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那年臘月,卻突發奇想:賣灶糖。
原因是那個老頭的灶糖做得實在是太可愛了,一個個拳頭般大小,肥肥胖胖,圓圓滾滾,敦敦實實的,她一見就喜歡了,她想,別人也會像她一樣,一見就喜歡上的。
她當即算了一個筆賬:每個灶糖賺5分錢,10個5毛,100個5塊,1000個50塊,快過年了,誰不給自家的孩子買點灶糖呢?一家買10個,10家100,100家就可以賣掉1000個。山村雖不大,走上四五個村子,100多戶人家,她就足可以賺50塊呢!現在是臘月十八,賣到二十五,總共7天,五七三十五,她可以收入350塊錢呢!她激動得滿臉通紅。
他也不是做生意的料,卻也須眉不讓巾幗,在她的啟發下,也突發奇想:賣年畫。他和她的算賬法一樣,一張年畫也可以掙到5分錢,不同的是,他可以多賣幾天,反正空里有她,比如賣到臘月二十八,他就足可以賺到500塊錢。
他倆為這樣的想法激動著,點著燈算了半夜,為即將到來的850塊錢分派用途:過年可以多買點肉了,甚至可以買點牛肉,已經好幾年沒有吃牛肉了;還可以給孩子添點衣服,還有——
“買點酒!”她堅決地說道。
他的心動了,他知道她這是為了他。
“給你買一件套衫吧,那種蘭花的,今年很多人都穿呢,套在棉襖上穿,很漂亮。”
她的心也動了,她知道他一直都想著她,她知道的。盡管很多年沒有添過衣服了,盡管衣服上有很多補丁,她知道他一直關注著流行的衣服款式,為了她,他一直關注。他的眼光很好的,他會畫畫,他知道她穿什么更漂亮,他一直知道的。
“給孩子一點壓歲錢吧,就像城里人那樣。”她提議,她想象孩子們拿到錢時一定會快樂得笑出來,她喜歡看到孩子的笑容。
“給多少?”
“5塊!”
“20!”他總是這么豪爽,20塊錢,相當于1000盒火柴,100斤食鹽……他總是很豪爽的,如果有錢的話。和他在一起,她很放心,感覺很踏實,一直是這樣的感覺。
事實上她的計劃只進行了不到一天就無限期地擱淺了。
千算萬算沒算出賣灶糖的老頭其實統共也只有2000個灶糖,好說歹說才答應盤給她1500個,按計劃只夠她賣一天半的。
左計劃右盤算,樹雄心立大志,安排家務,醞釀感情,進入角色,她挎上籃子,穿上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圍上一直舍不得圍的圍巾,對著鏡子照了又照,自認為已經完全像一個賣灶糖的小販了,匆匆上路。結果剛出村子就發現了問題。
拿個籃子走到鄰村如何開口叫賣這成了最大的難題。山里村子小,方圓十幾里聯絡有親,誰不認識誰啊!雖說自己從沒有低看過別人,但如今開口叫賣東西總是難上加難。
她一口氣走了十幾里,走到一個比較偏僻的小村里,作賊似的東瞧西看,幸虧是臘月,天冷,村里沒有閑人見到她,也就使得她有很長時間進行心理上的準備。好不容易走進門卻還未開口臉先紅,怎么也開不了口提賣灶糖的事,主人滿臉疑惑,她終于鼓足勇氣開了口,說的確是過路人討口水喝。
主人家倒是非常熱情,給她倒水,讓她烤火,她東拉西扯旁敲側擊和人家聊過年之事,無奈這家主人不知是大智若愚還是大愚若智,始終啟而不發,不知道她的內心深處是想賣灶糖,當然也就沒有買她一個灶糖,還是她主動送給人家孩子兩個,說是自己有很多,都是買給孩子過年吃的。
在主人的艷羨之中她離開了這家,徘徊半日,排除千難萬險,挪進了第二家大門,憋了好久依然告訴人家討口水喝,同樣的故事再一次上演了,她始終說不出“賣灶糖”幾個字。
第三家她遇上了一個年輕的媳婦,媳婦不僅給她倒了水還給她拿來一個饅頭、一碟油汪汪的辣椒,她發覺她真的餓了。
從這家出來,她發現無法再去第四家了,總不能再找借口討水喝了啊。山里村子小,人家說不定會懷疑自己的,會把自己當成賊呢。
想了再想,猶豫了又猶豫,她終于承認自己不是賣灶糖的料,干脆痛下決心,心無雜念,原路返回。
回去后先去退貨,苦苦哀求,人家才終于同意她退了個整數:1400,除去送給那家孩子的兩個,辛苦了一天的結果相當于買回了98個灶糖。
他的行動和她相比就要簡潔得多了。他能吃苦,頭腦靈活,她一直為他這些自豪。
他一開始就顯得出手不凡。
他早早地先去鎮上的主街口占了個地方,從家里帶了釘子繩子把年畫一連串地掛起來,《蓮年有魚》,《鳳凰牡丹》,《金魚戲水》,《胖頭娃娃》,《梅蘭竹菊》,《仙鶴祝壽》……一張張年畫迎風招展,婀娜多姿,美麗非凡,引得行人紛紛駐足,他信心大增,滿面笑容,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浮現出豐富的年貨、孩子的衣服、她的衣服、他的酒、鞭炮、二踢腳……
來看他年畫的人真多,一個婦女來了,兩個老頭來了,三個小姑娘來了,一個小男孩牽著媽媽的手來了,一個大小伙子來了……一個紅衣服的來了,一個藍衣服的來了,一個綠衣服的來了,一個黑衣服的來了,一個花衣服的來了,一個格子衣服的來了……一個高個子來了,一個矮個子來了,一個中等個子來了……一個身材較胖的來了,一個身材較瘦的來了,一個身材適中的來了……一個背包的來了,一個背簍的來了,一個挎籃的來了……一頭花白頭發的來了……一個長辮子的來了,一個短頭發的來了,一個小平頭的來了,一個大背頭的來了……
如果故事繼續向前發展,應該有美麗的結局了,但美麗的故事常常會在關鍵的時刻扭頭拐彎,出人意料。
絡繹不絕的人給了他連綿不斷的希望,他的希望里開始有了奢侈品,有了煙,有了下酒菜,有了孩子們的零食,甚至有了,一件她能穿的墨綠色的大衣……
他看著人們的臉,他盯著他們翻看年畫的手,他注視他們審視年畫的眼睛,他不錯眼珠地注意他們的嘴,他專心致志地聽著他們的交談,談話的結局往往發展到這個方向:
“多少錢?”
“大的三塊,小的一塊五,壽星圖五塊。”
談話進行到這個時候就有點不妙了,他無可奈何地看著人們一個一個地走來,又一個一個地離開……
鎮上來了幾個外地人,不知道哪里批發的年畫,價格要的比他低很多,這個事實,造成的結果是他在寒風中瑟瑟了一整天,年畫沒有賣掉一張,還交了兩塊錢的稅款。
生活中的很多故事老是這樣,由美麗開始,發展中突然拐彎,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解決。
她嚶嚶地哭了。
買年貨的那一點點可憐的錢都用來置辦了灶糖和年畫,孩子馬上就放假回家,今年這個年可怎么過?
他一跺腳:這有什么哭的?這一村,這方圓幾十里,誰有咱們幸運?這么聰明的5個娃,這么聽話的5個娃,誰說我們的年畫和灶糖不是年貨?今年過年讓孩子高興個夠,把年畫全貼在咱家的墻上,每天都可以吃灶糖,看別人不眼紅死?
她破涕為笑。
5個孩子,一直是他的心肝,當然也一直是她的寶貝,他們的驕傲,那么聰明,那么懂事,那么可愛……有了他們,什么樣的苦,自己受不了?
他可以繼續挖礦掙錢,供孩子讀書,風濕性關節炎怎么樣?多干兩個小時就有了,他每天不比任何人挖得少。
她可以繼續在家里照看家,挑水,種地,喂豬,喂牛,忙家務,納鞋底納到半夜……
那年過年,他們家里到處都貼滿了年畫,處處飄滿了灶糖的香味,5個孩子,兩個老人,還有他們倆,穿著洗得干干凈凈的舊衣服,吃著沒有一丁點兒肉的餃子,聽著別人家的鞭炮聲,講著自己家里快樂的故事,笑得喘不過氣,笑得睜不開眼,笑得直不起腰,笑得端不住碗,笑得肚子都痛了,全家樂翻了天!村里人都說,老遠就可以聽見他家院子里的笑聲。
而我,是他們的小女兒,那幸福,那快樂,那溫情,一直陪伴著我,直到畢業,直到為人妻為人母,直到今天,直到永遠……
(選自鄉寧縣委宣傳部《西山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