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PI?
CPI(ConsumerPrice Index),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一組代表性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化趨勢和變動幅度的統計指標,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費量為權數,反映消費者所付商品的價格水平。
作為一種價格指數,CPI有著非常重要的用途。一方面,CPI是宏觀經濟決策的重要參考數據,為一國政府分析和制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價格政策以及進行國民經濟核算提供科學依據。由于CPI所反映的價格水平和走勢是各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因此,CPI自然也成為衡量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標之一。另一方面,國際上通常以CPI為主要指標來反映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程度。在西方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是指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普遍的、連續的、超過一定幅度的上漲。按國際慣例,當CPI增幅連續超過‘3%時,即意味著發生了通貨膨脹;當CPI低于1%時,則有通貨緊縮的風險。當通貨膨脹發生時,一國貨幣就會貶值,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背離,大多數居民的利益和生活會受到影響。根據CPI的變動,可計算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背離的幅度,以便在勞資雙方簽訂合同時,提高名義工資以降低甚至抵消人們因實際工資的下降而遭受的損失。此外,因通貨膨脹而調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殘障人士的補貼金,甚至是離婚后對兒童的贍養費時,都有必要用到CPI。
中國自1984年開始編制CPI,中國CPI也包括8大類商品和服務,分別是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共263個基本分類,約700種商品和服務項目。2006年,經例行調整后,8大類產品中食品、服務類、居住的比重分列前3名,其中食品的權數為33.6%,與前兩年持平,而居住和服務類的權重有所上升。
目前CPI中的各項權重
與房價逐年上升,普通消費者住房支出壓力持續加重的感受不同,目前公布的CPI數據并不包含房價。國家統計局給出的解釋是,房價不計入CPI是國際慣例。他們認為買房屬于投資,不是消費。
但鑒于“房租是居民居住需求與供給的直接反映,以房租來反映居民居住消費價格變動較為準確”。因此,國家統計局編制CPI時,是用居民住房的房租、水、電、燃料、住房維護修理費用、建房及裝修材料等價格變動情況,間接反映居民居住消費價格變動情況。住房消費有3種核算方式,其中“獲得”法就是將房價直接計入CPI。目前,有不少國家將房價直接計入CPI核算。
即使是被計入CPI的房租,有學者認為目前的算法也存在問題。國家統計局在實際操作中用按揭貸款利率代替租金。顯而易見,在人民幣低利率的前提下,采用按揭利率而非市場租金計算,肯定導致CPI低估。
現在的情況是,在中國CPI8大類商品和服務中,食品權重是33.6%、煙酒及用品是14.4%、衣著是9%、家庭設備用品及其維修服務是6.2%、交通和通訊是9.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是4.5%、居住是13.6%。
而美國CPI8大類商品和服務所占比則是:住宅42.1%、食品和飲料15.4%、交通運輸16.9%、醫療6.1%、服裝4.0%、娛樂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務3.8%。
兩相比較,很明顯,我國居民的食品消費在CPI中權重過高,這也是致使2007年肉價上漲后CPI立即高企的根本原因。而住宅、醫療、教育消費在CPI中占比太低,而這恰好是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劇增的“三大件”。“三大件”的漲幅遠遠超過整體水平。
事實上,“三大件”不僅權重低,而且基數低得離譜。仍以住房為例,2003年到2006年城市居民居住類年消費總額依次為699元、733元、808元、904元。“這點錢,在北京還不夠大多數商品房業主交半年的物業費,不夠在郊區租一間房。”
對CPI指數的疑惑
2007年以來,肉價帶動食品價格上漲,食品價格帶動CPI上漲,而中央政府正嚴令各部門注意防止漲價效應擴散,導致“全面漲價”。
所有的討論都頻頻引用中國的CPI數據。國家統計局每月公布上月CPI數據的時候,總會受到國內外媒體的一致關注。
熟悉宏觀經濟語匯的人知道,“經濟過熱”在中國的政策語境里,往往意味著在中央政府的思路里,已經在考慮采取自上而下的措施,來對經濟的規模和速度進行政策性調控。
但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否認中國經濟過熱,也否認物價將會全面上漲,用他的話說,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主要由食品推動,而且是由供應短缺而非需求加大造成的。
這也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的意見。課題組的一份報告說,按照所謂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核心CPI,也即扣除能源和食品價格以后的消費價格指數衡量,2007年1月至6月我國核心CPI僅增長了0.9%,遠遠夠不上什么通貨膨脹。
之所以要在CPI里扣除掉食品和能源,是因為這兩類商品的價格容易出現異常波動(如糧食生產受到氣候影響或原油價格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因此可能歪曲一時一地的價格的真實面貌。
與CPI一樣,核心CPI的確是衡量物價水平的一個重要參數。但在衡量中國眼下的物價狀況時,撇開高漲的CPI不談,只談漲勢平穩的核心CPI是否恰當呢?至少有人認為不恰當。在北京大學教授汪丁丁看來,食品、交通、房租和教育價格的上漲正使城市里最貧困的群體受到沉重的打擊。根據核心CPI還很平穩來判斷中國的經濟形勢,就會無視繼續高漲的食品價格,使這一部分人陷入更加貧困的境地。汪丁丁說,中國最富有的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正在將自己的儲蓄及時轉移到房產和股市上去,顯然,這一輪物價上漲將加劇中國的貧富分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現行CPI體系無從反映中國經濟的真實面貌,因為住房對居民消費價格的影響被低估了。
購置一套住房要耗盡大多數城市家庭的積蓄,使他們背負沉重的債務,并且改變了其中很多家庭的生活方式。他們縮減了其他方面的開支,全力供房。對等待購房的家庭來說,房價上漲等同于他們存在銀行里的貨幣在急速貶值,但這些都不能在CPI中反映出來。
從2003年以來,房價已經經歷了多輪高漲,這肯定是10年以來最重要的經濟現象之一。而另一個人們肯定難以忘懷的事實是,2005年以來股市的復蘇。幾乎是從900點觸底反彈的那一刻起,股價的漲幅就讓許多老股民一次又一次地目瞪口呆。資產價格上漲已經成了經濟學界異口同聲的說法。
調查顯示,中國大多數商品目前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國家統計局據此認為,中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這些商品中顯然不包括房產和股票。但人們擔心的是,中國式通貨膨脹不是由消費品短缺推動的,它是由資產短缺推動的。
截至2007年7月央行今年已經連續加息4次。最近兩次加息的間隔之短,也像7月份的CPI數據一樣,刷新了10年來的紀錄。但是,銀行利率仍然低于CPI。貨幣在貶值,這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把錢從銀行中取出來,投資到房產和股市中去保值增值。
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仍在升值。許多外資還在謀求進入中國,通過購置人民幣資產套利,由于中國的外匯管制制度,這些外幣都需要兌換成人民幣才能使用。由于外幣和人民幣的這一進一出,造成了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幣過多。過多的人民幣除了要推高房價,還要推高其他商品的價格,比如說,股票價格。
這一現實已經顛覆了中國生活的經驗,卻再次證明了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供求關系。房產和股票比豬肉更加緊俏,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中國式通貨膨脹壓力下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