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對信息服務類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職業人”的特征、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的過程及效果等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給出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實踐環節等。方案已開始實施并取得了初步成績。
關鍵詞:信息服務業;計算機應用;課程體系結構;實踐環節
0 引言
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先導和主體,是社會運轉的主要載體,其發達程度是衡量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院地處杭州,為了適合杭州發展新興服務業的需求,結合學院的實際,按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對高職專業的設置現狀進行了分析和分類,其中信息服務類專業包括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移動通訊技術、電子商務五個專業。我院的這5個專業的設置適應了我省和杭州市的信息服務業和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
杭州作為全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和長江三角洲第二大城市,尤其是作為全國生活品質較高的城市,發展服務業有著良好的基礎。信息服務業是杭州發展新興服務業的重點領域。
本文介紹信息服務業“職業人”的特征,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實踐環節的構建等。
1 信息服務業的發展
信息服務是指服務者以獨特的策略和內容幫助信息用戶解決問題的社會經濟行為。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4754--94)把信息服務業分為社會調查業、信息處理業、信息提供業、電信服務業、咨詢業、經紀業、公共信息服務業和其他信息服務業等8個大類。
杭州已經成為國家信息化綜合試點城市以及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數字電視試點城市,杭州還被列為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及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
在杭州已具備以軟件業為龍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三大支柱產業:軟件業、IT制造業、信息服務業。
杭州市正式發布了《杭州市信息服務與軟件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規劃》比較了國內外信息服務業和軟件業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杭州的信息服務業、軟件業的發展現狀和比較優勢,明確了s年內杭州信息服務與軟件業的發展重點,提出了電信運營業、軟件與系統集成服務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網絡與數字增值業務服務業等四大重點發展方向。
2 信息服務業“職業人”的特征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是培養信息服務業“職業人”的專業之一,我們以國家和社會的要求為依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信息服務職業人才的培養規律,根據學院《“職業人”培養模式指導綱要》,以教育思想的轉變為先導,以“適應性”為目標,以“應用”為宗旨,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突出優勢技能與優勢品質,全面實施以職業人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培養方案。
2.1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職業人”的職業崗位定位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能運用計算機軟硬件知識和技能。從事計算機應用系統開發、系統管理與維護、信息服務的高等技術應用性職業人。
畢業生面向各類企事業單位,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第一線從事計算機應用系統開發、從事程序編碼、軟硬件安裝維護,技術服務,計算機網絡管理與維護,網絡設計與網站管理等技術工作,也可在工商貿企、事業單位從事和信息化相關的工作。
學生畢業初期會從事初級的程序編碼、計算機軟件應用和應用系統管理等崗位的工作,發展后能成為軟件設計師和計算機應用工程師。
(1)初次崗位定位:程序員。
(2)發展崗位定位:計算機應用工程師。
(3)非IT行業從業人員定位:計算機應用技術員或信息管理員。
2.2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職業人”的人才培養規格
(1)基本素質要求
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嚴于律己;認真學習,熱愛勞動,艱苦奮斗,實干創新;具有團隊精神和良好人際溝通能力;體魄健全,心理健康。
(2)專生知識要求
①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
②掌握一門以上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系統的應用方法,具備頁面設計制作、圖形圖像處理知識和網絡程序設計知識;
③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能借助工具書初步閱讀本專業文獻;
④熟悉信息技術發展動態、關注本專業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進展。
(3)崗位技能要求
①具有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
②具有規范編碼能力;
③具備數據庫系統的應用能力;
④具有網頁設計及Web網站管理維護能力。
(4)職業能力要求
①具有自學能力,關注本專業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進展;
②具備從外界獲取資源的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5)職業品質要求
①真實可靠,杜絕虛假;
②維護社會、尊重他人;
③遵守職業道德。
(6)證書要求
①獲得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以上證書;
②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證書:程序員證書、計算機調試員證書、網頁設計師認證證書、動畫設計師認證證書(必選一種)。
3 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
3.1 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依據社會相關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功能與職業人才規格制定;專業培養的教學過程設計是在對社會相關職業崗位(群)分析入手的基礎上,從相關職業崗位(群)的操作程序中列出操作點,并全力篩選出符合相關職業和相關崗位群共同點的主要操作要素,這些具有職業崗位(群)職業性特征的操作要素是專業培養的教學過程設計的邏輯起點。
(1)設計思路
從計算機應用技術職業崗位(群)的操作體系出發,篩選出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素質,在培養計劃中。設置相應的課程以及實踐環節,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掌握崗位操作要素。強調基本技能、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注重提高自我學習能力,適度拓展,突出優勢技能與優勢品質的培養。
(2)設計步驟
首先分析現有信息服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與多家IT企業的有關人員tg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研和討論。特別是多次與信息技術公司的技術人員、管理者座談和交流,傾聽他們對rr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和意見,在充分調研和論證基礎上提出適應rr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高職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初稿。 要求所培養的信息服務類職業人應具有很強的“職業性”和“適應性”。
“職業性”就是培養的學生要具有信息技術服務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識,畢業后可以在信息技術服務第一線從事信息系統的建設、數據庫管理維護、網站建設和管理、程序設計等職業崗位群工作。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不僅指對計算機基礎操作、計算機設備及網絡系統維護技能,而且包括多媒體制作技能、程序編寫技能等,還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應性”就是要能適應浙江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適應面對加入WTO后的新形勢和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第三產業持續上升、新興行業迅速發展的需求,以“能力為主、需要為準、夠用為度”為原則,培養rr行業的銀領人才,與市場的人才需求零距離。
新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求知(自我學習)、做事(掌握本專業技能)、共處(團隊合作)和生存(適應rr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激烈社會競爭)的能力。根據上述能力的要求制定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注重以培養職業技能為主線的課程結構設計。
基礎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專業技術以“實用、管用”為準,突出核心能力,加強技能培養,使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在教學中體現多實踐、早實踐的精神。
3.2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以突出應用性、適應性和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以建構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核心,以職業素質課程和職業能力課程為保證支撐職業人才培養,以拓展課程為從業或創業的應變要素。
新設計的培養方案有3個特點。
(1)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制作技術、數據庫技術及應用、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等課程為專業基礎,開設目前應用最廣的、最新的技術和開發工具類應用技術等技術類課程,如網絡數據庫(SQL Server)、圖形圖像處理(Photoshop)、網頁設計(Dreamweaver)、動畫設計(Flash)、網站規劃與設計、Asp,net網絡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Delphi程序設計等,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樹立實踐教學的整體觀念,打破各個實踐環節各自為政的局面,將實踐教學分為基礎實驗、專業實訓、頂崗實習三部分,系統設計,統籌安排,使其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體系。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實踐教學課時占教學總課時的50%。
(3)把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動手能力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將校內專業實驗室、計算機基礎實驗室、與校外實訓基地、rr公司相結合,構建實踐教學大平臺,通過相應課程的實驗指導,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主動參與能力的培養。突出計算機應用、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應用程序界面的設計、網站建設和網絡技術應用技能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與持續發展能力。
本著理論知識夠用、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的原則,我們認真分析了計算機應用技術人員的崗位工作流程和應掌握的技能,設計課程體系。就教學類課程主要分為基礎理論課程等4大塊,這4大塊是相互有機聯系的,特別突出了能力的培養。
(1)基礎課程
受高等教育的現代公民和現代職業人應具有的必要的政治思想、思維方法、道德、品質、修養、體質、語言、工具等共同性的基礎知識、技能與素質所設置的課程為基礎課程。
(2)專生課程
依據職業崗位(群)所要求必須具有的知識、技術、能力、素質、形象、證書等設置的專業課程。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以崗位(群)應用為目的,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崗位(群)應用技術能力為主線,強化專業核心能力。課程涵蓋了職業技術、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證書、崗位實訓等內容。
專業課程分為理論課、技術課、技能實訓課、崗位實習4大類。
崗位實習:主要是指直接面向行業和崗位,讓學生從認知、感知到完全適應職業崗位的課程,包括職業考察、崗位見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3)拓展課程
在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旨在增強職業發展后勁,拓寬專業(第二專業或方向),提高綜合素質,提高競爭優勢所設置的課程為拓展課程。拓展課程分為專業拓展、人文素養、藝術基礎與欣賞、必讀書籍、考級考證五類。
(4)活動課程
由學生通過以活動形式為主要載體的,實施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課程為活動課程。目的在于提高綜合素質,重在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活動能力。活動課程有: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公益服務;社會實踐。
3,3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知識體系、能力體系、素質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綜合載體。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用性人才,在課程上要充分體現出以相關知識為基礎,以核心能力為目標,以職業素質為主線的培養特點。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與課程群關聯如下。
(1)職業技術性課程
職業崗位必備的基礎課程和技術課程包括高等數學、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結構、計算機電路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等。
(2)職業能力性課程
專業能力性課程職業崗位必備的專業能力課程和實訓課程包括網絡數據庫(sQL-SERVER)、VB,NET程序設計、ASP,NET網絡程序設計、DELPHI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計算機專業英語、計算機維護與維修、網站規劃與設計、網頁制作、動畫制作、圖形圖像處理、軟件文檔寫作、職業考察、崗位見習、頂崗實習等。
方法能力性課程Delphi程序設計與課程設計、Java程序設計與課程設計、ASP,NET網絡程序設計與課程設計、SQL-SERVER網絡數據庫與課程設計、網頁制作與課程設計、動畫制作與課程設計、圖形圖像處理與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社會能力性課程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公益服務、社會實踐及計算機協會組織的大賽如DIY大賽、網頁制作大賽、文字錄入賽、動畫制作賽、程序設計競賽等。
(3)職業素質性課程
基本素質性課程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品德修養、應用哲學、法律基礎、體育與保健等、心理健康、國防教育與訓練等。
崗位素質性課程職業考察、崗位見習、頂崗實習、就業指導。
(4)據展知識
拓展知識分為專業拓展、人文素養和藝術基礎與欣賞、考級考證等。
專業拓展網絡安全、Linux操作系統、計算方法、市場營銷。
人文素養藝術基礎、藝術欣賞、應用文寫作、口才與演講、公關禮儀、詩詞賞析、服裝賞析、廣告賞析、職業指導課。
考級考證網頁設計工程師認證證書、動域設計認證證書、計算機調試員、計算機程序員證書。
3.4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實踐環節
高職教育的特征決定了需要用大量的實踐教學幫助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掌握操作技能要領。同時設計多種的實踐環境以供學生獲得職業能力的各種不同體驗。
實訓安排:①職業考察;②課程實驗;③課程設計;④崗位見習;⑤頂崗實習;⑥畢業設計。
主題班會與技術學術講座:①對IT職業崗位的理解和認識;②溝通能力的獲得(演講與辯論);③職業崗位的道德、責任心的培養;④實際工作環境的感受(參觀);⑤調查市場品牌、價格、性能、發展狀況等;⑥專業講座。
社團活動:①演講與溝通;②計算機DrY、網頁制作、圖形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網站設計、程序設計競賽;③計算機協會,網絡協會活動。
4 結束語
近3年來,我們在信息服務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培養方法、課程設置、教材、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途徑、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認真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和成果。
我們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實踐平臺,所取得的成果加以輻射,推廣到不同專業和年級。我們的實踐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班級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許多方面的設想和做法已在我院的信息服務類專業全面實施,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和就業競爭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學生參加一系列科技競賽取得了優異成績,畢業生適應性較強,企業評價較高,這些都說明我們在人才培養中所采取的方法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