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什么人說過:“房間里若沒有書,就仿佛一個人失去了靈魂。”也許,是一則推銷書的廣告這樣寫過。縱使是廣告,若說得精辟,也不妨另眼看待。
我在巴黎的時候,去過一些作家和教授的家里。他們各自家里都有些什么擺設(shè),似乎已在記憶中淡漠了,唯對他們的書,我始終記憶猶新。我曾略微仔細(xì)地看過一位作家的書房。他的書中有一套最新的20卷本大百科全書,還有所有法國大作家的全集,當(dāng)然也有莎士比亞等人的全集,此外,他還有時賢名流的著作以及他自己作品的不同版本。他每天就在這間四壁皆書的房子里,坐在一張小小的寫字桌前,或讀書、或?qū)懽鳌⒒虺了肌⒒蚺c友人傾談……
對于這些人來說,書籍無異于飲食穿著,是一種須臾不可以離開的生活必需品。不止一位法國朋友對我說過:“汽車、冰箱、洗衣機(jī)等等,都可以沒有。沒有這些東西,只不過是生活不方便而已。但是不能沒有書,沒有書便不能生活。”的確,在許多法國人看來,書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活必需品。
走出這些讀書人的書齋,就可以看到、聽到法國人讀書的另一番情形。近來常有人慨嘆法國人不再讀書了,電視、電影、音響奪去了他們太多的時間;有人痛惜法國的年輕人連通順的文字都寫不出來了,因為他們用連環(huán)畫代替書籍;有人則說法國人還在讀書,并抬出出版業(yè),以其興旺來證明法國人對書籍的熱愛未曾稍減。凡此種種,似乎都有些道理。
一位著名作家對我說,近來法國文學(xué)界有個奇怪的現(xiàn)象:作家們碰在一起不像以前那樣談?wù)摃耍桥^就問:“昨晚的電視看了沒有?”接著就大談特談電視中某個節(jié)目如何有趣,其內(nèi)容則多半是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或名人軼事之類。作家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待言。
有一調(diào)查報告指出,70%的法國人承認(rèn):“電視、廣播、唱片、磁帶已取代了他們的閱讀。”在年輕人中,幾乎有一半人認(rèn)為“閱讀令人厭煩”。
有一次,接待單位的女秘書問我工作進(jìn)展情況如何,我告訴她我見了某某人等,她竟一無所知,她甚至不知道我所說的法國著名作家為何許人。她不好意思地說:“法國人讀書很多,但不讀好書。”我明白她的意思,大部分法國人只讀偵探、言情等通俗小說,對純文學(xué)作品很少問津,至于理論批評著作,涉獵者則更少。
說到出版業(yè),從書店就可窺得一二。巴黎的書店很多,書店里的人也很多,幾家著名的大書店里,終日顧客川流不息,買賣可稱興旺。但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可以發(fā)現(xiàn)顧客的分布很不均勻。小說一般總是大宗,古典名著的銷路一向不錯。與某些人的想象相反,大量色情兇殺等讀物門庭冷落,讀者寥寥。我常納悶:這類書往往印行數(shù)目很大,不知都銷到哪里去了?我常光顧的文學(xué)研究與批評部分,人也不是很多,看來那是研究者、教授和大學(xué)生涉足的地方。歷史部分,人似乎不少,近來,人們對歷史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和熱情。購書者十分踴躍的常常是那些有關(guān)日常生活和娛樂的實用性書籍,例如烹調(diào)、縫紉、花木、劃船、釣魚、園藝、木工、旅游、修理、計算機(jī)等。
近年來,書籍的流通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書店不再是唯一售書的地方了。有讀者俱樂部可以郵購,超市也辟有專架售書。我先前的納悶突然冰釋,那種發(fā)行量極大的色情兇殺小說就分散在數(shù)千售書點上,不愁銷不出去。
巴黎畢竟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盡管好書并不總能擁有眾多的讀者,但是,作品的高下仍舊判然有別,大雅之堂仍舊對那種純粹消遣性的讀物緊閉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