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抓住文言文的筋和骨,掌握相關的語法知識,結合語境,運用語法分析法,輕松愉快,事半功倍地學習文言文。
[關鍵詞]授之以魚 授之以漁 語法掌握 語境分析
現在,在文言文學習上,很多老師采用的是“授之以魚”法,即讓學生死記硬背文言詞語的意義,以便在使用時再現出來。然而,語境是千變萬化的,依附于語境而存在的語意也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機械地再現原記憶也就在千變萬化的現實面前茫然而錯亂了。那么,“授之以魚”法是不是完全不需要呢?我們究竟該怎樣進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學呢?
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來簡析。
一、掌握相關的語法知識,做好語法分析的前提準備
1.明確單句分析步驟
一般在單句分析過程中,我們首先將句子分為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找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語和謂語,然后再看謂語由哪種動詞充當,以及后面跟著的賓語和補語,最后,在主語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定語,在謂語部分找出附加在其前面的狀語。可用簡圖表示為:(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2.掌握各種詞的特性及作用
名詞是表示人、事物、時間、處所等名稱的詞,在句子中經常充當主語和賓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存在、心理活動或發展變化的詞,能帶賓語,一般不受程度副詞修飾,主要充當句子的謂語。
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狀態,能夠受程度副詞修飾,不能帶賓語的詞,在句中主要充當定語和謂語。
非謂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類,只能修飾名詞作定語,不能作謂語的詞。
副詞是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程度、時間、范圍、方式等意義的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在句中作狀語。
數詞是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常與量詞組成數量短語 ,一般不單獨作句子成分。
量詞是用來計算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數量的詞,與數詞或指示代詞組成量詞短語,一般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
代詞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詞。它是詞類系統中的特殊類別,可以代替或指示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和量詞等各類實詞。它與其所代替或指示的詞的語法功能相當,沒有獨立的語法特點。
二、在語境中分析詞語,把握詞類活用的規律
1.活用為一般動詞
(1)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在古漢語中,名詞有時表示與它相關的行為或動作,處于謂語位置,后面帶賓語或補語,前面可以用副詞或能愿動詞來修飾限制。這時,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舍相如廣成傳”句中“舍”本意為名詞“客舍”,現處于謂語位置,活用為動詞,意為“安排住宿”。
(2)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在古漢語中臨時改變它原有的語法功能,轉而表示與其相關的行為或發展變化,具有了動詞的性質和語法功能。這時,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例如,“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句中“嚴”本為形容詞“緊急、嚴厲”,現處于謂語位置,活用為動詞,意為“尊重”。
2.活用為名詞
(1)動詞活用為名詞
古漢語中,動詞在特定情況下,作名詞使用。例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句中“伏”原為動詞“埋伏”,此處活用為名詞,作“有”的賓語,意思是“埋伏的軍隊”。
(2)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在古漢語中,有時失去了它原有的特點,而獲得了名詞的某些特點,這種現象叫做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活用后,從意義上來看,它不再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而是表示具有該種性質或狀態的人或物。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句中第二、三個“老、幼”原為形容詞“年老的、年幼的”,現活用為名詞,作賓語,意思是“年老的人、年幼的人”。
3.普通名詞作狀語
所謂普通名詞,是相對于時間名詞而言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古、今漢語中是很常見的,而普通名詞作狀語則不同,它在現代漢語中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經常出現。普通名詞用在動詞前,一般是充當主語。如果構成主謂關系,作狀語,就成了修飾關系。例如“無不膝行而前”句中“膝”原為名詞“膝蓋”,現位于動詞“行”前,修飾“行”作狀語,意為“用膝蓋”。
4.使動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一般動賓關系的特點是,主語發出動詞謂語的動作,其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而使動用法則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其特點主要是主語使賓語實行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1)名詞的使動用法
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發生與該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前者一般是專有名詞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名詞或方位名詞的活用。例如,“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句中的“相”,此處由名詞“相國”活用作使動詞,意思是“使他成為相國”。
(2)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上了賓語,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動用法。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句中動詞“活”即是此用法,意為“使——活命”。
②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很少,比較難辨別,須根據上下文意來判定。例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一句中的“曲”,據語境分析,此處為使動用法,意思是“使秦國承擔理曲的責任”。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指該形容詞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它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今媼尊長安居之位”一句中的“尊”為使動詞“使——尊貴”。
5.意動用法
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
(1)名詞的意動用法
指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一句中的第一個“親、子”,處于謂語位置,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親”“以……為子”。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指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梁以此奇籍”句中“奇”本為形容詞“奇異的、罕見的、不同尋常的”等意,現從語境得知意思是:項梁認為項羽是不同尋常的,故譯為“以……為奇”。
6.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雖已不在明確談及,但在古代漢語中還是比較常見的,簡言之,它是動詞(包括活用為動詞的形容詞、名詞)的一種特殊用法,即這個動詞所表達的內容含有“替”“為”或“對”賓語怎樣的意義。主要有三種情況:
(1)表示“給”“替”賓語施行某一行動
例如,“文嬴請三帥”(《秦晉殽之戰》)中,“請三帥”即“替三帥請求”之意。
(2)表示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動
例如,“等死,死國可乎”(《史記#8226;陳涉世家》)中,“死國”乃“為了國家大事而死”。
(3)表示“對”“向”賓語施行某一行動
例如,“蹇叔哭之”(《秦晉殽之戰》)里,“哭之”是“對著秦國軍隊哭泣”之意。
三、分析句子組成,熟記特定句型
在古代漢語中,有許多句子是以固定的形式出現的,掌握了它們的特定形式,在具體分析時就可以迅速而準確地作出理解判斷。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四種形式:
1.主謂倒裝式
按現代漢語語法規則,一般情況下是先主語后謂語,但有時人們為了強調謂語,就將謂語放到了主語前。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語序應為“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式
現代漢語語法規定,謂語一般在前支配賓語,但有時人們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在了謂語動詞前面,如此,我們在翻譯時就應注意語序的還原。
(1)介詞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中,介詞帶賓語時,賓語有時要提到介詞前面。
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應為:以何。
(2)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8226;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3)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在古代漢語中,疑問代詞賓語時一般情況下都要提到前面。
例如,沛公安在 應為:沛公在安
(4)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毋、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應為:臣未聞之也。
(5)賓語后有結構助詞“是”、“之”等,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并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
例如,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燭之武退秦師》)應為:有何厭。
3.狀語后置式
(1)為了強調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惟余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惟兄嫂是依”(只要是兄嫂的意見就依從)。
(2)本來狀語成分修飾謂語,應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但在古代,狀語可以放在謂語動詞的后面。狀語后置時,通常由介賓短語充當狀語。例如,然今卒困于此《項羽本紀》,正常語序應為:然今卒于此困。
4.定語后置式
在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為了使語言更流暢,于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后邊。今譯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語前面。
(1)數量性定語后置
例如,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在現代漢語里,語序應為:五十乘車,五百斤金。
(2)修飾性定語后置
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在現代漢語里,應為:求可使報秦的人。
(3)“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例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在現代漢語里,應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
總之,“授之以魚”只是給了學生一條魚,而掌握了以上組成文言文的筋骨,根據學生積累的詞語的基本義,教會學生結合語境采用語法分析法進行分析,就會給學生一千條魚一萬條魚,他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就有了化一為一萬的法寶,學習起來也就會輕松愉快,事半功倍了。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6.
[2]吳永煥.現代漢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
[3]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
[4]高明編譯.現代漢語語法.外文出版社,2005,1.
[5]王力,吉常宏.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5.
[6]張世祿.古代漢語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8.
[7]張雙棣.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