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銀領學院是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產物,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雙重創新,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銀領學院作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下屬的二級學院,實行校務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院長由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兼任,副院長主要由銀行領導和學院中層干部組成。銀領學院在辦學上,以訂單培養為始點、以開放式辦學為特征、以雙師團隊為依托、以工學結合為載體、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優質“銀領”為目標,實現了學院、行業、校友、集團共生態的辦學模式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無縫對接。銀領學院經過兩年的實際運行,在深度融入行業、服務金融企業,全面強化職業培訓和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訓練等方面進行了積極而有效的探索,促進了學生“優質就業”。
關鍵詞:高職院校;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4-0062-06
一、銀領的概念及其涵義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賴克在其專著《國家的作用》一書中,將當今的勞動力分為三種類型: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勞動力、 個人服務業勞動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勞動力。 從事解決問題的勞動力們上班時千篇一律穿著深色西服, 白襯衫加上領帶, 因而產生了“白領”的稱呼。負責維修電器、機械的技術工人、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勞動力, 因為每天都要穿著不容易弄臟的藍色制服,而被稱為“藍領”。“白領”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歷、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較高的收入。藍領一般指從事體力勞動的產業工人。
“灰領”是一種介于“白領”和“藍領”之間的人才類型, 是指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動手動腦相對平衡的復合型人才。根據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灰領”可以描述為:在制造企業生產一線從事高技能操作、 設計或生產管理以及在服務業提供創造性服務的專門技能人員。 他們既能動腦,又能動手,既會創意管理,又能進行實際操作。他們有著比“藍領”更多的知識和更佳的專業,而且薪金收入也較高。
上述關于勞動力白領、灰領、藍領三種類型的劃分只是一般意義上的。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在人才培養定位上, 主要面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培養大量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金融人才。畢業生大多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一線工作,工作環境優異,工資待遇高,工作要求也更為嚴謹、規范,在勞動力類型劃分上,既不是白領,也完全不同于藍領,是一種類似于灰領又高于灰領的一個工作階層,我們將其定義為銀領。之所以這樣劃分,一是從人才分類的角度劃分,可以劃分為白領、灰領、藍領,銀領從顏色上與灰領接近, 在勞動力類型劃分上可以將其劃分到灰領階層; 二是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畢業生主要在商業銀行等業務一線工作, 銀領不但可以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機地聯系起來, 又能夠很好地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良好工作環境、 較高的工作待遇體現出來, 同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畢業生特點也表述得更加清晰;三是銀領音同于引領,在培養面向商業銀行業務一線柜面人才, 探索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起到引領作用。
二、銀領學院建立的前前后后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及其前身浙江銀行學校在3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培養了4萬余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其中支行行長級以上干部多達3000余人,被譽為浙江金融界的“黃埔軍校”。2000年正式升格為高職院校以后, 學校不斷探索與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金融企業的實際要求, 從2001年開始嘗試訂單式人才培養。2003年后,學校先后與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建設銀行寧波市分行、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簽訂了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2005年各家用人單位在分享到訂單式人才培養所帶來的各個方面的好處之后, 又紛紛和學校簽訂了下一批的訂單式培養協議。 在當時學生人數既定的情況下,還出現了競相提前入校簽訂協議、爭搶畢業生的局面。2006年,有10家金融企業(系統)和學校簽訂了訂單,金融企業訂單班級數量已經達到20多個,訂單班級學生數量約800人, 訂單班學生占畢業生比例近50%。 其中金融專業參加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學生數量占畢業生的比例已經達到90%以上, 訂單式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學院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模式。
伴隨著訂單式人才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 訂單人才培養數量的急劇增加, 在訂單人才培養上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逐步暴露出來。(1) 學生管理問題。隨著金融企業訂單人才規模的不斷擴大, 學生管理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如果由各個系部單獨管理, 由于訂單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沒有辦法實施。如果由金融系統一管理,加上金融系原有的學生規模,超出了一個系部的管理幅度, 增大了金融系學生管理難度, 出現了規模不經濟的局面。(2) 教學管理問題。 訂單班級教學計劃要根據行業的要求隨時進行動態調整,由于行業教師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授課過程及管理與學校教師有著很大的不同。 行業教師授課在時間的選擇上、 授課內容的安排上都帶有一定的隨意性,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對行業兼職教師的授課管理力度, 加強對行業兼職教師的職業能力培訓, 統一協調學校教學和行業之間的各種問題和矛盾。(3)系部之間協調問題。訂單班級學生涉及到學院各個系部,在學生管理、學生違紀處理、教學管理、學生黨建、 獎學金評定等方面都需要各個系部之間的統一協調,增加了管理難度。(4)行業聯絡問題。隨著訂單規模的擴大,需要隨時和金融企業日常教學、頂崗實習、 學生就業等工作進行協調與安排, 這些工作由系部或者學校的職能部門完成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組建銀領學院之前,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于2006年組建了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 其中的一項工作就是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與管理工作, 由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秘書長專門負責訂單班級教學及管理等工作。在組織管理模式上,訂單班級學生的學籍、黨建等工作仍由原有系部負責,學生管理由金融系負責, 教學管理與行業聯絡等工作由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負責,在產學合作辦的指導下,以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為管理主體, 多部門協作共同完成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 從半年多的運行效果來看,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系部之間的協調等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以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為主體, 依托金融系, 多系部協調的訂單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訂單人才培養的運行與管理機制問題。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進一步加強訂單班級管理, 加大與金融企業共同培養訂單人才的力度,不斷提高訂單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于2007年成立了銀領學院, 面向商業銀行業務一線,和金融機構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 引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銀領學院是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產物, 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雙重創新, 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三、銀領學院的組織框架和運行機制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銀領學院在運行模式上實現了學校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最佳結合。辦學模式是一所學校在一定思想指導下,為實現特定教育目的, 通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和經驗總結所形成的富有個性的發展與運作機制, 它包括辦學主體、資金來源、辦學形式等要素。辦學模式決定著一所院校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在宏觀層面對一所學校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規格、 培養制度等要素的組合體, 是一所學校教育思想、教學理念、辦學特色的根本體現。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銀領學院在辦學上,以訂單培養為始點、以雙師團隊為依托、 以工學結合為載體、 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開放式辦學為特征、以優質銀領為目標,實現了學院、行業、校友、集團共生態的辦學模式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無縫對接,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銀領學院為學校獨立設置的二級學院, 實行院務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院務委員會主任由學院院長擔任, 院務委員會成員由學院領導、 各金融機構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和學院相關系部負責人組成。 銀領學院院長由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兼任, 副院長由商業銀行行長和學校中層干部共同擔任。在組織架構上,銀領學院除了相關專業教研室以外,還設有金融人才研究室、技能教研室、禮儀教研室,與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秘書處、 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秘書處合署辦公。 地方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為浙江省地方金融事業發展提供事業發展研究平臺,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對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需求進行研究, 銀領學院則在上述兩個平臺的基礎上,進行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實現了事業發展研究、人才培養需求研究和高素質金融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方面,授課教師主要由行業兼職教師、 銀領學院自身的教師和相關系部教師組成。在學生管理方面,銀領學院構建了行業兼職教師、 銀領學院教師以及德育教師三方育人,共同管理的工作機制。銀領學院成立了黨總支,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組織發展等工作。
在銀領人才的具體培養模式上, 新生從入學后的第一至第四學期,以學校專業教育為主,學習專業基本知識,培養基本職業能力和基本通用技能。在第四學期,學校邀請各家金融機構同時進入學校,召開訂單人才培養信息發布會, 金融機構介紹自己的企業文化和人才需求標準, 學生和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金融機構和學校、學生簽訂訂單,學校對金融機構選出來的學生單獨組班,根據行業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第五學期,根據金融機構和學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 師資力量以金融企業為主, 金融機構選派業務能手和業務骨干負責專業課程的教學, 學校教師負責學生學習組織和課后輔導等工作。學生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要求,在學校和銀行交替進行學習,教、學、做合一,教學空間延伸到金融機構,形成一種“大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零距離地學習和了解金融企業文化, 掌握金融企業崗位業務技能, 提高崗位工作操作能力。 第六學期,進行頂崗實習。各家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系統不同部門的人才需求情況, 將自己培養出來的訂單班學生送到各家分支機構,進行頂崗實習,從事具體的銀行工作業務。 學生實習所在的分支機構同時也是其畢業以后的工作單位, 每一位訂單班級的學生都有一位師傅進行業務指導。一般情況下,學生和師傅共用一個工號進行工作, 在一些人員非常緊張的銀行營業網點, 也有一些學生在師傅指導一段時間以后,就有了獨立的工號,實現了身份的轉換,由一名學生轉化成為一名銀行行員。
銀領學院的辦學機制和人才培養的特點, 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 以訂單培養為始點。 銀領學院的學生是從全校的二年級學生中, 在用人單位和學生雙向選擇的基礎上,以金融企業命名獨立組班,在三年級由銀領學院統一培養。 銀領學院的學生全部是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培養的訂單班級學生,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銀領學院工作的始點。
2. 以開放辦學為特征。兼包并蓄、開放辦學是一所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銀領學院在辦學上,緊密依托金融行業,充分發揮校友優勢,整合集團資源,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開放式辦學是銀領學院的根本特征。
3. 以雙師團隊為依托。根據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組建“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是對高職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銀領學院在教師隊伍組成上,以商業銀行領導和業務骨干為核心, 專業課程均由商業銀行業務骨干完成, 學院教師只負責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和教學組織等工作任務,一支高素質的“雙師結構” 教學隊伍使銀領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業務素質高、動手能力強。
4. 以工學結合為載體。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已經成為銀領學院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常態。銀領學院學生的學習地點在學院和商業銀行業務網點之間交替進行,在學院學習一段時間以后,到訂單單位的營業網點進行具體的實訓和實踐活動, 學生經過實訓網點的實踐活動, 可以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在專業技能、職業禮儀、業務素質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這樣可以使學生回到學校以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運行,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業務技能, 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養成了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5. 以校企合作為平臺。 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由用人單位和學院共同完成, 銀領學院各訂單班級的學生畢業以后就成為相應商業銀行的員工 ① 。 為了培養出大量優秀的準員工, 所有參與到銀領學院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金融機構在人才培養方面, 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 反復與學校推敲人才培養方案, 選派最優秀的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對自己的訂單班級學生進行授課, 對訂單班級的學生進行企業價值理念和業務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 學校為行業提供教學組織和基礎課的教學等工作。 訂單班級的學生培養已經不是學校單方工作, 訂單企業對訂單人才的關注度甚至比學校還要高, 用人單位和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校企合作成為銀領學院人才培養的良好平臺。
6. 以優質銀領為目標。 學校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優質人才。 銀領學院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共同培養面向商業銀行業務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金融人才, 將高素質復合型金融人才作為學院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 為我國金融事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四、銀領學院的運行與人才培養的主要成效
銀領學院經過兩年的實際運行, 訂單學生培養規模持續擴大,培養機制更為健全。訂單班級學生規模2006年達到800人, 到2008年已經突破了1000人, 訂單人才培養數量已經占到學院畢業生總數的60%以上。銀領學院不斷提高辦學管理水平,人才培養機制日益健全,畢業生質量和社會聲譽不斷提高。
(一)開放辦學、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長效辦學機制真正形成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精神,開放辦學、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已經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與本質。銀領學院在教學管理上,由行業和學院共同進行,實行院務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院務委員會成員由學校和行業領導共同組成。 行業全程參與到銀領學院的教學中來,成為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的主體, 在訂單人才培養上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在教學上,銀領學院將學歷教育與崗前培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成為學院的一種常態教學模式。 銀領學院的建立使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開放辦學、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長效辦學機制真正形成。
(二)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能力本位還是知識本位是區別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根本所在。 銀領學院將訂單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作為首要和根本的工作任務。 學院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金融企業的實際工作業務對訂單學生進行企業價值理念培養和教育,開展教學和職業培訓。銀領學院建立起動態的人才培養跟蹤、市場調研、人才研究的工作機制。在人才培養方面, 學校每年都要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時時掌握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從2007年開始,學院在浙江省主要地市圍繞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問題, 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舉行了15次大型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意見征詢會,了解用人單位對學院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訂單式人才培養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特殊需求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使學校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 圍繞工作過程的職業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教學更具有有效性, 學生的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學院的教學緊密結合金融企業的業務實際, 培養出來的學生上手快,動手能力強,業務素質高,人才培養極具實用性,實現了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用性三性原則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三)實現了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共贏
銀領人才培養實現了學校、 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共贏。從學校角度而言:首先,實現了學生優質就業。 高職教育的根本特征決定了就業工作在整個學校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就業為高職院校的立校之本。 訂單班級的學生在畢業以后都在商業銀行業務一線工作, 畢業生動手能力強、業務素質高,工作環境好、起薪高,實現了學生優質就業。其次,破解了財經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難題。訂單班學生的準員工身份,使學生在商業銀行頂崗實習的時候涉及不到商業銀行核心機密泄漏以及管理上的問題,銀行將頂崗實習的學生作為準員工來看待, 有效地破解了財經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難題。
從用人單位角度而言:首先,可以穩定、有計劃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 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經過渡到買方市場,用人單位在人才市場上擁有較多的選擇機會。但是,在巨大的人才市場上,用人單位要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人才,需要很大的信息收集成本。通過訂單式培養,用人單位可以提前向學校就自身的人才需求狀況, 進行定身打造,穩定、有計劃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其次,省卻了崗前培訓所花費的時間及經濟方面的投入。 用人單位在人才市場上招聘來的大學生大多都是學校基于知識共性角度培養的, 很難考慮到用人單位的具體情況,崗前培訓是員工上崗的必備程序。訂單式人才培養,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將崗前培訓工作放在學校進行,從而可以節約大量成本。再次,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協議的形式進行,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可以通過協議的形式得到根本性保證。
從學生角度而言: 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免去了尋找工作的艱辛,可以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習。自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行學校推薦、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辦法以來, 大多數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最后一個學期,甚至是一個學年,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忽視了學業。目前,這種情況在我國高校非常普遍, 使學校面臨著在就業壓力下不能反對,在強調良好教學秩序下也不好提倡的兩難境地。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解決了工作上的后顧之憂以后, 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避免和減少了一個學期甚至一個學年教學資源的損失和浪費。
五、銀領學院下一步運行、管理和發展構想
在2005年成立的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的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應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的基礎上建立起的銀領學院, 已經送走了兩屆畢業生,畢業生質量不斷提高,行業和社會影響力不斷加強。銀領學院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堅持開放辦學、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方針,圍繞鞏固、完善、深化六個字做文章,培養熟練銀行柜臺操作的基層復合型人才, 將銀領學院打造成為培育現代銀行新柜員的“黃埔軍校”。
(一)鞏固與金融企業訂單培養、合作辦學成果
銀領學院面向銀行業, 在運行機制上加大行業參與力度, 在辦學上充分體現出行業要素在辦學中的主導力量。 在學院辦學中繼續加強與行業的緊密聯系,深度融入行業,鞏固與中國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 中國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 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 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以及上述四大銀行寧波分行的業務聯系,加大與招商銀行杭州分行、招商銀行寧波分行、浙商銀行、廣發銀行杭州分行、上海銀行杭州分行、杭州銀行、杭州聯合銀行、浙江泰隆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合作力度,拓展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浙江省分行、 浙江省農村信用聯社和浙江省各家農村合作銀行的合作范圍。校企合作,加大熟練銀行柜臺業務操作的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力度,鞏固與金融單位訂單人才培養的成果。每年進院學生占畢業生總數持續保持在50%以上, 并將訂單學生培養擴展到省外和西部地區。
(二)完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機制
銀領學院以企業化的要求對訂單學生進行教學和管理。教學內容和行業完全對接,不斷完善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教學管理制度。在學生管理方面,引入行業要素,根據行業的作息和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職業培養和教育。將校企合作制度化,并逐步升華為一種人才培養文化。在學院管理上,對外不斷完善和金融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 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對內不斷加強內涵和管理機制建設, 對訂單班學生根據行業的要求,引入淘汰機制,進行動態化管理。
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必將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銀領學院的學生不但要就業,而且還要順利就業、對口就業、優質就業。
(三)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辦學體制改革
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進行個性化人才培養。 銀領學院將學生人才培養定位于熟練銀行柜臺業務操作的基層復合型人才。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和心理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將側重于銀行后臺業務, 主要以會計崗位為主進行培養;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側重于服務營銷業務,主要以客戶經理崗位進行訓練和培養;對于親和力較強的學生面向銀行理財經理和理財顧問方向進行重點培養;對于外語比較好、業務素質較高的學生面向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方面進行重點培養; 對于各個方面表現都很突出, 綜合素質非常高的學生在商業銀行基層網點經營管理方面進行重點培養。
引入行業文化,通過校園環境建設、體制和制度建設對學生進行誠信文化、 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教育。引進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標準,將銀行業從業人員考證標準納入到教學之中,課證融和,實現課程教學和職業標準的有機結合。 發揮學院原有行業內辦學的優勢,爭取金融機構在學院設立更多的獎學金、獎教金,充分吸收行業資源進行辦學。
繼續深化辦學體制改革,以產學研為紐帶,將銀領學院組建成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擁有自己的獨立園區。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擬參照獨立學院的模式, 先期以5000萬元剛剛投資建成的大樓作為出資, 吸引其他與學院具有穩定校企合作關系的銀行參股, 組建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母體,其他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準法人教育實體。相對獨立的銀領學院承載教書育人、 行業培訓、 科研服務、職業標準制定等一系列工作,將開放辦學、校企合作機制進一步推向深入。 銀領學院將繼續遵循高職教育規律, 以企業需求為核心, 以人民滿意為宗旨,努力向新的更高的發展軌道邁進。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