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先生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取得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杰出成果。他自工作以來設計的包括法國盧浮宮金字塔在內的眾多博物館、飯店、展覽中心都成為世界建筑藝術史上的杰作。他在《把每個睡醒后的早晨都當作禮物》的職業回顧小文中寫道:“人生并不長,我的原則是,只做自己認為美麗的事,創造出有震驚效果的美感。”
“我從不緬懷過去,而是專注于現在。我把每個睡醒后的早晨都當成一件禮物,因為這表示還有一天可以工作。”毫無疑問,貝聿銘先生是多么地熱愛自己的工作,完全把工作當成清晨床頭的鮮花一樣的禮物。
古代以色列全盛時期的君王所羅門,是一個發展國家經濟的天才。他的辛勤努力使以色列累積了豐富的財富,得享劃時代的空前繁榮。他在《傳道書》中寫道:“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么益處呢?我見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經受磨煉……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Work)中喜樂,這乃是上帝的恩賜(Gift)。”在這里,這位偉大的君王認為人的勞碌是一種恩賜。
工作是禮物,工作是恩賜,這樣的觀念在我們職業者身上是非常稀缺的,接受我培訓的員工和學生們,在做調查時大都對自己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覺得是目前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不得不接受的任務,幾乎很少有人懷著感恩的心來對待工作。
這些特征,都說明了沒有把工作作為一種恩賜和禮物來對待,沒有以一種積極報答、熱情感謝的心態來對待工作。如果樹立了工作是禮物的職業觀,那么這種工作倦怠現象就不會輕易發生。
只有那些失業又渴望找到工作的人,才會真心地感到工作是一件禮物。這個禮物給予失業者的不單單是飯碗,從根本上而言,給予的是人生的意義。我去深圳一家電纜企業做講座,這家企業在該行業做得很大,也很富有。該企業老板是湖南衡陽人,他對我說他大專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每天百無聊賴、渾身難受,有時感到像熱鍋上的螞蟻,有時像瀕臨死亡的病人,雖然他沒有生存的壓力,因為家境尚可,但是由于無工作可干,他時刻感到煩躁、苦悶和生命的虛無。他對我說,作為男子漢,他曾幾次靠在自家的大門上大聲地哭泣,幾乎絕望地自殺。
他對我描述的無工作時的心境,我也時常講給受訓者聽,聽者無不動容,頓時明白工作給人生帶來了意義的真諦。后來這位企業老板到了廣州,做起了一家小公司的普通電工。工作非常忙碌,私人老板幾乎不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休息,但是他感到非常充實,在每一滴汗水中他感到滿足,在每一份忙碌中他感到喜悅。
由于有過刻骨的失業經歷,他比一般人更把工作當成禮物,他甚至將工作當作稀世珍寶來看待。除了自己的工作外,他積極地干了眾多分外的活。經過幾年的工作,他從其他同工中脫穎而出,老板給他投資,他開起了自己的工廠。他的成功與他把工作當成禮物很有關系。
我去沿海很多加工企業,它們在車間最愛張貼的標語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這是警醒員工,一定要珍惜眼前的工作,否則就會有失業的危險。當人失去時,才覺得珍惜。當你擁有時,初時還比較珍愛,但時間長了,人就不知道珍惜,不把職業當作禮物。現在國內失業率不低,尤其是應屆大學生,有著“畢業即失業”的說法。但是,同樣不低的是工作倦怠指數,這說明一旦擁有了職業,很多人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實際上,并不是由于我們有丟失的經驗才覺得工作是個禮物,工作始終就一直是禮物,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從古至今,從前人偉大的事業,到我們手中平凡的崗位,職業都是賦予我們人生生機、活力和無比豐盛的禮物。工作為人們展示了生命發展的廣闊空間,工作為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工作使我們人生更加充實,它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