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現行高校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應從課程的外部環境和課程體系兩個層次出發進行優化設計。從外部環境來說,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轉變教學方法,建立與用人單位的信息聯系制度;從課程體系來說,要開設公共基礎理論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主干專業課程、特色專業課程等,建立規范化的社會調查制度,開設社會保障模擬試驗課程。
關鍵詞:社會保障;課程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4-0070-02
一、現行社會保障學科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不能體現社會保障學科的特色。社會保障在許多國家的實踐已經表明,它雖然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它也確有自己完整而嚴密的體系結構和特有規律,從而具備了相對獨立發展的現實基礎。由于它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對象,使它同其他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既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例如,社會保障和財政學雖然同屬于研究分配經濟關系的科學,但兩者所反映的經濟關系是不同的。
2.師資力量薄弱。由于社會保障的研究在我國開展得比較晚,所以在師資方面,專業教師力量薄弱。由于專業師資力量的局限,許多高校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跟不上現實變化,存在內容老化、課程雷同的現象。
3.課程學時安排上,專業課學時所占比重偏小。我國高校一般都采用學分制。在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時,公共課和基礎理論課所占學分比重較大;在三、四年級時,學生選擇方向和專業,專業課學分比重增加。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和就業壓力增大, 在三年級的第二學期和四年級的第一學期,很多大學生忙于考研、考職業資格證以及找工作,四年級的第二學期要撰寫畢業論文和實習等,加上社會保障專業的師資力量在各高校間不均衡,導致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學到的專業知識質量縮水。
二、優化社會保障課程體系的外部環境
1.建設一支高素質、科研能力強的社會保障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社會保障師資隊伍,提高師資整體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其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強師資培養。師資培養工作,應該建立師資培養計劃,明確培養數量、知識領域或研究方向、主要課程,明確培養方式、時間安排。師資培養工作,還應有師資培養管理制度,尤其是激勵制度,如鼓勵教師“考研”或“考博”制度,鼓勵教師積極從事科研工作、提高學術水平的獎勵制度,鼓勵教師加強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的制度等。對教師的培養方式應多種多樣,不僅包括進修、訪問等外部培養方式,還包括“以老帶新”、公開課、新教師聽課等內部培養方式,重點加強中青年教師團隊建設。
2.建立學校和用人單位就業信息聯系制度。要遵循市場需求原則設置課程,就必須了解勞動力市場對社會保障專業人才需求的發展動態,知道用人單位對于崗位的要求。而隨著信息經濟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將其應用于招聘成本分析,由于應聘者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會導致“檸檬市場”的出現,即普通人才驅逐優秀人才。所以,招聘者也需要獲得應聘者的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可以看出,學校和用人單位都有獲得對方信息的動機,通過信息共享,可以實現帕累托改進。因此,學校和用人單位可以建立信息聯系機制,為學生進一步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3.轉變教學方法。在常規的教師講授法基礎上,應注重運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使學生更有效地消化所學的知識并有所創新。
三、優化社會保障學科的課程內容
1.公共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公共基礎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并可以為學生在高年級根據社會需要和市場變化、個性特點副修其他專業創造條件。根據教育部規定,設立思想道德修養、大學體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毛澤東思想概論、經濟應用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法律基礎等11門公共基礎理論課。這11門公共基礎理論課應集中分布在大學一、二年級,分四個學期安排,與其他專業一樣使用同一教學平臺。
2.專業基礎理論課程。考慮到各國社會保障的實踐以及社會保障研究所涉及的聯系密切的學科,社會保障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應主要涵蓋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參考這三類學科的主干課程,社會保障專業基礎課程應主要包括:西方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人口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金融學、保險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社會保障概論等12門課。這12門課程也應主要在大學一、二年級時開設。
3.主干專業課程。本著突出社會保障的學科性質,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的原則, 社會保障主干專業課程應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保障基金投資與管理、員工福利與企業年金、社會統計軟件、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障法、保險精算、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社會保障制度國際比較、社會調查方法、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11門課程。根據大學三年級分專業、選方向的實際,應集中在大三和大四上學期開設。
4.特色專業課程。為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可以開設專業軟件課程,講授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單機版軟件、 社會保障管理信息系統網絡版軟件、勞動人事管理軟件、勞動合同管理軟件、社會保險統計軟件、人力素質測評軟件、檔案管理軟件等多種專業應用軟件。特色專業課程應集中在大三和大四上學期進行。
5.建立規范化的社會調查制度。社會科學類專業應積極參與社會調查,了解經濟、社會的實際問題,搜集專業素材,充實科研資料。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組織社會調查,能夠鍛煉學生的能力,磨礪學生的毅力,發現專業領域內的新問題,啟發科研思路。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假期社會實踐項目,進行社會調研。
6.社會保障模擬試驗課程。通過開設社會保障模擬試驗課程,可以檢查學生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的學習情況,檢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得心應手。社會保障模擬實驗教學包括了社會保障管理的全部技能,即從個人社會保障登記建卡到數據整理分析,從日常社會保障核算到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營運監管,涉及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項目,涉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等社會救助項目,涉及軍人優待、死亡撫恤、傷殘撫恤等社會優撫項目。此外,還涉及集體福利和社會福利生產等社會福利項目,是對所學社會保障知識的綜合檢驗和全面回顧。
參考文獻:
[1]趙俊康,馬培生.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4).
[2]萬明國.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6).
[3]譚彥紅.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考[J]. 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10).
[4]齊銀昌. 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5(9).
[5]齊殿偉,王秀蘭. 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的幾點設想[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4(9).
[6]康士勇. 改革現行教學模式調整管理政策[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1).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