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工業革命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才基本上解決貧富懸殊問題,用近兩百年時間才把工業革命引起的失誤彌補過來。
到19世紀末,英國GDP增長了約4倍。而當時英國人口大約是2000萬,僅相當于同期中國人口的約1/20。無論從財富總值還是從人均可占有的財富量衡量,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然而,當時多數的英國人并沒有享受到國家的財富。
這組數字說明工業革命造成的貧富差距在拉大:1803年,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國民總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國民總收入。在60多年時間里,財富的高度聚斂已擴大了20倍還不止。
貧困的工人家庭
貴族在工業革命中獲益最大,他們有的直接經營廠礦而成為大資本家,有的把土地、礦山租給資本家。城市中擁有極大財富的還有在那些工業革命中起家的新興中產階級,包括發明家、工場主、礦主以及商界和金融界巨頭等。
而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終處于貧困狀態。當時留下的文獻資料,記述了無數悲慘的故事:
1841年,根據教會慈善機構報道,曼徹斯特有大批工人找不到工作,長期失業使工人生活完全沒有著落,許多人在把東西典當一空后,最后不得不當掉褲子,整天躺在被窩里。有一個叫卡恩的人,一家5口,包括3個孩子,全都失業了。卡恩生病,一個孩子也生病,病孩躺在地下室潮濕的角落里,身下只墊一些刨花,身上連遮體的破布都沒有。1833年,在埃爾德萊有一個織工,一家7口,4個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這點錢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們只得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鹽,晚上也是這樣,最多加一點麥片粥。
當時的英國工廠大量使用童工。除工作時間長、工資少之外,童工的勞動安全毫無保障,而一旦出事故,受害童工就被趕出工廠,再也沒有人過問。在煤礦,大量童工在不到一米高的坑道里用四肢著地把幾百斤的煤筐拖到地面上。井下事故頻繁,經常發生童工傷亡情況。
許多貧民居住區,一所房屋住18~20人,從地下室到角樓都住滿了人。1790年的利物浦,有1/8的人居住在不利于健康的地下室里。這種房子擁擠而潮濕,沒有下水道,也沒有廁所,居住在這里的人容易感染傷寒等傳染病。
只關心利潤和財富的政策
18世紀下半期,自由放任逐漸成為英國全社會的指導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能夠通過市場經濟活動的自動化調節而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社會對處于貧困狀態之中的人毫無救助之責。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都任其發展,一切都在競爭中自生自滅,社會只崇尚利潤,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貧窮被看作是個人的事。
統治階級中普遍的看法是,誰擁有財富就證明誰有能力,而且,當時社會對于“貧困的作用”,還存在這樣一個信條:低工資對有利可圖的出口是必需的,高工資會鼓勵懶惰和奢侈,失業人口甚至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資本家可以把工資壓在最低水平上,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在雇主眼中,工人只是干活的工具,社會強勢群體對人的價值毫不關心,他們只關心利潤。
就這樣,貌似科學、理性的“生產合理化”主導了
一切,為取得最大的利潤值,可以完全不顧勞動者的生存。這種思想與政策成了當時英國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的罪魁禍首。
社會動蕩:
工人起義;盜匪肆虐
巨大的貧富差距,造成了英國社會的嚴重撕裂,工業革命時期是英國近代史上社會沖突和社會矛盾最尖銳的時期之一。例如,1811年~1818年發生的搗毀機器的盧德運動,1816年東盎格魯和斯巴費爾德的騷亂,1819年的彼得盧大屠殺,1831年紐波特起義等。1832年議會改革,工人階級是主力,隨后,他們又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
同期,英國社會犯罪率大大升高。1839年皇家委員會的一項關于警察力量的報告指出:“我們調查發現,大面積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財產問題,這是一個共性問題……任何可考慮到的搶劫財物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萬惡的貧困和物資的匱乏。”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許多犯罪就是因為“面包和黃油”問題。根據英國內務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統計,從1805年到1848年,英國因盜竊和搶劫財產等犯罪交付法庭審判的人數從4605人增加至27816人(英國人口1803年近900萬,1848年約1600萬。按此計算,因犯罪被交付法庭審判人數占人口總數比例從萬分之五增加到萬分之十七左右——本刊注)。有歷史學家說,19世紀上半葉是英國一個盜匪肆虐的“黃金”時代。
漫長的糾偏
這一時期,法國爆發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想在歐洲大陸的廣泛傳播,給英國統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國統治者深感解決貧困問題是絕對必要的。19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開始采取措施,試圖改善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和工作狀況,進而能最終解決貧窮問題。
19世紀中期開始,議會開始制定法律,包括《工廠法》、《工會法》、《勞資關系法》等等;到20世紀初,又制定了《國民保險法》、《養老金法》、《工傷賠償法》。所有上述立法,都有意識地把法律的天平傾向弱勢群體,使他們多少能在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中維護一點自己的權利。此外,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工人得到了選舉權,通過這一做法把工人階級從體制外拉到了體制內。
教育是消除貧困的重要措施。1833年,英國政府撥款2萬英鎊,資助各類學校新校舍的建設。同年通過的《工廠法》規定紡織廠9歲以上11歲以下的童工必須進其父母或者監護人為其選擇的學校。1833年到1850年,政府資助教育的經費從2萬鎊增長到70萬鎊。1788年到1851年,到周日學校學習的人數也從近6萬人增長到21萬人。1870年頒布《教育法》,責成地方當局建立學校,并且有權征收教育稅,為需要建立學校的地方建立學校。
(摘自《大地》原標題為《兩百年才化解的貧富差距》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