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站立街頭指路的身影,還是賽場內隨時等候擦拭地板的工作人員,不論是鏡頭前光彩迷人的笑臉,還是運動員身后那些沉重器械的搬動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當奧運會一步步向我們走來,志愿者的隊伍也在不斷地壯大:賽會志愿者報名突破100萬人,城市志愿者報名達到120萬。
數字增長的原因,有人解釋:這來自參與者的“愿動力”。這個詞可以分為“愿”和“動力”兩個方面。“愿”是發自內心、自覺自愿,志愿服務不是強制,是一種自覺行為;“動力”來源于志愿者在提供服務的同時能收獲自身技能和素質的提高,能獲得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愉悅。
人之初,性本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積淀了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互助互愛、見義勇為等,這些美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為了他人”,這與志愿服務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同時,這種“愿動力”還來自于改革開放以來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扎實推進,志愿服務事業的不斷發展,志愿服務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都為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愿動力”來自傳統,來自文化,來自心底,這些都將讓微笑的北京,微笑的中國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重要的是“愿動力”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地域。
北京年齡最大的志愿者是一位103歲高齡的老人,從退休到現在,已經在社區做了43年的治安巡邏志愿者。而年齡最小的志愿者是6歲的五胞胎,他們近日剛被志愿者協會授予“志愿小使者”的稱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希望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回報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志愿者就是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智力、經驗。為他人和社會提供直接服務的人是志愿者;出于自愿的獻血、捐獻骨髓、捐款捐物的人,也是志愿者;為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提供幫助和支持的人,同樣也是志愿者。
百年奧運,中華圓夢。奧運會不僅是運動員的盛會,也是志愿者的盛會。奧運會是全面推動北京志愿服務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很好機會。奧運會的籌辦使得志愿服務事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這種關注、參與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曾說過一句話:志愿者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石,是奧運會真正的形象大使。借助奧運,讓“志愿”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將是奧運會志愿服務工作的最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