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羊成群、魚蝦滿塘、雞鴨歡騰、桃紅柳綠,泛舟水上,順手就可摘粒葡萄放到嘴里……提起他當年搞的立體農業,60歲的魯冠球高興得像個天真的孩子。
兵敗“桃花源”
魯冠球。這位看慣了錢塘江潮水的農民企業家,勇立潮頭:率領他的萬向集團,打造了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馳騁國際市場,如魚得水。但幾十年來,他一直都夢想著中國農業縱橫四海的那一天。
浙江杭州郊區有一片800畝的農業基地:整齊的石橋、護城河、雞舍、魚塘,就連當年趕豬出欄、過磅、上城、走進運輸車輛的專用通道都還在呢。20年前,當魯冠球拿出幾百萬元投到錢塘江畔這片幾近荒蕪的圍墾地里建起這些農業設施時,這片土地傾注了他多少美好的期盼呀,因此他給它起名“桃花源”。那時候,魯冠球有空就來這里,路上有株雜草都要親手拔掉。
魯冠球想在此建立他的“農業夢工廠”:在這里干活的農民。像工人一樣上下班,有節假日;飼料喂雞鴨,雞鴨糞喂豬,豬糞養魚,塘泥肥果樹……
起初幾年,魯冠球的“農業夢工廠”為城市“菜籃子”作了大貢獻。不久問題來了:萬頭生豬按存欄規劃,結果出欄2.5萬頭,豬浩浩蕩蕩往外運,就是不出效益;雞糞、豬糞多了,魚蝦缺氧,白肚兒翻了個滿塘:為防止螃蟹逃跑,塘壁四周圍上玻璃,可這些家伙卻從塘底鉆洞揚長而去……工人不懂技術、經營者不熟悉市場、“農業夢工廠”運轉不靈。“桃花源”后來衰敗了,僅30萬元的年租,就被打發出去。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魯冠球又瞄準了創匯農業。魯冠球先后養過鰻魚、珍珠和蛇。他的鰻魚工廠,一些國家元首還來參觀,都豎大拇指。工廠從鰻苗、養鰻、烤鰻、出口,每個環節都是高標準的。初嘗甜頭的時候,1997年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危機把他的夢打得稀巴爛,國外市場一落千丈,魯冠球的鰻魚產業虧損一兩億元?!爱敃r只能牙掉了往肚子里咽”,這場災難險些殃及萬向的整體發展。
屢戰屢敗的魯冠球這時才悟出:反哺農業,搞農業項目,不是造“盆景”,而要遵循市場法則,要講科學。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搞養殖,“農業夢工廠”還搞同樣的初級產品,只是規模大些,設施漂亮些,但成本更高,何來競爭優勢?
決勝“托拉斯”
當初建“桃花源”,魯冠球就有一個更大的計劃:把周邊5000畝海涂全拿下來,建一個種、養、加工一條龍的“托拉斯”。這個計劃那時在錢塘江畔擱淺了,如今卻在大江南北成為現實。
臨安市地處浙皖交界的天日山區,盛產山核桃。2000年,萬向在清涼峰鎮創建了人長久食品公司,專門加工山,核桃。公司建成的2萬畝種植基地。覆蓋周邊4個鄉鎮的19個村。
山核桃好吃。但樹難栽、果難摘,村民不敢往里投錢。萬向來了,猶如“定海神針”。山按果的銷售渠道拓寬了,價格透明,1斤山核桃可賣到十六七元。目前,人長久公司成為行業內規模最大的龍頭企業,帶動當地6000多農戶共同致富。
搞山核桃,是魯冠球轉變農業經營思路的一次嘗試。他走出“桃花源”,把“車間”建到千萬個農戶的田地里。萬向有資金,集中精力抓技術和市場;農戶有土地和勞力,專心致志搞生產,多好的結合!
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魯冠球看到《人民日報》上的一條消息:江西鄱陽湖小龍蝦泛濫成災,危害水稻生產。魯冠球撥通漁業公司的電話。打聽小龍蝦加工市場前景,并馬上論證。第二年。萬向的小龍蝦加工項目在鄱陽縣建成投產,產品暢銷歐美市場。小龍蝦交害為寶,鄱陽縣因此實現了農產品出口零的突破。此后,每年6月20日都陽湖開湖,全國客商云集。小龍蝦迅速成為農民致富的大產業。當地政府和群眾把萬向當成了“寶”。
幾年間。萬向集團組建了萬向三農集團,大踏步控股參股萬向德農、承德露露、兔寶寶等3家上市公司,并購了浙江遠洋漁業集團等大型農漁業龍頭企業。兩年時間,萬向注資遠洋漁業集團8億元,組建先進的船隊。帶領近海幾千漁民奔赴遠洋,開辟多個遠洋捕撈基地。目前,萬向集團擁有農業總資產50多億元,員工9000多人,直接帶動40多萬農民就業,受益農民近300萬人。
萬向不忘“根”的情
在商戰中摸爬滾打38年的魯冠球,參與三農事業也很慷慨:1984年,魯冠球把當年承包所得的10萬元,捐給當地小學改造校舍。此后20多年間,萬向集團投入1500萬元援建了浙江遂昌、蒼南和重慶酉陽等地的13所中小學校改善教育設施。
現在,魯冠球又有了新的思考:工廠里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知青”,已經改變了祖祖輩輩的生活軌跡。那么,一茬一茬返鄉青年中,又有多少人搞農業呢?農民素質不普遍提高。現代農業誰來摘?
為此,魯冠球向浙江省農村青年發展基金捐款1000萬元,用于扶持欠發達縣開展農村青年素質培訓,獎勵扶持欠發達地區青年創業。在杭州農校的基礎上,創辦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培養農家子弟。并出資7000萬元,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
到目前為止,魯冠球和萬向三農集團捐贈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累計超過1億元。
“農民富不起來,中國只算大國,而不是強國。誰最了解農民,誰就能讓中國富強起來1 80年代初,中央連續發出5個1號文件,農村面貌日新月異。時隔18年,又連續發出4個1號文件。這是農民之幸!”總結38年創業生涯。魯冠球說自己干了三件事:一是企業快速成長,成為改革開放的發展典型;二是從田野走向世界,成功組建了跨國集團:三是從世界飛回田野,用工業賺來的錢反哺農業。
建設新農村,鄉鎮企業無疑是一支生力軍,但這離不開好的發展環境。魯冠球坦言,如果沒有中央的強農惠農政策,農民沒有積極性,沒有產業基礎,他就下不了這么大的決心。否則,即使投入重兵,他也是孤軍奮戰、孤掌難鳴。
魯冠球感慨,從當初集資4000元的鐵匠鋪起家,到今天總資產200億元,萬向離不開農村這個“根”。因此,魯冠球經常教育員工:吃水不忘挖井人,萬向決不能忘記農民。
(張渡薦自《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