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古橋,人們往往想到浙江紹興,其實水鄉澤國浙江嘉興,也有著眾多的古橋和古橋故事。自從南宋孝宗皇帝趙于公元1127年出生于嘉興而使嘉興成為“龍地”以后,歷代主政嘉興的府臺知事都重視在嘉興建橋筑道,發展橋文化。據新中國成立后嘉興首任橋梁隊隊長朱明忠工程師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嘉興有古色古香的古石拱橋5000多座,這些橋有的以國之分界定橋名,有的以地域村莊取橋名,有的以捐助資金造橋的人名定橋名,有的以民間傳承的故事立橋名,也有的以橋的建筑規模命橋名。這些橋造得林林種種,千姿百態,成了中華民族的瑰寶,可惜如今只存下2600多座了,如再不搶救這些建于千百年前的石拱橋,那實在對不起子孫后代。
嘉興秀洲區洪合鎮九里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戰場,當時吳越兩國以九里港為分界線,港北為吳國,港南系越國,后來人們便在此建造了一座三孔的石拱橋,定名為國界橋。橋長13.2米,寬1.58米,橋北刻了吳王夫差像,橋南端刻著越王勾踐像。建在嘉興秀洲區王江涇鎮的京杭大運河上的第一座大橋長虹橋,那是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高僧陳復古化緣建造的。這位高僧關心民生疾苦,他見運河兩岸農民養蠶售絲要擺渡船過運河十分辛勞,于是跑城串鄉“化緣”十年,籌金萬兩建造了此橋。橋的跨度72.8米,高10.8米,橋面寬5米,為三孔石拱橋,橋面石柱上鐫刻著“福澤長流物阜民安國泰”十字。這座橋從平地軟基上建起,猶似長虹天降,蔚為壯觀,故命名為長虹橋,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曾參與美國芝加哥大橋建設的美籍華人橋梁專家朱光漢教授回浙江嘉善探親,參觀長虹橋后感嘆說:“這橋在平坦軟基上架設,真是世界罕見,它是中國橋梁史上一大發明,是中華民族橋梁文化的瑰寶。”

坐落于嘉興南湖區鳳橋鎮石佛寺的三步兩爿橋則更為奇特。相傳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鄉人在此耕種時,挖出四尊面笑相對的石佛,于是眾人籌銀建造寺院,命名為“石佛寺”。寺院竣工后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拜佛”,但沒想到寺前的兩條河阻擋了香客的路,由此寺內僧人又化緣在兩河交叉處建造了兩爿橋,由于從第一橋下來只走三步就上第二座橋,故稱之為“三步兩爿橋”。此橋相傳至今已有1250多年了!
公元420年至580年間,正是南北朝混戰之時。傳說一日南朝兵馬自南向北廝殺,戰至浙江嘉興新塍鎮“十字河”口一座木橋時,南軍辨認不清方向,領頭者放聲大喊,向天問路,正在此時橋邊突然吹來一陣東風,此時屹立于橋頭的那株青松突然向西點頭三下說:“不可向前唉!”話聲剛落,木橋當即坍塌,于是南軍回頭向西殺去,并在秀水至烏程打了一場大勝仗。翌年,鄉人籌銀重建這座坍塌之橋,將其定名為問松橋。此橋故事如今被載入《新塍鎮志》。
嘉興眾多的古橋,充分反映了平原水鄉的歷史風貌。據《至元嘉禾志》記載,嘉興自奴隸社會有文字記載開始,就建了150多座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石拱橋。嘉興如今留存下來的古石橋,大都建于明、清時期。這些遺存下來的石橋大都為單孔或三孔石柱石拱橋,其中少數是石柱平板橋,這些橋從平地軟基上鋪設石板并開鑿勾口引力,鑲嵌石級步步升高,當然只能供行人步行,不能通車。

隨著經濟發展,交通要道的變遷,這些古石橋如今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已不能完全適合經濟發展的需要,于是人們在它旁邊又架設了鋼筋水泥平板大橋。光是建設部勞動模范朱明忠工程師參與勘測建造的這種水泥橋就達3200多座!據初步統計,嘉興的南湖、秀洲兩區,隨著新建橋梁的增建,新舊橋梁如今已達8000多座,僅嘉興環城河一周,近年就新建了建銀、北麗、中山東西路、勤儉、西麗、紫陽等20座新型水泥大橋,這些新建的橋梁夜間彩燈閃爍,成了老百姓夜游賞景好去處。
在建造新橋同時,為了保護好古橋,嘉興南湖區又投入了5000萬元對全區古石拱危橋進行了維修。秀洲區新塍鎮進行調查摸底,為全鎮54座古橋建立檔案,以便對古橋加強監督與維修。南湖區新豐鎮還聯合財政、交通、城建等部門建立“康莊工程”,下設辦公室指揮全鎮36座古危橋的修建工作,受到群眾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