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如迷宮,讓我時常找不到來時的路。
曲折迂回于樓臺水榭,流連忘返在山重水復,峰回路轉,迷霧依舊。“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時空交錯,起伏的思緒綿綿延延,文字營造的世界劫掠了我的記憶。淺處尚能自如,走著走著,攀援一段險峰,蕩漾一片恬靜湖泊,或掙扎于鬼魅怪誕的夢魘……沉醉和惶惑不斷擴張著心中的疑問:我身在何處?仿佛從未離開,又似乎不曾回來。失落在獲得之中,還是獲得于失落之時?不讀書猶如茫茫荒原雜草繁蕪,讀得越多,各類主張、思路便越是糾結纏繞,撕扯著本已羸弱的神經。此刻,我體會到了余秋雨曾表達過的讀書感受,我也在書海里失落了自己。
多元化的世界充斥著多重情緒的宣泄,游走在我們輕易到達的地方。無聊空浮,隱晦萎靡,它們涂抹著絢麗招搖的色彩,如船娘夜晚飄忽的紅燈籠,魅惑著晚歸的游子,春宵酒醒,空留對荒度時光的懊悔。林林總總的消遣文字便如這漫天飛舞的泡沫,光怪陸離,影像繁生,“噗”地爆滅,虛浮的空氣彌漫,久久揮之不散。
這讓我想起性學家李銀河曾說過,人性化的社會人們擁有著開放的性權利,即刻便有忽而“開竅”的人急迫著要去實行,同時還奮力地鼓噪著他人,也許是故意也許是不懂,而斷章取義地省略后面那“擁有權利不等于一定值得去實施”的含義。我們要允許各種存在,同時也應該允許我們不去理會。這和人的修養素質、愛好取向有關。雖然擁有著平等的權利,如果沒有足夠的分辨定力,就不要試圖挑戰自己。罌粟一樣美麗的事物,它會像吸血鬼一樣吸食你的精神和靈性,耗盡你的耐力和光陰。
我不得不倚力于理性的牽引,在茫茫書海里尋找航向。時下流行的文學主題,由英雄主義、宏偉篇章時代轉入普通大眾的微小世界,由外轉內,注重內心。而立意,精神追求,文化內涵則應是更高層次的精進。“用心才能看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中,狐貍這樣告訴小王子。無心,那么一切便都無可無不可了,日夜更迭不過成了人生的復制翻版,印刷得多了漸漸字跡模糊,重章復沓地散亂著讓人懶得拾撿。
而當一個人在內心里,善相對于惡,是相對于非,追求相對于摒棄,有了正確的引導形成,有了評判的標尺時,再來看那些優秀的作品,就如同混沌里辟開了迷霧,循階而行,峰巒迭起,清流潺潺,空谷中幽蘭裊裊旋香。所寫之景,如雕鏤般凸現心中。那些看似閑閑的數筆,披剝人事所隱,卻原來是寫家的心境背景。一人一事都脫不了社會、時代的關系。
這便如風兒一般,雖然無形無色,但是樹梢搖曳,行人亂發,雪霰絲縷飛旋著,卻無一處不是它在幕后操縱著。讀書如風,也正是在無字句處。學以致用,才能讀歷史獲睿智,讀社會知蒼生,讀人性懂寬容。當你穿越繁亂,眼前豁然開闊,喧雜不再,不同的三維立體凸雕于表象之上。前些日子,我對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曾提到過的泰山上的一幅對聯印象頗深:“海到盡頭天為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海以蒼天為岸,是對自己的拓展,不是踏山于下,而是山提升了人的高度。好的書籍,便是這天、這山。
浮生偷得半日閑。舍不得這點難得的寧靜,書海茫茫,也擬泛舟。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輕舟一葉,追尋心中那美麗的世界。(責任編輯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