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國內外職業規劃教育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模式構想,即成立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服務機構;創建本土化的職業規劃理論和測評工具;培養高水平的職業規劃師資隊伍;實現“全程式”的職業規劃教育體系;拓展和完善職業規劃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4-0068-02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很多專家認為,當前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顯得被動、盲目,主要原因是學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會對工作崗位的要求,從而導致定位不清,學習針對性不強,并最終導致學生就業競爭力下降。為此高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大學生職業知識水平、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一、國外職業規劃教育的發展歷程
早在1898年, 美國底特律中央中學校長杰西·戴維斯就開始在學校教育中探索實施教育咨詢和職業咨詢,強調職業信息的重要性并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1908年,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創立世界上第一個職業指導機構——波士頓地方職業局,1909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職業指導專著《選擇職業》一書,闡述了人與職業相匹配的理論,構建了幫助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并使人的特點(特性)與職業要素(因素)相匹配的職業指導模式,確立了職業指導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 標志著職業指導理論的創立。1910年英國頒布實施《職業選擇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教育機關承擔的職業指導責任,有力地保證了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
但是基于人職匹配理論的職業指導模式過分重視職業信息的作用,以求職者了解職業信息資料為主導,忽視了對求職者內在心理分析的研究,于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了以當事人為中心的職業指導方法和應當給予當事人自我認識的機會,賦予他自我成長責任的理念。羅杰斯的方法和理念不僅得到普遍認同, 而且把人們的認知引向深入。20世紀50年代,金茲伯格等人通過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生進行調研,提出“職業發展是一個與人的身心發展相一致的過程”的新觀念。舒伯提出“生涯發展理論”,把職業選擇納入到生涯發展之中,看作是生涯中的一個環節,并賦予職業指導以新的涵義:“職業指導即協助個人發展并接受統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時發展適切的職業角色形象,使個人在現實世界中接受考驗,并轉化為實際的職業,以滿足個人需要,同時造福社會”。 這一界定使職業指導從重視職業信息轉向重視人的發展上來,具有鮮明的教育學意義,并且使職業指導轉向生涯輔導階段,由此開始了盛行至今的西方大學生生涯輔導,職業指導成為生涯輔導的內容之一。
目前, 西方許多國家的職業規劃教育從小學就開始了,而且形式多樣,如職業日、職業興趣測試、社會實習等等。西方國家往往注重學生對社會工作經驗的積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邀請社會各界職業人士到學校發表演說;學校還定期組織一系列的模擬實踐活動。這種從小學到大學的長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得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及社會需求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二、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職業指導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前后。1916年,清華大學校長周寄梅先生首次將心理測試手段應用于學生職業選擇中,這標志著職業指導在我國開始建立。1919年,黃炎培等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在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社刊《教育與職業》雜志上發表《職業指導號》,從介紹西方國家職業指導的理論與經驗入手,結合當時的經濟與社會狀況,提出了在我國開展職業指導的必要性。1920年, 中華職教社成立了職業指導部,組織力量對社會職業狀況進行調查,對職業選擇方法進行演講,開展了一系列的職業指導活動,如1924年在上海、 南京、 濟南、 武漢舉辦對中學生的升學與就業指導。192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為社會服務的組織“上海職業指導所”,1929年, 成立了海外職業指導部。此后,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職業指導所,為發展我國職業指導事業奠定了基礎。但是當時的舊中國,連年戰爭,經濟凋敝,生產社會化程度不高, 職業規劃教育發展缺乏相應的社會條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應的“統包統分”就業制度,職業指導沒有得到足夠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前, 我們的學校教育幾乎沒有開設職業指導課程,職業指導的理論書籍也相當缺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也由“統包統分”的計劃型模式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市場型模式轉變,就業制度的改革及就業形勢的變化,使得各高校開始關注就業指導工作,普遍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開設了就業指導課。20世紀90年代中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 我國高校逐漸掀起職業規劃教育熱潮。目前,“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的職業規劃教育理念已為多數教育工作者所共識,但總體看來,我國職業規劃教育在高校起步晚,發展緩,系統化、專業化、科學化程度還不高,基本上還處于移植、 借鑒西方先進理論和方法的萌芽階段。 高校職業規劃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創新,是當前急需思考和解決的現實課題。
三、高校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模式構想
1. 成立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服務機構。各高校可以原有的就業指導中心為依托,設立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服務機構,該機構集教學、科研、測評咨詢、實習服務于一體,為大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了解職業規劃知識、體驗真實職業環境、進行職業規劃設計提供輔導和幫助。
2. 創建本土化的職業規劃理論和測評工具。目前我國職業規劃教育所運用的理論和測評工具, 很多是從西方引入的,由于語言體系、中西方文化、風俗習慣、勞動力市場特性等方面的差異,它們的適用性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相關行政單位及科研院所要從國家、地區的社會實際需要以及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出發,提出理論設想,采用有效研究方法去揭示客觀規律, 勇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特色。2007年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成立全國首個大學生職業規劃研究所,設立之初就承擔了《廣州地區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教育體系的構建》課題,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3. 培養高水平的職業規劃師資隊伍。 在我國現階段,從事職業規劃教育的人員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數是從行政、黨務、政工、學生工作等崗位調撥而來,比較注重就業政策的宣講、就業程序的管理,而缺乏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及掌握職業動態、 預測職業發展趨勢的相關經驗,擁有職業規劃師資質的“專家”型教師更是少之又少。鑒于目前高校職業規劃師資隊伍匱乏、人員流動大、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各高校應積極投入,一方面培養專業的師資人才,設立專職教師;另一方面外聘業界專家,開展咨詢、講座,提升本校師生職業規劃素質。
4. 實現“全程式”的職業規劃教育體系。2003年教育部發布文件要求高校“將就業指導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日常教學”,各地方教育、就業主管部門也出臺了相應文件。高校紛紛根據自身情況開設“職業規劃課”或“職業(就業)指導課”,很多高校針對新生開展了職業規劃教育。由于我國中小學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大一新生普遍對職業規劃及我國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比較陌生,因此職業規劃教育要貫穿于大學教育全過程,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各有側重,實施完善而富有層次的職業規劃教育體系。一年級側重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市場對職業的需求和要求,幫助學生將就業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二、三年級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各種職業測試、咨詢、社會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和專長,發現自己的職業意向和職業潛能,結合所學專業,制定出符合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職業發展能力和素質。四年級側重求職技巧的指導,通過制作簡歷、模擬面試等就業各環節的指導與訓練,幫助大學生掌握正確的求職方法;開展就業政策、就業法律輔導,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家有關勞動與就業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提供就業信息及用人單位真實可靠的資料等。
5. 拓展和完善職業規劃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西方國家在職業規劃教育上所采取的形式多樣,既有課程體系,也有活動體系;既有大型的講座,也有中型的團體輔導、工作坊,還有一對一的職業咨詢。此外,西方國家還非常重視計算機系統在職業規劃中的應用。這些寶貴經驗值得我國高校學習和借鑒。結合目前高校實際情況,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可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和方法。(1)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從歷史和現狀看,我國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從小學開始就推行職業規劃教育,整體上缺乏職業規劃意識的啟蒙,而職業規劃大賽整合了職業測評、生涯人物訪談、職業咨詢、團體輔導、作品展示與比賽等多種形式,在大學生中有力宣傳了職業規劃的意識、理念和方法,起到了較好的啟蒙教育作用。當然,職業規劃大賽也要與時俱進,要根據不同地區、學校的特點不斷豐富其形式,今后要逐漸將重點放在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上,在增強大學生的可就業性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下功夫,要進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單位的支持,通過大賽這個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實習乃至就業機會。(2) 鼓勵學生職業發展社團建設。目前很多高校大學生組建了職業發展社團,如浙江大學就擁有與職業發展、就業指導相關的社團達四個,2006年重慶大學成立“全市高校第一個以職業規劃為發展主旨的社團”。高校要搞好職業規劃教育,離不開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職業發展社團作為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就業類社團,其發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職業規劃教育的普及與推廣。所以高校應積極鼓勵、引導、支持該類社團的建設和相關工作,賦予其更加靈活的政策,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3)引入商業培訓機構,進行合作辦學。職業規劃咨詢和培訓無疑是繼外語、考研培訓之后最為火爆的領域,目前在這個領域中能夠生存下來的培訓、咨詢機構也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樹立了一定的口碑并且擁有相對成熟的運作模式。高校引入商業培訓機構,進行合作辦學,可以達到資源優勢互補,使學生有機會從多角度、多渠道去了解社會,了解行業。(4)建設計算機輔助職業輔導系統。鑒于我國高校存在職業規劃師資短缺,無法充分滿足學生需要的現狀,高校可開發建設計算機輔助職業輔導系統。2004年, 我國首個高校網上“職業測評”系統在清華大學開通,該測評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就業中心和北森聯合開發的國內第一套針對大學生、 研究生就業的測評系統。以此為契機,很多高校和專業機構通過整合社會專業資源開發出職業規劃網絡課程、職業規劃自助系統、教師輔導輔助系統等,在職業規劃教育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今后要進一步完善這些系統,以專業化、系列化的產品提供給盡可能多的大學生。(5)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推進校企合作。高校應利用多種渠道,積極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走向社會的機會,加強其與社會的聯系。如組織大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畢業實習工作、大學生校園創業活動等。高校還可采取校企合作,開辟就業實踐基地,舉辦各種各樣的有企業參與的培訓班、工作坊,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環節,派老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等方式,創造學生和企業接觸的機會。例如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開始全面實施“三維體驗式”就業教育模式:一維體驗職業角色。從2006年起,東北師大根據學生的初步求職意向,每年安排450人到溫州、深圳、沈陽等地的40家中學及企業上崗工作一個月,通過這種“崗前預就業”的形式,讓學生體驗職業生活,尋找職業感覺,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二維體驗求職過程。東北師大每年都在準畢業生中遴選出130名“就業形象大使”,此后近一年中,他們作為校方工作人員,直接參與用人單位接待、洽談面試等校園招聘全過程,從而全方位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規格需求,提高自身擇業技巧。三維體驗就業環境。通過開展學生自愿報名,校方出資組織赴全國各地重點學校與知名企業參觀走訪的“走進名企名校”活動,東北師大學子提前實現與用人單位的“對話”。
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高校應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規劃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的職業生涯順利成長,充分發揮其潛能,以實現未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參考文獻:
[1]石曉燕.國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啟示[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7(12).
[2]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 職業指導的歷史沿革[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3-01/24/content_702355.htm.
[3]陳德明. 我國高校職業發展教育的本土化與創新[EB/OL]. http://job.chsi.com.cn/jyzd/zazhi/gz/200801/20080123/3739733.html;jses-sionid= DC9F89F54D68D233FB651525A597C136.web36_8020,2008-01-23.
[4]劉世勇,周春燕,儲祖旺. 美國高校生涯輔導的特點及其啟示[J].中國地質教育,2007(4).
[5]高佩華.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人才開發,2005(3).
[6]陳剛. 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的理念及實踐[J]. 人才開發,2005(5).
[7]芮國星.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探究[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07(6).
[8]林潔. 廣東成立全國首個大學生職業規劃研究所[N]. 中國青年報,2007-05-17.
[9]熊治梅. 大學生職業指導教程[M]. 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