一千多起矛盾糾紛,關鍵是怎樣通過完善調解機制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張局長不無感慨地說,“目前是南匯調解形勢最好的時期,率先實現了立體調解機制,不僅確立了區、鎮、村三級調解組織,形成網絡化的調解布局,而且確定了領導包案責任制,讓村民的煩惱事成為領導們常掛心頭,必須妥善解決的大事。”
“模范”是這樣做出來的
先從金園村說起。據說金園村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曾在2005年被司法部授予“標兵人民調解委員會”,2007年,又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這在上海是唯一的。
可以說,金園村的歷史有多長,其調解工作的歷史就有多長。金園村建村時,原先三村的“低保”標準不同,需作統一調整,對此,一些村民感到自己的利益將受損,不斷到村委會上訪。村干部說,“這件事,對我們觸動很大,攤子大了,事情多了,民間的各種矛盾糾紛也會更多更復雜,人民調解工作必不可少。”基于這樣的共識,金園村制定了社會穩定工作三年規劃,把建立人民調解新機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在組建村人民調解委員會時,村里精心選配了3名工作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的調解干部,并由一名村支部委員擔任調委會主任。為做到對各種不穩定因素進行認真排摸,調委會還在全村32個村民小組中精心挑選出責任心強、辦事認真的調解信息員,負責定期排摸、匯報村民矛盾糾紛苗頭,并對一些簡單的民事糾紛進行調處,并每年組織一次對信息員的業務培訓。
一千多起糾紛產生,就有一千多起調解故事隨后。讓我們采擷一片葉子,看看它的色彩,它的紋路。
為讓居民吃上新鮮菜、放心菜,2007年,南匯區開始推行了“菜籃子”工程,南匯區農委負責實施的“蔬菜建設基地”項目,共需征地1500畝,涉及4個村,金園村也在其內,且涉及650畝地,牽扯218戶村民,因此在村里引起了很大反響。
原來金園村村民大多種植甜瓜等經濟作物,每年一畝地收入能夠達到3000元左右。然而現在在土地流轉中,租用村民土地的補償金每畝每年只有1000元。1000元和3000元的差距,對于一戶靠種地生活的農民來說,是非常大的。而小城鎮保險一般以補償性質辦給動遷后有困難的村民,如金園村前兩年有部分土地涉及建設A30高速、東大公路而被征用,被征地的村民都解決了小城鎮保險。現在,涉及蔬菜基地的則不給解決土地承租人的小城鎮保險。一時間,村民無法接受,紛紛反對自家的土地被征用。

“群眾利益無小事,不能讓村民的利益受損失!”村委班子開會討論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雖然在公共利益面前需要有點犧牲精神,但是不顧農村經濟條件困難的實際情況,一味要求村民單方面犧牲利益也是不可取的。最后,村班子決定,只要是需要被征地的村民,村里出錢補貼500元一人,同時,向大團鎮鎮政府講明情況,申請特別補貼。鎮政府同意拿出資金,每畝地補貼3900元,這樣,村民的經濟利益基本得到了保障,大部分人同意把地讓出來,問題得到了緩解。
為了妥善全面解決此次征地事件,調委會專門組織各生產組信息員進行情況摸底,在摸清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出臺了16條標準。
一天深夜,村主任劉更楚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開門后弄明白了情況,原來是三個村民的地還沒簽約,施工隊已經開始連夜施工了,正要把地上的種植物刨掉。劉主任第一反應就是,今天如果這個矛盾不及時處理,明天必然更加劇烈,甚至可能會演變成群體性事件!身為村主任,一定要為村民爭取合法權益。他披了件外套沖出家門,直奔施工現場,阻止了動工,消滅了糾紛進一步發展的苗頭。
“動遷”看你怎樣做細活
誰都知道,這年頭,一碰上“動遷”這檔子事,調解員施展渾身解數,往往“渾身酸疼”也不一定能調定。但近年來連年有動遷的宣橋鎮長春村,將“民生”放第一位,不僅沒有矛盾糾紛出村的事,村調解干部更是被村民視為貼心人。
做動遷工作,宣傳到位很重要。給每一戶列入動遷范圍的村民發出告知書,詳細說明動遷政策、補償標準等。制訂橫幅和標語,拉在村里主要道路路口,上面寫上“積極支持開發,向城市化邁進”等。符合條件享受小城鎮保險、養老的所有村民名單張榜在村民家門口的公告欄里,做到“公開、公正、公平”。
當然,宣傳再到位,還是有少數村民想不通的:“我祖祖輩輩在這種田,一動遷,到哪里去吃飯?”為此,村里嚴格執行市里的規定,凡是符合養老、保險條件的全部解決,只要戶口在村里,每人補貼兩年安置費。由于動遷給村民也帶來了實惠,如住房條件改善等,只要工作做細致了,村民一般都樂意接受。
對調解干部來說,真正棘手的是因動拆遷引發的分家析產、贍養老人等糾紛。
例如73歲的張四寶老人,有兩個兒子。老人有3間平房,去年房子遇到動遷,老人自己拿出錢來購買了一套54平方米的新房,因與大兒子關系不好,他想與小兒子一起居住,百年后把房子留給小兒子。大兒子聽說后不服氣,認為老人太偏心,提出房子應該平分。有一次,老人出去倒馬桶,大媳婦見后一把搶過馬桶摔在地上,糞灑了一地,濺了老人一身,老人不禁老淚縱橫。張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被調解員看在眼里。這天,他把老人、兩對夫妻請進了村調解室。調解員充當“和事佬”,他誠肯批評了大媳婦對老人的惡劣態度,然后把老人拉到一邊,悄悄跟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您把房子只給一人合法,卻有違風俗,容易引起家庭不和睦,您老還是重新考慮一下吧。”老人經過考慮,最終與兩個兒子達成了調解協議書:新房先由老人和小兒子居住,百年后由兩個兒子共同繼承房子,并共擔老人贍養費。
一支活躍的老黨員志愿者隊伍
“太平”需要機制保障,也需要生態的營造。
記者采訪獲悉,萬祥鎮的萬隆村活躍著一支老黨員志愿者調解隊伍。細打聽,得知這支隊伍是由萬隆村的老同志在2006年5月“黨的先進性教育”中自發組建起來的,隊伍中的17名志愿者,都是社會經驗豐富、熟悉群眾、有威信的老同志,平均年齡為70歲,最高85歲。他們退休前曾是小學校長、村干部、企業黨支部書記、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復員軍人等等。
到2007年底,這支特殊的隊伍已經成功處理了大大小小的糾紛130多起,成為村委的好幫手,對于維護萬隆的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萬隆村的書記動情地說:“這兩年我們村太平,真是離不了志愿調解隊伍哇!”
志愿調解隊伍剛成立不久,2006年7月的一天晚上,一位信息員跑到村里報告說:萬三7組的81歲老太太徐某倒在床上大哭大叫,要死要活。志愿者嚴金根、徐福根、朱德章一道趕到老太家中了解情況,一進門,就看到老太的兩個媳婦氣勢洶洶,一個揮舞著菜刀,一個拿著木棍揚言要去找光頭幫,原來是兩個媳婦由于家庭瑣事發生了激烈爭執,正打算動手。老嚴見此情景,不顧自身的安危,沖到了兩個媳婦中間,阻止了雙方過激行為,事后,兩個媳婦寫下保證書,保證以后有事商量解決,決不動刀動手。第二天,調解員又把當事人請到村調解室,在他們的苦口婆心下,兩媳婦握手言和,還就老太的生活照料問題達成了協議。
2006年8月,萬隆村積極響應上級號召,認真開展清潔家園、廢除小糞坑的衛生整治工作,卻遭到少數村民的抵制,老黨員志愿者調解隊伍主動請纓:這些矛盾交給我們去解決,保證讓全村應該廢除的小糞坑一只不留。楊林妹、周福根、黃玖妹、周金龍等同志接連數天走街串巷,向有想法的村民們做思想工作。萬四組的潘某脾氣不好,看到志愿者堅持要清除自家的糞坑,搬起磚頭就砸,楊林妹的腳上頓時腫塊突起,但她沒有生氣,反而笑嘻嘻地說:“為了環境衛生清潔,我受點小傷沒什么。”潘某原以為會有一場大吵,沒有料到志愿者心胸如此寬廣,相比之下覺得非常慚愧,趕緊清除了自家的小糞坑。
由于老黨員志愿者從事調解工作完全是義務的,不拿村里任何報酬,所以常常“倒貼”手機費、交通費。隊長老徐說:“我們一不為名,二不為利,就是希望退休后發揮點余熱,幫助別人解決實際困難,給鄉親們做點有益的事。”
矛盾糾紛不出村,不是管、卡、壓住矛盾,而是春風化雨化解矛盾,不讓矛盾激化,不讓問題“長大”。南匯區的諸多“太平村”的經驗無疑值得推廣。■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