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里工作的15年來,無論在縣委副書記崗位上,還是縣長、書記崗位上,信訪接待始終是一項不做不行、常做常新的日常工作。逐漸地,在我的思想感情深處植根了一種理念:信訪接待是每天開門的第一件大事,是服務公眾的好機會,是與群眾交朋友的好橋梁,是獲取信息、發現問題的直通渠道。因此,我每天都提醒自己,要以民為本,不可懈?。贿€要引導班子成員和干部隊伍,以對崗位的熱愛、對責任的恭敬和對群眾的感情,勤奮認真地做好信訪工作??h里的信訪接待頭緒紛繁,綿延不斷,成為協調關系、統籌兼顧、構建和諧、推進發展的源頭活水,而今年我三訪楊三拴,圓滿解決一件十幾年信訪積案的事例,則引發了許多新思考。
楊三拴其事
今年(2007年)5月召開的全省信訪工作會議上,我就堅持“三一樣、八不能”的信訪理念和工作紀律作了大會發言。但7月16日,縣信訪局劉斌局長告訴我,赤泥洼村的楊三拴老漢又去省里越級上訪了。很快,省信訪局副局長梁雨潤同志親自給我打來了電話。
我清楚地記得,應該是前年,楊三拴老漢曾找過我,我當時安排他找到了分管農業的呂文斌副縣長,并說如果呂縣長解決不了再找我,之后卻再沒見他的身影。他怎么會越級上訪呢?劉斌局長告訴我,楊三拴反映的是12年前的事情,期間曾有媒體過問過,在你來之前,2003年縣里曾專門組織調查組調查核實,結論是縣鄉兩級依法辦事,沒有過錯,楊三拴老漢是無理纏訪。我相信我們的干部,但我更想了解促使楊三拴老漢一直未放棄上訪的原因。
我安排縣信訪局的同志送來了楊三拴老漢的上訪案卷,進行了仔細閱讀,對這一上訪案件的基本情況有了初步了解。楊三拴申訴,他于1995年10月與鄉政府簽訂協議,為鄉牧場放羊兩年,鄉政府每年支付3000元羊工錢,另外每增加兩只羊,鄉牧場和楊三拴各分一只。在履行合同期間,鄉政府把8只腰肥體壯的羊殺掉。楊到鄰村井子溝給羊飲水,被混走4只;楊到井子溝找放羊人李保全認領,雙方打了一架;楊找鄉政府處理,被副書記李成林訓斥了一頓,逼得他不能再放下去,于是放下羊鞭。當時清點羊數為157只,接收羊的是副鄉長袁四毛。此后,鄉政府既未付羊工錢,也沒給他分羊。放羊期間,羊還吃了1300多斤飼料。2002年收繳農業稅,楊要用羊工錢抵頂農業稅,鄉政府不同意,為此把楊家承包的土地也撤掉了。楊要求:1,賠補羊工錢6000元;2,返還羊49只;3,賠補飼料款2170元;4,歸還土地,補賠損失。2003年7月縣里責成信訪局牽頭,會同法院、農業局等單位負責人組成聯合調查組下鄉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楊與鄉政府在簽訂第一份合同65天后,新班子1996年元月10日又簽訂了一份新的合同,新合同條款只有除本分利,并沒有每年掙3000元的補助等條款。關于返還羊的問題,當年的鄉黨委書記、鄉長證明羊沒有增加,而且楊因放羊在外與人發生爭斗,合同期未到即單方違約,還應當賠償因違約造成的損失。關于楊所提飼料折價2170元的賠償問題,按新合同屬楊職責范圍,故不存在飼料折價賠補問題。關于撤掉承包土地問題,只是在2002年度收繳農業稅時鄉村干部為收繳農業稅,口頭宣布“誰家不繳,撤誰家的土地”。事實上并沒有付諸實施。而且楊家2003年在32畝承包土地里只種了13.3畝,其余撂荒。因此駁回了楊三拴的所有請求。
對于這件事情,我覺得問題的焦點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從法的角度講,赤泥洼鄉政府的做法、縣聯合調查組的結論似乎無可非議。但這種結論及其處理方法并沒有促使楊三拴罷訴息訪,原因何在?楊大爺是怎么想的?我決定去赤泥洼走一遭。
一訪楊三拴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常常是清晨就有人敲門,下班時間也很難空閑。2007年7月20日晚8時,處理完一天的公務,我約信訪局劉斌局長急匆匆踏上去赤泥洼的行程。
路漸走漸黑,晚間過路的拉煤車實在太多,幾乎讓去年剛修的水泥路喘不過氣來。轉入通鄉山路,由于通鄉路正在施工,加之今年雨水偏多,車子跑不起來,平常40分鐘的行程走了一個小時。走進赤泥洼鄉政府,鄉里的干部也才在吃晚飯,這讓我再一次體會到鄉里的同志工作更辛苦。簡單吃了一碗豆面,在鄉黨委書記段惠卿、鄉長李寶炎的陪同下,我們拐彎爬坡,伴著聲聲犬吠來到楊三拴老漢家。夜色難掩楊家的貧窮。在低矮、簡陋的小屋里,楊老漢訴說著他的種種冤屈,除告狀材料中提到的,楊三拴老漢還提到另外一些“傷心事和不平事”:楊三拴給鄉政府修路4天,掙下一袋白面,鄉政府以未交農業稅扣留;電業局農網改造,每戶收取220元,因鄉里欠楊三拴22元豆腐錢,楊三拴交了200元,剩余部分要求抵頂,結果大過年被停電,一家人相對無語,倍感心酸。
楊三拴談到楊家的革命史,還談到對共產黨的感情和付出。1930年,其父楊補有為了營救李春生、王志國、楊林等7名共產黨員,不惜向楊寬元高利貸了172塊大洋交到警備隊手里,使7名黨員逃脫了赤泥洼鐵鍬隊的殺害。他講到幾年來上訪告狀,吃苦受累,花錢受氣,挨餓受凍的種種哀怨。同時提到很感激鄉黨委段惠卿書記曾經給他的50元錢。我也和楊三拴說到我的爺爺,很小的時候就加入共產黨,參軍到部隊,打仗時曾一條腿受傷,后來在戰場上犧牲了。我告訴老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有政策,講規矩,這件事情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黨的政策說了算,法律說了算。但是我能夠看得出,我的話猶如杯水車薪,楊家怨氣很深,火氣很盛,楊三拴老漢堅持不承認第二份合同,理由是自己又不識字,第二份合同的手印是鄉政府工作人員騙其押了指印。他所提的要求也遠遠高于訴狀請求,要算大羊生小羊的“循環賬”,要求支付幾年來的上訪費用和誤工費用,補償幾年來土地撂荒的經濟損失。盡管我們很耐心地講政策,講原則,但發現楊三拴一時間根本聽不進去,年輕的四兒子和兒媳一度更是劍拔弩張,空氣令人窒息??磥砑幢憬o羊工錢,楊家也很難接受,而且時鐘已經指向凌晨1點,我感覺說下去也不會有太多的收獲。于是向楊家明確提出兩條處理辦法:一是靜下心來,誠心誠意協商解決;二是讓法院免訴訟費,通過法律渠道解決。
從楊家走出來,仰望滿天繁星,我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楊家確實很苦,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是我們的責任;楊家的問題拖得太久了,干部換了幾茬,疙瘩越結越緊,眼下首先要尋求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從而化解老楊的心結,理順楊家的情緒,讓其走出告狀的陰影,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這還需要我們的干部做艱苦細致的工作。
離開赤泥洼前,我叮嚀段惠卿和李寶炎,因為我們在這個崗位上,群眾的事情,不管老問題,還是新問題,我們都有責任解決;要有胸懷、有耐心,多反思我們工作中的不足,鍥而不舍地解開楊三拴老漢心頭的疙瘩。
二訪楊三拴
從赤泥洼回來,每當工作間隙,我就想起了在楊三拴家的種種情景,楊家實在是太窮了,窮到兩個兒子娶不上媳婦,窮到孫子已在院里跑,所住的低矮的房子還是租賃的,這在貧窮的靜樂農村也是少有的。幾年來,他一門心思上訪,根本無心顧及其它了。我們必須打開楊家人的心結,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脫貧致富抓生產上來,在推進小康的進程中,我們決不能讓一家一戶掉隊。我不斷地和段惠卿書記通話,向李寶炎鄉長詢問,他們反饋的信息是,楊三拴老漢氣已經消了不少,我決定再見楊三拴。
7月30日上午11點,我約信訪局劉斌局長再次踏上前往赤泥洼的行程。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赤泥洼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戶戶通電”工程讓幾個村子告別了油燈燭光的歷史;“三網合一”工程解決了通電話、看電視的問題,還能上網;人畜飲水解困工程和通鄉油路工程即將全面竣工,道路兩旁今春栽植的柳樹迎風飄揚,仿佛歡迎我們的到來。今年的墑情也特別好,莊稼、樹木、草叢把整個赤泥洼淹沒在綠色的海洋。走近赤泥洼,赤泥洼村口的示范小區綠樹成陰,兩座大棚已經建了起來,地里的木瓜、苜蓿爭相競綠,敬老院、養殖小區正緊張施工,讓人不由地欣喜、心動。在鄉政府段惠卿書記的辦公室——近乎危房的老屋里,我再次和楊三拴坐在了一起??吹贸鰜?,10天的時間,鄉村兩級做了大量的疏導工作,楊三拴老漢的思想有很大轉變,不再算大羊生小羊的循環賬,也未提及春節黑燈瞎火過大年的心酸事,但仍然堅決不認可第二份合同。對土地撂荒一事,仍然把責任推到鄉村兩級干部的一句話上,仍然要求賠償其上訪費用。盡管如此,我還是從他情緒的變化上看到處理問題的希望。我始終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給他耐心地講政策、講法律、講全局,但只給羊工錢,楊三拴還是很難接受。最后,我提出三種解決的辦法,供楊三拴選擇。
第一種辦法是訴諸法律,支持楊三拴到法院起訴,幫其免訴訟費。同時我明確告訴他,因為第二個合同是既成的事實,法律講的是證據,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己拿不出證據空口無憑,在協議雙方主體不變的情況下,法院將依法執行第二份協議,這樣楊三拴老漢就連羊工錢也得不到。這樣的結果可能你我都覺得不合情理,但法院是重法理。
第二種辦法是召開聽證會,我們把赤泥洼前任書記趙存存和李茂林、前任鄉長郝宏俊找來,把赤泥洼村新舊干部和村民代表召集起來,集體討論,民主評議,由縣委主持公道,黑白分明,一碗水端平,充分尊重民意,嚴格執行政策,確定解決辦法。
第三種辦法是繼續在小范圍內坐下來,誠心誠意地協商,我們體諒你的困難,關心你的生活,幫助你發展生產,依照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政策,公公道道處理這一拖了很久的問題。
一直談到中午1點,由于下午縣里還有一個重要會議,我們結束了這次談話,給楊三拴空出時間,可以充分考慮我提出的三種方案,以便作出他自己的合理選擇。
三訪楊三拴
8月23日清晨,段惠卿書記打來電話,說楊大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同意了我們的處理意見,還誠心誠意地邀請我方便的時候到他家作客,問我什么時候有時間去?我考慮了一下今天的工作安排,告訴段惠卿,擇日不如撞日,今晚我一定再訪楊大爺。
本來計劃下午一下班就去赤泥洼,結果赤泥洼鄉界口村的農民趙喜才找我談他們村架電的事,又耽擱了一會兒,順路捎回趙喜才,進入鄉政府已是晚上7點半。楊三拴早已等候在段惠卿辦公室,由于這一段鄉村兩級做了大量工作,這次談話簡單得多,也愉悅得多,楊老漢同意了我們的處理結果,鄉政府補償他6000元的羊工錢。
“放羊經驗”可以說是楊三拴一家最大的致富潛力,也許是從小言傳身教,他的幾個兒子都會放羊,所以他提出縣鄉兩級幫扶他養羊致富的請求,我們也求之不得。近幾年赤泥洼一是由于山豬的侵襲,二是由于青壯年的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了不少。今年“五一”期間我通過調研,致各鄉鎮黨委書記一封公開信,要求縣、鄉、村三級集中打好植樹造林、種草和沼氣養殖三大戰役。在赤泥洼鄉提出“不空一畝地,不閑一個人”的口號。廣大農民積極性很高,光赤泥洼種草1.3萬畝,全鄉人均1畝以上,苜蓿、草玉米、草高粱長勢喜人,為農民養畜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礎,培育養殖示范戶正好是我們下一步要抓的重點工作,楊三拴的請求可以說是和縣鄉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而且楊三拴一家實在太窮了,在靜樂這個大家庭里,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幫他一把,起碼讓楊家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眼窯一間房。我指著同行的劉斌局長告訴楊三拴,你倆今生有緣,他當信訪局長你上訪,最近他剛剛赴任畜牧獸醫局局長,你又準備養羊還得找他,楊三拴老漢笑了,一屋子的人笑了。
在楊三拴的執意邀請下,也許是路熟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再次來到楊家小屋,楊三拴的老伴和媳婦正忙碌著給我們準備飯菜,他的兒子從街上買回了“杏彤紅”白酒和雪花啤酒。兩次進入楊家小屋,從7月20日到8月23日,我們受到了不同的禮遇,我嘴上招呼讓晚飯簡單點,心里感慨我們的老百姓太好了,最純樸最善良的還是老百姓。
坐在炕頭上吃老百姓的飯,在我的生活中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少,但也許是夏天的緣故,我緊挨楊三拴坐在炕上,熱炕傳遞出的暖流一直傳遍我的全身。餐桌上的飯菜讓我再一次感受到老百姓的實在和熱情。兩盤山藥粉涼粉、一盤野生苦菜(我們當地稱甜苣菜)、一盤炒土雞蛋、一盤炒山磨菇、一盆大燴菜,我想楊家過年也未必有這樣豐盛。我通常滴酒不沾,下鄉工作更是要求全縣實行一盤燴菜制度,因此同行的書記、鄉長、局長都不讓楊家上酒,但我覺得今天不同。對于楊家,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對于楊家,12年的心結打開,值得慶賀;對于楊家,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值得恭喜。人常說盛情難卻,我叮囑只打開一瓶啤酒,我們舉杯同慶,我告訴在場的每一個人,今天我們喝的是親戚酒、高興酒、致富酒。
吃飯間,楊三拴告訴我,早在2005年自己就種苜蓿,養了4頭豬。我夸楊三拴有頭腦,是赤泥洼種草第一人。我總結楊三拴一家,能吃苦,有養羊技術,有養豬經驗,對黨有感情。多年的上訪經歷,楊三拴不可能不提,我給他歸納說,過去上訪受罪、受氣、受累,誤工、誤時、誤事,現在咱不上訪了,要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你的父親是老革命,是共產黨的功臣,你的一家包括所有的老百姓都是全縣和諧大家庭的主人,過去黨委政府幫助你,今后我們還要互相幫助。曾記得上一次到楊三拴家,他的兒媳婦情緒很激憤,這一次她炒菜端飯、熱情好客,我夸她飯做得好,她羞澀地笑了。楊大爺說,等我發展成養羊示范戶后,請大家來吃燉羊肉,我高興地答應了。
兩次去楊家,楊三拴的三兒子基本不說話,所不同的是,這次盡管我們也帶了手電筒,他還是固執地打著手電,一直把我們護送到回鄉政府的平路上。
收獲的思考
2007年9月22日,楊大爺和他的兒子來到了我的辦公室,這次不是上訪,而是送來了一面錦旗,上寫“真服務排憂解難,建和諧關愛民生”。老楊還高興地告訴我,他家里已養起了100只羊,在縣畜牧局和鄉里的幫助下,羊長得很好,明年就能發展到150只。我自然對老楊父子講了許多感謝和鼓勵的話,其中最重要的話是,這些都是縣鄉干部應該做的事,而且是早該做的事,錦旗本不該送,受之有愧,就當是對我們的鞭策和激勵吧。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痹诠瞎h香的金秋季節,楊三拴老漢的問題能夠圓滿解決,實現了由纏訪戶到未來的養殖示范戶的跨越,我的心情格外地好,我的思緒也格外地清晰。
2004年我到靜樂縣上任伊始,直面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縣情,號召縣鄉村三級干部學雷鋒,以干部思想作風轉變的跨越推動各項工作。俗話說,窮瞎打餓瞎吵,長期的貧困落后,積累的問題很多。人不悲傷不落淚,誰無冤屈去上訪?只要群眾上訪,一定有解不開的疙瘩,我們任何一個黨員、干部,都應學會常常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體味百姓的冷暖,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為百姓排憂解難。作為全縣信訪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我明確提出解決群眾上訪問題,不是取決于接訪的形式,而取決于各級干部是否取信于民,是否依法行政,是否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是否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偨Y前一段工作,去年12月我在常委、副縣長民主生活會議上,把三級干部學雷鋒在信訪工作中具體化為“三一樣、八不能”?!叭粯印本褪窍駥Υ约旱挠H人一樣對待上訪群眾;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上訪群眾的困難;像理解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樣理解上訪群眾?!鞍瞬荒堋本褪穷I導干部面對上訪群眾,不能說管不了,不能說不管,不能說想找誰找誰、想到哪到哪,不能說自己顧不上,不能不去接人,不能激化矛盾,不能老讓群眾找自己,自己不去拜訪群眾,不能在工作中引發制造新的上訪?!叭粯印瞬荒堋笔且匀罕娎鏋橹行牡囊粋€有機整體,“三一樣”是對干部做信訪工作的思想要求,“八不能”則是干部在信訪工作中的行為準則,“三一樣”決定了“八不能”,“八不能”體現了“三一樣”,兩者相輔相成,成為了我縣解決信訪的新理念和鐵紀律。靜樂有句民諺,叫做“一家人好說話,進了門好商量”,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樂意接受你。這次楊三拴信訪案的圓滿解決,可以說是實踐“三一樣、八不能”的結果。
通常我們說,信訪是矛盾的激化,但換一種思路,信訪又何嘗不是送上門來的調查研究。社會的和諧狀況,經濟的運行狀態,世間的酸甜苦辣,甚至百姓的家長里短,都能在信訪調解中反映出來。
有困難找組織,有問題找政府,這是老百姓的一貫做法,也體現了黨和政府與群眾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魚水深情。正因為有這份感情,老百姓才把黨和政府當作大樹和靠山,有了困難和問題,有了委屈和辛酸,自然而然地來向組織和親人傾訴。其實,信訪事件猶如一把鎖,需要領導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學會配鑰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心靈之鎖,首先需要解決感情問題,感情問題是立場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立場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楊三拴問題的解決就是由于我們從楊三拴出發,從楊三拴的角度重新認識這一事件,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才發現我們原來處理問題太簡單化了,才發現了楊三拴在“無理”纏訪中的道理,各去所偏,歸于一是,找到了打開這把“銹鎖”的金鑰匙,促成了這一信訪纏案的圓滿結局。
歷史上曾有劉備三請諸葛亮、文種縣令三訪范蠡的佳話,古人尚有如此胸懷,今天的人民公仆,面對社會的主人,理應敬民如父母,不僅熱情接待上訪群眾,而且常常去拜訪群眾。欲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從三訪楊三拴的過程中,我再次體會到“三一樣、八不能”的實踐意義,深感值得我們在工作中堅持、深化和升華。
其一,有利于強化干部做好新時期信訪工作的責任感。我們基層的個別干部往往見物不見人,對信訪工作存有偏見,對信訪群眾缺乏感情,作為百姓信賴的政府理應敞開大門熱情接待,作為公務員的人民公仆,更應盡職盡責,對走進門來的老百姓笑臉相迎,最大限度地為他們排憂解難。“三一樣、八不能”作為一種鐵的紀律,對于干部在思想上擺正信訪工作的位置具有指導意義和約束作用。如果我們的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在深入基層體恤民情的同時,都能夠敞開大門,讓所有想說話,欲建言的人,惑為之解,難為之釋,理為之通,情為之動,斷然不至于造成堵車封路,集體上訪的后果。
其二,有利于促進干部作風的轉變。我們的干部大部分來自農村,自幼生活艱苦,但當我們脫下農裝穿上干部裝、脫下布鞋穿上皮鞋后,長期的優越生活,使我們的心逐漸與群眾拉開了距離,在實踐中面對上訪的群眾,我們的一些干部把群眾推到對立面,老認為處理信訪問題是麻煩事,上訪群眾是麻煩人,由此推躲信訪事件,敷衍塞責信訪問題。“三一樣、八不能”的紀律就是有針對性地要求我們的干部,思想上尊重群眾,行動上聯系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與群眾面對面地直接接觸,心貼心地交流思想,實打實地排憂解難,這樣工作作風轉變了,干群關系融洽了,信訪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其三,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信訪是一種不和諧的音符,我們常講“家和萬事興”,信訪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我們的干部如果能夠確立“三一樣、八不能”的理念,執行“三一樣、八不能”的紀律,要見不要躲,要理不要推,要疏不要堵,要熱不要冷。善于幫助群眾舒筋通氣,活血化淤。我們解決的就不只是一個楊三拴的問題,而是十個、百個楊三拴的問題。博登海默在《法理學》中有這樣一段話耐人尋味:“如果一個糾紛未得到根本解決,那么,社會機體上就可能產生潰爛的傷口;如果糾紛是以不適當的和不公正的方式解決的,那么社會機體上就會留下一個創傷,而且這種創傷的增多,又有可能嚴重危及對令人滿意的社會秩序的維護?!?/p>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縷春色可以綠染整個大地,一份愛可以融化數九的寒冰,我們的信訪工作其實就是那一滴水、一縷春色、一份愛,門戶敞開,赤誠為民,群眾的訴求就會一個一個地有效解決,社會和諧的因子就會一個一個地不斷增加。我們的黨將更加強大,我們的國家將更加富強,我們的人民將走向殷實,我們的社會將充滿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