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晉祠之謎

2008-01-01 00:00:00程原生
黃河 2008年2期

晉祠是我國三大古典建筑群之一。比北京故宮,晉祠的周柏隋槐宋大殿有更長久的歷史;比曲阜孔廟,晉祠見證了更為驚心動魄的中國歷史。幾乎歷次改朝換代,都在晉祠留下印記。中華文化傳承與自然演變,都在晉祠留有磨痕。從這座唐宋之際已經繁榮鼎盛的園林考察三晉歷史文化,是一般園林旅游遠遠不能比擬的文化探索。那么,晉祠到底隱藏了什么文化信息呢?

北方園林

晉祠屬古代的晉國。《周禮》記載“求福曰禱,得求曰祠”。可見,晉祠是古晉國祈求洪福、獲得保佑之所,是我國最古老的祠堂建筑群。它有著古老的山水結構特征,一派北方古典園林景致,卻也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歷代都被譽為“三晉第一名勝”。

晉祠東北方向有古晉陽城,因山南、水北為陽,晉陽城在晉水以北因此得名。晉祠古建筑群整體呈現出唐宋風格的散點式布局,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亭橋點綴,泉水環繞,一派北方園林雄渾壯闊,自然流暢的風韻。清末維新人士梁啟超之子、建筑學家梁思成為此評價“晉祠又像廟觀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晉祠占地十公頃,有祠堂、殿宇、寺廟、道觀等各類古建筑近百座,宋、金、元、明、清代代不絕,殿、堂、亭、臺、樓、閣、橋、榭樣樣俱全,堪稱古建筑博物館。

整體格局惟中心軸線建筑最具特色。越過牌樓、三橋進正門,經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樓、獻殿、魚沼飛梁到圣母殿,晉祠主體建筑排在一條軸線。按幾乎所有的晉祠文獻資料,這條中軸線都記載為貫穿東、西方向,這使我們在闡述晉祠方位時,也不得不沿用相同的方向稱謂以保持統一。但經羅盤測量,實際為準確的東南與西北走向。“《經》云: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也”。即二十八星宿之奎、壁二宿在西北,角、軫二宿在東南,“伏羲六十四卦之圖,以乾居西北,坤居東南,正合天門地戶之義”。晉祠建筑中軸線因此背天門而面地戶。按我國古代“地傾東南”的認識,是靠高山而面低平。背后緊靠的懸甕山阻擋了冬季寒冷的西北風,春夏面迎溫暖的東南風,體現了天文氣象與人文地理的天人合一,這顯然源自遠古的布局模式。

古代風水家認為,“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系舟山為龍角,懸甕山為龍身,天龍山為龍尾,晉陽正當蟠龍中心,是“藏風”“聚氣”的寶地,龍氣所出。晉陽稱“龍城”,一定意義上與此有關。

到晉祠沿著流水,就能找到晉水源頭——難老泉、善利泉和魚沼泉。難老泉噴涌而出,如白練飛展,聚散不定,飛湍流急,瀉入百尺清潭,激起萬千水花,晶瑩透徹,長流不息。《山海經》特別記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金元之際的詩人元好問在《惠遠門新建外門記》中記載:“山之麓出兩大泉,噴薄湍駛,流不數步,遂可以載舟楫,匯為巨陂,派為通渠……若濟源之清曠,蘇門之古澹,濟南之秀潤,以知水者言之,皆吾余波之所及也”。唐朝詩人李白乘舟游晉祠,有感山之峻峭,水之浩蕩,寫下“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簫鳴。興來攜妓恣經過,百尺清潭寫翠娥。”興致之余,面對陪同的好友元參軍,詩人為一名剛結識而違紀的士兵說情。這個士兵后來在安史之亂時拯救了大唐王朝,他叫郭子儀。后李白受永硏王叛亂牽連,又因郭子儀維護得以保全。

遠古直至春秋時期,晉祠東面都是大片晉澤,晉祠東門口的地名是“大泊堰”,即湖泊的邊沿。晉祠泉水從懸甕山噴涌而出,注入晉陽湖,滔滔汾水與晉澤擦肩而過,洪水頻頻發生,故有汾神臺駘,是三皇五帝時代太原地區的治水領袖。《左傳》記載:“金天氏有裔,子曰味,為元冥師,生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其祭祀場所就是圣母殿南的臺駘神廟。因此,晉祠山水園林,非蘇州園林小巧精致的雕琢風格,它是燕趙之風所以產生之雄渾壯闊的北國疆域所特有的名山大河之造化。

古建三絕

人說晉祠有三絕:宋塑、周柏、難老泉。但依梁思成的弟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導師郭黛教授說來,晉祠單說古建筑就不止三絕。晉祠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初年,代表了宋代建筑的典型風格,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營造法式》是我國宋代的建筑規范,它概括了唐宋元時期的建筑特點,但符合此規范的,我國現存僅有晉祠圣母殿。

宋代大殿有一圈檐下周圍廊,古稱副階周匝。它正面檐下的部分是傳統的祭祀場所,極為寬暢,面積不下于一個籃球場,現代建筑師難出如此創意。

宋代建筑的藝術風格與唐朝不同,唐朝建筑宏偉壯麗,展示著唐朝繁榮鼎盛的時代風貌。宋代建筑的屋檐和屋脊都是微微翹起的曲線,建筑上蘊涵了柔和絢麗的婉約風格。為此,宋代屋檐的角都伸出去很遠,要靠一個角梁來承托。《營造法式》描寫的角梁很短,屋頂重量壓下來似乎應該壓翻,梁思成畫《營造法式》圖時百思不解,特意在圖上留下幾個問號。1995年圣母殿維修時才發現,上面有一個構件壓住了角梁,力學結構極為巧妙,技術含量極高。

大殿內沒有一根立柱,這是由于采用了減柱法,共減12根立柱,屋頂重量全由周邊立柱分散承擔,頂上沒有天花,大殿顯得寬闊高深,為高大的神龕和周圍雕塑提供了視覺空間。圣母殿柱高的比例、斗拱的規格、用材的標準、屋架的舉折、出檐的長短、臺階的高低,都與宋《營造法式》吻合。宋代建筑周邊所有的柱子都向里傾斜,叫“側角”,它使大殿重力向四方分散,增強了穩定性。房檐微微翹起叫“升起”,即每個柱子升高4厘米,4個柱子遞進到殿角就升高了12厘米,大殿房檐就自然形成微微的曲線,構成宋代特有的風格。

最不可思議的,是圣母殿所有的立柱下部與柱礎之間,都是榫卯連接。即立柱底部中間碗口大的凸起,與柱礎凹陷吻合,這么一扣;柱子上邊也與各種木構件那么一插,整個大殿就像一堆接插擺放的積木,不用一根鐵釘,一座雄偉的建筑就落成了。由于建筑整體屬木結構柔性連接,遇到地震,木構件銜接處會吸收地震應力,咯咯吱吱到處響動卻難以散落,反而比現代鋼筋水泥剛性結構稍有地震就碎裂更具抗震性。如果哪根柱子壞了,不動整體結構,局部臨時支撐就能單獨更換。建造至今千年,經歷了1037年至1557年四次大地震而沒有大的損壞。由不得人們信與不信,千年大殿依舊立在那里。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中國文化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時”。前美國總統顧問費正清博士研究中國文化時也曾說,“北宋和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由發明于宋代的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由晉祠的建筑,我們或許能為發達的宋代科技文化找到一些注解。

圣母殿前廊柱子上的盤龍,是我國古代唯一保留下來的木雕盤龍,是完全的立體造型,這使我們今天還能全方位觀察古人對龍的超凡想象。八條盤龍各有名稱,中間兩條展翅欲飛的是應龍,兩邊分別是蟠龍、沒有鱗的蛟龍和沒有角的螭龍。龍的雕刻如此講究,完全保留古老中華文化的印記。《營造法式》里規范的木雕盤龍,又是僅存晉祠圣母殿一處。

古人曰“圓者為池,方者為沼”,魚沼是方形故為沼。又因沼中多魚,故名魚沼;飛梁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十字形木構橋梁,它東西向平直,南北向下斜,如雙翼向下運動,便有向上的動勢,故名飛梁,與魚沼合稱魚沼飛梁。目前只能在敦煌壁畫上找到它的樣式。

需要關注的是飛梁的基礎,1953年維修時發現,飛梁的基礎結構與圣母殿基礎唇齒相依。雖然圣母殿是宋代建筑,但現存這座飛梁下支撐橋面的石柱是方柱抹棱,包括下面的柱礎都是簡單的花紋,這種做法只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到北齊才采用,顯然是北齊原物的遺留,宋以后都采用圓柱或八角柱。根據兩座建筑相依的關系,不僅飛梁的建造年代更早,與其相依的大殿的建造又至少應該前推500年。可是,這種推測有沒有考古依據呢?

1995年,由于地下水流量變化對大殿結構的影響,圣母殿進行了維修,其間發現了基礎下埋藏的圣母殿前身之大殿門檻石、門墩石和幾層磚壘的基礎,直接證明了晉祠正殿更為久遠的歷史。由此印證1500年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于晉川之中最為勝處”之名不虛。

大殿對面是擺放供品的獻殿。古人認為,神像面前如果沒有獻殿,就無法表達尊敬和誠意。這座金代建筑全木結構,木柱支撐殿頂,四面用木柵欄分隔內外,像個秀麗的涼亭,既有殿堂的宏偉,又有涼亭的通暢豁達,在我國獨一無二。梁思成評價其“頗為靈巧豪放”。每年一度晉祠廟會由此進獻祭祀供品,由其四面通風可經久不腐。獻殿與魚沼飛梁、圣母殿同為國寶建筑,合稱晉祠古建三絕。

魚沼波瀾

殿前池沼,格局獨到,它是何所由來呢?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樣記載:“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后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春秋末期,晉國四卿之智伯聯合韓、魏圍攻趙家,為了積蓄泉水,智伯挖掘池塘和渠道引晉水灌趙家于晉陽。戰爭結果出人預料,趙家反而暗中聯合韓、魏滅了智伯,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從此,山西省又別稱“三晉”。失國的晉君后來到晉東南一處居住,得名晉城。

后來趙、韓、魏三家同時上奏周天子請封諸侯。周王室那時已經衰微,收到貴重禮物,居然一一批準封侯。從此春秋五霸秦、晉、齊、楚、燕,變為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韓、魏。從此春秋結束,戰國開始。春秋與戰國的歷史分界線,居然就在與晉祠直接關連的三家分晉事件,魚沼與智伯渠就是見證。

魚沼最初開鑿屬軍事工程,后人利用遺跡蓄為沼,有效地集聚了魚沼泉水,成為晉祠一景。《水經注》對其位置“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描述簡潔詳盡。

智伯渠因晉陽城而開掘,本意為滅晉陽。太原市古時北人稱大鹵,皆因晉陽城毗臨汾河,水苦咸不便飲用。戰國以后歷代為解決晉陽城軍民吃水,都轉而利用智伯渠引晉水為晉陽城供水,唐代還在汾河上架設引水渠將晉水引向晉陽東城。至宋代初,宋太宗趙光義為滅北漢,再引智伯渠水灌晉陽。晉陽城毀之后,智伯渠才開始衰落,它的興衰始終與晉陽城的命運息息相關。

有感于三家分晉那樣的社會變革,宋朝司馬光認為屬僭越、犯上作亂。周天子不僅沒有譴責、處分和討伐,居然一一批準封侯,所以禮壞樂崩責任不在諸侯,而在周王室,是統治者自己造成禮壞樂崩。因此,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就以三家分晉開篇,以資統治者引史為鑒。

歷史留給我們的借鑒遠不止于此。晉陽城的開創應追溯到“趙氏孤兒”事件。由于早年“下宮之役”,趙家老少二百余口滿門抄斬。最后由于程嬰、公孫杵臼和韓厥等忠義大臣舍命相救,趙氏孤兒趙武得以保全。17年后平反昭雪,趙武依舊承襲趙家爵位。

鑒于滅門九族、忍辱負重17年的慘痛教訓,趙武痛感政治波瀾兇險無常,便在一個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私下經營了一個周回十里的軍事堡壘晉陽城,以作政治、軍事退路,并以多種方式儲備戰略物資,以多種政策取得民心。囑托子孫如遇大難,退守晉陽。后來,趙武的重孫趙襄子果然遇難退至晉陽堅守一年,最終反擊成功。所以,三家分晉最大的贏家是趙家,是趙家幾代隱忍負重,蓄勢而發,才最終取得趙國馳騁中原二百余年的宏圖大業,為我們譜寫了“圍魏救趙”“胡服騎射”“負荊請罪”“竊符救趙”“長平之戰”等一系列震撼戰國歷史的篇章。

古晉陽,滄桑演變為今日太原市。晉陽遺址依舊,魚沼飛梁依舊,智伯渠依舊。

周柏滄桑

晉祠最古老的是周柏,稱龍柏,可惜另一株鳳柏在清道光年間被不肖子孫砍伐,幾千年來,兩株柏樹合稱“齊年古柏”,表示同年種植,天長地久。周柏雖皸裂斑駁,歷經滄桑,卻依舊樹干挺直,枝葉常青,靜臥一旁,如蒼龍欲飛。明末清初第一書法家傅山親筆為周柏題詞“晉源之柏第一章”。

周柏真是植于周朝嗎?2002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園林研究所,以碳14交叉定點法測定周柏樹齡,結果為2600-2990年,這個時間正是中國古代西周時期,同樣樹齡的古樹現存另一株“長齡柏”。周柏是晉祠最古老的周朝遺物。

與周柏同樣古老的,是唐叔祠的故事。它記載于《魏書·地形志》《通志》《邑志》《元和志》等多種文獻。姬虞是周武王的小兒子,當時排行依伯、仲、叔、季的順序,他排行在后,據說出生時,掌紋是一個“虞”字,即稱叔虞。他的哥哥繼承了王位為周成王,當時年齡小,由周公攝政,協助執掌政權。正當周公去山西平息唐國叛亂的時候,有一天,周成王把梧桐葉子剪成玉圭的形狀,對弟弟叔虞說:“把這個玉圭給你,封你去作唐國諸侯”,當時史官就請周成王選擇吉日正式封侯。周成王說:“我與叔虞開玩笑”,史官卻說:“君無戲言”,結果,周成王就真把叔虞封為唐國諸侯,人們也就改稱叔虞為唐叔虞。這就是“剪桐封弟”。

唐叔虞到唐國以后,采取與其它諸侯國不同的國策“政以夏啟,疆以戎索”,即對內實行夏朝的管理制度,興修水利,擴大農田。對外以少數民族的風俗制度劃分管理土地,因此團結了周圍少數民族,密切了關系,平息了戰爭,穩定了邊疆,得到各族人民擁護。成年后,唐叔虞德才兼備,并以善射而聞名。他“徒林射兕”,在徒林的地方親手射死一頭母犀牛,用犀牛皮制成了護身甲。

周朝初期大分封,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把自己的子弟叔伯同姓貴族和甥舅等異姓貴族封為諸侯,作為屏障,保衛西周王室,并以同姓貴族為主,《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初封國七十一,姬姓五十二”。唐叔虞治理唐國“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開創了600年開明盛世。他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地處晉水,改唐國為晉國,建祠堂。因唐叔虞是唐國諸侯,祠堂就一直稱唐叔虞祠。按《魏書》記載,北魏開始唐叔虞祠改稱“晉王祠”。由此說來,晉祠不僅是唐國王侯的祠堂,也是晉國的國廟。

與此有關的一個漢字“載”,是因夏代一年稱作一“歲”,意為歲星一年循環一次;商代改“歲”為“祀”,意為每年一次祭祀;周朝改稱“年”,即我們常說的一周年;唐虞之際稱“載”,這是由于唐國糧食連年豐收,甚至出現“異畝同穎”,不同的田里出現了相同的嘉禾。每年秋收以后要派軍隊為周王室運載一次糧食,“載”字因此由車與戈組成,成為周年的代稱,與“歲”“祀”“年”含意相同。

由此看來,唐叔虞是晉祠正宗,應該沒有疑問了。但是,現在晉祠所見的唐叔祠座北向南,處于晉祠中軸線主體建筑群北側,在偏殿的位置。為什么唐叔祠不在正殿呢?

誰家園亭

晉祠正門內北側,智伯渠圍繞著一座小山,上面綠蔭處的一座亭,在僻靜處為游客備好了暫歇的去處。“亭”即是“停”,人們停下來,就會注意到亭上的匾額“誰家園亭”。這似乎在提出一個疑問,這片園亭究竟屬于誰?

本來毋庸置疑的事似乎有了質疑,北魏《水經注》早已確指“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那么,唐叔虞祠何以到了晉祠偏殿的位置呢?是晉祠的建筑格局有過變動嗎?

中國古建筑群的格局,一般不會輕易改動。這是因為古建筑都以我國傳統的風水要求來規范。晉祠建筑的山水格局是:懸甕山腳下圣母殿面對晉祠中軸線建筑,中軸線指向東(東南),是朝陽的方向。殿前正中央是魚沼匯集的魚沼泉水,左有善利泉,右有難老泉,左右對稱,前后呼應,圣母殿位置是山水環抱的中央,符合左有流水,右有長道(晉水流出之水道),前有圩池(魚沼),后有丘陵(懸甕山)的“龍穴”標準。宋代是風水術昌盛時期,宋代建筑按晉祠山水地形設計,不可能有其它方案。即使建筑有修葺更替,總格局也不應改變。

那么,唐叔虞祠何以遷到了偏殿呢?

晉祠碑刻應該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

祭祖是晉祠傳統最隆重的活動,以祭祖得到祖先神靈保佑。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來晉祠,就是一次祭祖還愿之行。因為當年李淵、李世民晉陽舉旗,首先在晉祠剪除了朝廷的特派官員,“禱于祠下”,祭拜開創晉國之唐侯方誓師起兵,席卷千軍,建立了大唐王朝。取國號“唐”,寓意起兵古唐地、得唐侯護佑。為此,李世民“御制御書”《晉祠銘》即《晉祠之銘并序》,頌揚了宗周政治和唐虞之治,闡述了治國之論和文治武功。特別是《晉祠銘》書法,被歷代書家推崇為藝術珍品,李世民本人也很喜愛,曾以拓本作禮品贈新羅國國相。清代王佑評價其“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洲,虞褚歐柳俱拜倒”。

按行家評價,“書止于晉,晉止于王,王止于行書,行書止于蘭亭”。《蘭亭序》已下世,而酷似《蘭亭序》、能與其媲美的,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晉祠銘》書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行書碑,稀世珍寶,郭沫若評價為“宋殿唐碑競煒煌”。

李世民對晉陽極為倚重,視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晉祠更是唐先祖庇佑之所在。《晉祠銘》中“惟神誕靈周室,降德酆都……啟慶留名,剪桐頒土”,即明確《晉祠銘》為唐侯而作。

宋太宗趙光義攻克晉陽、全國統一后,也效仿李世民,立一通歌功頌德的《新修晉祠銘并序碑》。但晉陽百姓對趙光義毀滅晉陽城切齒痛恨,暗中將碑鑿刻至面目全非。晉祠廟會每年都在水鏡臺上演晉劇《無字碑》,反復講述這個故事。到清乾隆年,連碑也下落不明。而同在乾隆年,唐碑《晉祠銘》旁立起一通新刻的《晉祠銘》。仔細觀摩,這通碑與唐碑規格、品位相同,碑額、碑座之風化程度都與唐碑接近,惟碑體一新,寬度厚度卻窄了、薄了許多,因此鑲嵌在碑額、碑座上留下明顯的空隙,破綻極為明顯,難以掩飾。如果利用原來的碑額碑座另尋碑石,一定會按尺寸打造,嚴絲合縫。眼看著這些破綻,想是清朝文人儒生對趙光義毀晉陽城耿耿于懷,暗中打磨拋光了字跡,利用了宋碑石料。有感于此,陳毅元帥作詩:“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于此滅北漢”。

宋碑雖已不存,但明版縣志卻記載了碑文:“晉祠者,唐叔虞之神也。叔虞承后稷之洪德……剪桐為封……觀夫正殿中啟,長廊周布……前臨曲沼,后擁危峰……遺像肅穆,袞冕在德,如膺爵土之辰”。明確記載唐叔祠在正殿無疑。

唐宋兩碑都說明唐叔虞祠是正殿,而元至元四年《重修汾東王廟記》的“迨天圣后,又復建女郎祠于水源之西,東向”,記載已有另外的建筑建于正殿位置,那么唐叔虞祠堂顯然已經遷移,而且是在宋碑落成的太平興國九年至“天圣后”這個期間遷移,這個期間跨越了十一個年號,幾十年時間。1995年維修圣母殿時,發現基礎下掩蓋的宋代以前的大殿基礎和門檻石,準確地說明唐叔虞祠遷移確有其事。

問題在這里,唐叔虞祠為什么不在正位?為什么要從正殿遷移?這于我國的封建文化傳統是難以想象的。有誰敢于不顧儒家傳統理法,下令把十幾個世紀前的晉國開國先祖祠堂拆遷?社會傳統能不給以制約嗎?百姓能接受嗎?不要小看百姓的態度,無字碑就是例證。近代的辛亥革命與文化革命,兩次都有太原的一些熱血青年前來砸晉祠,都是周邊百姓手持扁擔鐵鍬圍住晉祠才得以保全。

宋、元、明、清歷代諸多官僚儒生對唐叔虞祠遷至偏殿頗多議論、忿忿不平:“何不祭唐叔,而祀母”“叔虞桐封祠最古,反居堂下門東偏”“余竊以為,地名晉祠,何名實不符,位置顛倒若是?心頗疑之”。

最可疑的是遷離正殿怎樣操作?圣母因何入主正殿?歷代官僚儒生一定進行了大量研究考證,奇怪的是,擁有300多通石刻珍品的晉祠,卻沒有一處記載圣母出現的身份和原因,甚至沒有一處對圣母有明確的正面說明。這于我國的文化傳統同樣難以想象。由此留下千載懸案。

圣母懸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一個重要的線索來自魚沼水下。1953年維修魚沼飛梁時,發現兩塊支撐飛梁立柱的底座,是同一塊金泰和八年石碑上鑿下來的兩個殘片,碑上清楚地刻著“舊制唐叔祠于其南向,至宋天圣中改封汾東王”。按“舊制”兩字推斷,“天圣中”這次封號以前,唐叔祠早已在朝南的位置重新建造完成。

碑文接著寫道“又復建水郎祠于其西,至熙寧中,加昭濟圣母,今圣母殿是也”,這就證明,唐叔祠建造完成若干年后,到天圣年間,在唐叔祠西原先正殿的位置,重建了正殿,塑造了圣母像。又過了五十年左右,正式加封昭濟圣母。

金朝在北宋后不遠,這個碑文將遷址重建唐叔祠、正殿原址建圣母殿一事記載的較為詳盡,但其中原委仍是一個謎。

小店區有兩位成天鉆在古書堆里的老先生袁漢城和王劍霓,都已年逾古稀,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我們在宋朝宮廷檔案《宋會要輯稿》中,找到兩封有關晉祠的重要詔書,一封記載“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詔:平晉縣唐叔虞祠,廟宇摧圮,池沼湮塞……宜令本州完葺”。另一封于六年后“天禧元年又詔:(叔虞祠)每歲施利錢物委官監掌。其銀銅真珠并以輸官,自馀估值出市,以備修廟供神之用”。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趙光義攻克并燒毀晉陽城三十二年后,建造落成二十七年的唐叔虞祠被意外地“摧圮”,以致散落物將“池沼”即魚沼“湮塞”。以能夠“湮塞”魚沼所需填充物的量推斷,只能是唐叔祠被摧圮轟然倒地。天禧元年的詔書又證明了這次災難造成的損失極為巨大,詔令當地妥善解決修廟資金。

這顯然是一次極為巨大的災難,什么力量能夠“摧圮”這座規模巨大的木構建筑呢?圣母殿南墻根羅洪先的碑上對此透露了重要線索。碑文只有四句,“懸甕山中一脈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移步,五十年來帝母臨”。我們可從中猜其大意:與懸甕山有關的事是“一脈清”的,由于“龍蟠虎伏”,即政權勢力的原因只能隱去真相;“水飄火劫”即趙光義燒毀后又放水沖刷晉陽城,“山移步”則特指懸甕山滑坡造成的災難;災難發生五十年之際“帝母臨”。

如此看來,晉陽城“水飄火劫”后五十年內,發生過“山移步”即懸甕山滑坡,這與大中祥符四年的詔書內容聯系起來,就能相互印證。顯然是一次懸甕山滑坡摧圮了唐叔祠。而滑坡的時間即大中祥符四年。

羅洪先是明嘉靖八年的翰林院撰修、宰相嚴嵩的兒女親家,官場失意后曾來晉祠,在晉祠會仙橋遇到一位美貌女子,女子回避,羅緊追至懸甕山下,遇到“山移步”,羅以為是仙女作法,“會仙橋”由此得名,故事也流傳至今。以羅洪先的官場背景與文化素養,他的故事極有價值,我們能夠從中解讀一個有效信息,即羅洪先也遇到一次懸甕山滑坡。而題詩記載的正殿建造時間,即晉陽城毀滅恰好五十年之際“帝母臨”,屈指算來,建正殿時間就是天圣六年,正合“天圣中”之記載。

據統計,至羅洪先題詩之前,晉祠至少遭遇六次大地震,其中一次損毀了晉祠附近的惠明寺舍利塔,碑銘記載“咸平二年三月壬戌,大震電風,寺塔災。六年,朝廷遣內侍王守真等發諸州兵一千三百人修之。景德三年七月塔成”。這次地震與摧圮唐叔祠是不是同一次呢?

咸平二年地震摧毀惠明寺塔,與大中祥符四年摧圮唐叔祠間隔七年,而且前一次官兵出動一千三百人,三年才修成。如果是同一次,朝廷應該及時下詔,也應該首先修建唐叔祠。因此,摧圮唐叔祠的顯然不是那次地震。

懸甕山山勢陡峭,山下有大流量泉水,還有遍布石鐘乳的巖洞,水脈充沛,地震造成滑坡的可能性就很大。甚至沒有地震,暴雨等因素也會造成山體滑坡。這是因為山坡上的土層受到雨水與地下水的滲入,使其與下面的坡面巖石附著力降低,沿著傾斜面滑動。古時的滑坡就稱作“山移步”。鑒于晉祠背后的懸甕山常有“山移步”出現,緊靠晉祠晉溪書院南面的一處園就稱作“留山園”,亭稱“留山亭”,湖稱“留山湖”,寓意避免“山移步”,把山留住。

摧圮唐叔祠的,很可能就是最劇烈的一次“山移步”。

與此直接相關的是周柏之謎。周柏為什么斜在圣母殿北邊,幾乎要靠到大殿的重檐上?據宋碑記載,當時“古柏陰森”,顯然很茂密,完全沒有倒臥的描述。按說樹木即便枯死也不會倒臥,何況至今周柏還頗有生氣,那就只能是外力因素導致的結果。既然正殿有過一次因后山滑坡摧圮后轟然倒地的巨大災難,相距僅十幾米的周柏就難免不被波及。泥石流滾滾而來沖擊樹根,樹身自然只能倒向泥石流沖擊的方向,恰是現在周柏倒臥的正殿方向,這很難解釋為其它原因。

正殿兩邊與周柏對稱的南邊位置是否還應該有一株相同的周柏呢?因沒有任何描述在那一邊位置的周柏記載,我們無法判斷。但民國時期那邊卻有一株古樹傾斜生長在魚沼靠正殿的池壁上,看看梁思成夫人林徽因的著作關于晉祠一段所附照片就一目了然。再看《水經注》對晉祠的記載,最初規范的園林建造,應該不會在精心構建的曠世景觀魚沼池壁上,留下如此煞風景的一株歪長的樹。那么只有一個解釋,這株可能曾與現存周柏對稱位置上的古樹,甚至可能也是一株周柏,在同一次泥石流沖擊后成此慘狀,因其為古建園林原物,故此保留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

這個解讀如果準確,甚至可能因有對稱的周柏,正殿的歷史會直接推至周朝。

北宋晉祠

我們繼續解讀羅洪先的詩,最切中要害的,莫過“帝母臨”這個信息。

誰是“帝母”?是唐叔虞的母親嗎?如是,便為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姜太公的女兒,而且是周武王平定天下十大功臣之一、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祭祀應該有更高的規格,屬于周武王那樣的級別。她的兒子也有極為顯赫的周成王,不該到唐叔虞這里來享受降格的祭祀。最重要的是,對周成王來說,邑姜是王母;對唐叔虞來說,她是諸侯之母,均非“帝母”。

但是,圣母還是出現了。羅洪先胸有成竹地寫下這首詩,但他只寫到這里。其后就該是我們自己去尋找線索了。

圣母殿是晉祠的核心建筑,一派大家氣度。正中高臺上的圣母端坐鳳椅,頭戴鳳冠,面目端莊凝重,宛若坐鎮皇宮、臨朝聽政。她的肩頭是綠色霞帔,服裝色彩穩重和諧,衣紋自然流暢,形象雍容華貴,一看就是極為尊貴的人物。

圣母的兩旁站立著侍女,臺下有太監聽命,完全是一派宮廷貴人的排場。大殿里除了圣母,共有侍從像42尊,其中著男裝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她們各有專職,身份、性格、形象都極為生動,她們表情姿態所傳遞的豐富信息,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確如宮廷侍從的心理寫照,沒有宮廷生活背景絕難塑造。她們維護的,也應該是一個真實的女主人,而非虛構的神像。

如捧印的侍女,穩重老練,隱隱含威。她左手托印璽,右手小心維護,顯示了職責的重要;其它侍女有的手捧文印翰墨,有的手捧賞銀,有的從事音樂舞蹈,有的負責飲食起居、灑掃梳妝;太監低頭卻還對主人察言觀色久成斜視眼等等,毫無疑問,這是宮廷規制,與漢朝實行至隋唐,以及北宋后期實行的“六尚”制度極為相似。尚是掌管之義,宋徽宗時實行的六尚為尚食、尚藥、尚醞、尚衣、尚舍、尚輦,由提舉官總負責,歸殿中省監治。這種帝王侍女服務系統,是民間雕塑不可能采用、也不敢擅自采用的,那是砍頭的罪。但是,圣母還是出現了,與“六尚”相似的規制也出現了,這顯然有了朝廷的背景,耐人尋味。

另一個逐漸顯示其重要性的線索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金人臺上西南角的鐵人,胸前較為講究的書法鐫刻著一段文字,“維大宋太原府故綿州魏城令劉植……紹圣四年三月朔日立此金人……一人積德於百年,后裔承恩於四世。常修祖業,望昌盛於無窮。獻爾丹誠,庶永期於不朽”。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劉植所紀念的這個人積德施恩,劉家后裔共四代人享受了恩惠。夠四代人享受、值得立金人酬謝的,只能是位傾朝野、身家榮辱的大恩惠。而且,立金人是為了“常修祖業”,“祖業”說明施恩者與劉植同姓劉。最重要的因此便是,這尊鐵人(五金之屬故稱金人)民國以前一直立在“圣母殿前階下”保衛圣母,圣母便只能是這位劉姓施恩者了。

那么,這位劉姓圣母又能是誰呢?

從立金人的紹圣四年前推百年,一個帝王級別姓劉的女性,就非劉娥劉太后莫屬了。

劉娥這時期是宋真宗的皇后,有著為劉姓者實施大恩惠的必要身份和權勢。

劉太后就是民間傳說以“貍貓換太子”的劉娥,盡管事實并非那樣。她授意算卦者說李辰妃(當時尚未冊封)生子“不宜養”,從而抱來作為養子,經悉心培養,最終推上皇位成為宋仁宗。劉太后逝后,仁宗得知真情大慟,開棺見李辰妃水銀保存尸身,身著皇后服,面目如生。李辰妃的身后事,劉太后處理的極其完美。宰相范仲淹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仁宗因此對養母劉太后寄情依舊。

但是,劉娥是太后,配得上圣母殿那樣的帝王規格嗎?

宋仁宗繼位時還年幼,劉太后排除了全部政敵,從容垂簾聽政。其政績也可謂卓著,甚至頗有則天武后之風,或許也有武則天登大寶那樣的念向,這個女人可不尋常。

天圣七年,劉太后借仁宗旨意頒布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禮儀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并由天子率群臣拜壽。同年,如同唐太宗發布《貞觀令》在唐代的作用一樣,她發布了《天圣令》,形成宋代律法的開端。明道二年二月,劉太后穿著天子袞龍袍、頭戴儀天冠,以帝王的姿態步入太廟,行祭天初獻之禮。儀式結束后,劉太后接受了群臣給自己獻上的尊號“應天齊圣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這個冗長無比的尊號,亦是只有天子才能領受的。她是名副其實高于皇帝的執政者。

除武則天之外,她是另一個穿上龍袍的女人,中國歷史上僅此二人,呂后、慈禧尚且無此舉措。

我們再看圣母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天圣六年,而天圣年號正是宋仁宗繼位、劉太后垂簾聽政、權勢鼎盛的十年,她完全可以像唐武則天興修盧舍那大佛一樣,為自己修建神佛的人間化身,為將來稱帝作好民間輿論。而晉祠所在的太原,正是劉娥名義上的父親劉通的祖籍,亦可稱為“龍興之地”。

晉祠圣母殿的侍女塑像群體之中,還有幾名太監,這可是只有帝王才有的規格,至于有女官捧印璽,那就非帝王莫屬了。劉太后垂簾聽政,母子地位與執政地位都在仁宗皇帝之上,與晉祠圣母殿的規格完全一致。以這樣的身份,似乎確實高于諸侯身份的唐叔虞。

最耐人尋味的,是圣母的名號,我們終于找到了重要線索,它來自武則天。武則天稱帝之前,她的侄子武承嗣曾偽造于洛水撈到一個寶石,上書“圣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這與我國自秦直至五代后唐一直沿用由“和氏璧”刻制的傳國玉璽上,秦相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之意,何其相似。“圣母”一詞在此便有了特定的內涵。武則天后來因此稱“圣母神皇”并稱帝。宋劉太后垂簾期間,晉祠塑了“圣母”像,可以想象應該是完全相同的內涵,盡管劉娥最終沒有稱帝,或許因武后的前車之鑒而最終放棄。劉娥做事太講求完美,這樣的人不會希望有武后的結局。

如此看來,晉祠圣母是否就是劉太后了呢?

圣母身份

或許不會那樣簡單。因宋太宗趙光義三下河東攻入晉陽后,官軍已經敗降,居民卻繼續持磚瓦抵抗,“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元好問)趙光義毀滅晉陽城后,居民被迫遷居新設置的“平晉縣”,寓意蕩平晉陽。雖然為了緩和人民的仇恨心理,也為得到神靈保佑,趙光義大規模修建了唐叔虞祠,但晉陽人對趙光義切齒痛恨,他的碑被鑿成無字碑,他在城內為祭祀攻克晉陽有功將士建造的“功德堂”,也因屢屢失火而罷祀。這就是晉陽民風、燕趙之風,使趙光義終于領教到植根于晉陽的唐叔虞崇拜。

劉太后是趙光義的兒媳,晉陽毀城十年后成為皇后,晉陽民情民風她了然于心。到垂簾聽政時晉陽毀城僅四十多年,應該是民風依舊。如果在晉祠為趙光義的兒媳塑像,后果不難想象。劉太后何等聰明,她不可能趟這個混水。那么,晉祠圣母出現就必須另有一個“說法”,這個說法我們無法揣測,但事實是沒有一塊碑刻、一部文獻給以記載,這本身就在傳遞耐人尋味的信息。

幾個朝代以來,人們對此一直猜測不定。后來,清代大考據家閻若璩在晉祠周圍草間發現宋宣和五年《謝雨文》碑,上書“惟圣母之發祥兮,肇晉室而開基。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靈之可知”。閻若璩據此結論,圣母就是邑姜。邑姜居正殿,唐叔居偏殿,于理也通,這樣百姓也能接受。《謝雨文》碑的落款時間是圣母出現后九十年,或許這個記載就是圣母出現時的那個“說法”。

歸納這個過程:借天災正殿倒塌,將唐叔祠暫遷居偏殿維持祭祀。若干年后既成事實,再重建正殿、重塑另一位正神,逐步加封號為圣母。借助天災,唐叔祠和平演變為圣母殿。圣母居唐叔虞之上座正殿,唐叔虞“子為母屈”居偏殿,順理成章。

1958年,郭沫若先生到晉祠欣然題詩“圣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接受了《謝雨文》碑的觀點。最新的資料和推斷,終使晉祠謎團逐漸清晰。當然,圣母邑姜,眾人還在評說。三晉古祠,古跡風采依舊,這里依然是一個長久的話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黄色网| 色综合网址|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视频a|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色伊人|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日韩美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精品99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在线|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欧美h|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久亚洲色| 国产精品.com|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天堂日本|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亚洲天堂伊人| 日韩色图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www.亚洲天堂| 波多野结衣二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亚洲aⅴ天堂|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另类视频|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日韩午夜片| 91亚洲国产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精品第五页|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欧美精品1区2区| 日韩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