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宣布破產,成為新中國第一家宣布破產的公有制企業。
當時的外電報道稱:“沈陽市實行企業破產規定,這是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天荒的做法,它朝著打破‘大鍋飯’邁出了新的一步……”
一場寂靜的新聞發布會
年近古稀、從沈陽市經貿委副主任職位上退下來的韓耀先回憶:1986年8月3日,沈陽市迎賓館北苑會議廳里坐滿了人,大多是沈陽市防爆器械廠的工人。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戴著白紙花,神情肅穆,只有幾十名記者的攝像機、相機“咔嚓咔嚓”的聲音。
會上,沈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首先宣讀《破產通告第一號》:
根據《沈陽市關于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破產倒閉處理試行規定》,沈陽市防爆器械廠于1985年8月3日被正式宣告破產警告,進行整頓拯救,限期一年。但是一年來雖然企業做了各方面的努力,終因種種原因沒能扭轉困境,所欠債務無力償還,嚴重資不抵債。現決定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從即日起破產倒閉,收繳營業執照,取消銀行賬號。有關企業善后事宜,由“沈陽市防爆器械廠破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依照沈政發1985(24)號文件精神全權處理。
特此通告
1986年8月3日
這段200余字的通告讀了不過3分鐘,然而時間卻像停滯了一般。起草這份被稱為中國破產第一法、并一手推動了新中國第一家公有制企業破產案的人,就是一直悄悄地坐在人堆里的韓耀先。
至今還被返聘在沈陽市企業兼并破產服務中心主任崗位上的韓耀先,仍然做著送企業破產的活兒。
社會主義也能搞破產?
1984年上半年,沈陽這個東北老工業重鎮僅根據冶金、輕工、化工等11個工業局測算,就有43戶集體企業虧損嚴重,資不抵債。在“大鍋飯”、“鐵飯碗”的思想影響下,這些企業的工人們沒有事做,卻沒有人發愁著急,因為工資照發不誤。
1984年6月的一天,一份時任沈陽市市長李長春的批示送到了沈陽市集體經濟辦公室。“……經營不好,管理混亂,產品沒有市場,技術落后,嚴重資不抵債的企業如何退出市場?此項改革在集體企業中先做起……能否進行破產倒閉,最好能拿出一個破產倒閉的規定。”
“老韓,李市長的這個任務交給你。”集體辦的王副主任對剛剛從沈陽市汽車配件公司調來搞政策研究的韓耀先說。
韓耀先做夢也沒想過,在社會主義的天空下,居然要搞企業的“破產倒閉”!
“首個”破產政策出臺
韓耀先最先想到的是“關、停、并、轉”,“社會主義國家企業不能倒閉,企業搞不好,由政府行政部門下令停產,職工分流,這是簡單而又合乎人情的事!”自覺想法不錯的韓耀先經過一番調研,40多條內容、3000余字的《破產倒閉規定》初稿出爐了。
誰知一星期后,初稿被斃。李長春在他的初稿上批了這樣一段話:“企業倒閉是競爭中的破產,不是人為的關閉……此文件很重要,但現在的理論水平還不行!”
韓耀先一片迷霧的眼前,突然出現一絲光亮。他認為:“競爭中的破產,不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而應是按照經濟規律發展客觀產生的必然現象,應用經濟規律、經濟杠桿去引導企業!”
韓耀先再次定下了搞好這部法規的方向。在沒有任何歷史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他挨個企業跑,組織工人們開座談會,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
一個多月后,韓耀先形成了《沈陽市關于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破產倒閉處理試行規定》(以下簡稱《破產倒閉規定》)的完整意見: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必然出現優勝劣汰。為了保護競爭,鼓勵先進,鞭策落后,保護債權人、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和倒閉企業待業人員的基本生活,根據集體經濟的性質、特點和我市集體經濟體制改革的客觀要求,就城市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進行破產倒閉處理……
1985年2月9日,這份已經成為政府文件的《破產倒閉規定》,最后發布在《遼寧經濟日報》上。
三張“黃牌”和一對花圈
《破產倒閉規定》出臺后,沈陽市政府一方面想借此警醒當時的部分企業,一方面也意在實際中考察這項規章的可操作性。
1985年7月,根據對全市企業的考察,工作組列出一份包括11家資不抵債、長期虧損、難以扭轉局面的企業備選名單,從這11家中,又最終確定沈陽市防爆器械廠、沈陽市農機三廠、沈陽市五金鑄造廠3家企業作為試點。
“因為是第一次,誰也不敢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所以選了3家規模較小、虧損情況比較嚴重的集體企業試點,一旦弄不好,影響還能降至最低?!?2年后,韓耀先直言。
1985年時,文件仍需油墨印刷。韓耀先讓工作人員把下發給每個企業的通告,用特殊的黃色油墨印成。很多人都對那次新聞發布會上3位廠長舉著“黃牌”那頗富戲劇性的一幕記憶猶新。
一年的限期整改時間,無疑是這3家企業最為痛苦的階段。一年后,五金鑄造廠和農機三廠成功甩掉“黃牌”,而先天不足、后天營養不良的沈陽市防爆器械廠,成了第一個破產企業。
1986年8月4日,沈陽市防爆器械廠被宣告破產的第二天,韓耀先陪同新華社記者到防爆器械廠采訪。他看到,已經貼了封條的廠門口,一邊掛了一只小小的花圈。沒有挽聯,沒有落款,觸目驚心。工人們三五成群地圍在廠門口,有的在哭,有的在罵,有的呆呆地看著天。
三張“黃牌”、一對花圈,送走的是一個有著鮮明計劃經濟特色的防爆器械廠,同時給予中國當時數以萬計的國有企業一個劇烈的震動。同年12月31日,全國開始試行《破產法》,其藍本和基礎,就是沈陽市防爆器械廠破產案。而破產的意義就在于,破產機制帶來競爭效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因此得到發揮。破產引進了市場機制,甩掉了多年的包袱,使企業真正步入了市場化的軌道?!捌飘a”這個詞語,由此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破產,也意味著新生
1986年8月3日以后,防爆器械廠原廠長石永階在家貓了整整半年。當時的外電報道,“石一病不起”,但石永階卻說:“我實在是沒臉見人??!”半年后,他明白了,廠子倒了,人不能倒。他不甘心自己被別人稱為“無能廠長”,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了1500元錢,到舊貨市場買了一臺舊車床,帶領全家人再次干起了防爆器械,又開起了豆腐坊。
石永階的“二次創業”很成功。更讓石永階高興的是,當年廠子破產后曾經指著自己鼻子罵的工人,下崗后自謀職業,做起了生意,有的還開上了高級轎車。
韓耀先后來擔任了市經貿委副主任,同時兼任沈陽市國有企業兼并破產辦公室主任。當時一位沈陽市領導開他玩笑說,別的官員到企業去,是送喜,你一去,就是要破產,是給人送葬呢,干脆叫你送葬隊長得了!此時的沈陽,正迎來第一輪企業破產高潮。
隨后十幾年的工作里,經韓耀先“送走”的企業超過百家。每一次“送走”一家企業,他改革的念頭就會更堅定一點。因為他認為,這不過是歷史洪流里的一個必經環節。“沒有我,也會是別人,這是改革的腳步,是誰也阻擋不了的進步?!?/p>
(摘自《今晚報》原標題為《第一家破產企業回顧》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