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新年前夕,田曉菲和她的美國丈夫宇文所安應邀到上海訪問。從華師大到復旦等眾多名校,這兩位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海外學者在每一間課堂上的演講,都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尤其是田曉菲對《金瓶梅》的解讀,更是在學術界引起轟動。
田曉菲10歲出版個人詩集,14歲考入北大,26歲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35歲被破格晉升為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她在世界各地有數以萬計的朋友,朋友中有希拉里、斯皮爾伯格、賴斯等名人。就連美國總統布什,都稱贊她是“了不起的中國才女”。
14歲成為北大特招生
田曉菲的老家山東臨清,1971年10月她出生于冰城哈爾濱。受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天資聰慧的她5歲時就在紙上寫出“我熱愛大地/愛爸爸/我愛藍天/愛媽媽/我愛我的家”。爸爸看后驚訝地說:“曉菲真是個天才,竟然會寫詩!”沒想到爸爸無意中的一句贊美,卻使女兒感覺到了寫詩的快樂,因而她一發而不可收。
從此,每逢周末爸爸就在家里開展詩歌比賽,和曉菲一起寫詩,然后交給媽媽評判,結果當然是女兒“贏”得多,不過媽媽會在贊揚曉菲的同時又啟發她:“還能不能有其他的描寫呢?”這時曉菲就會回到書房去認真思考,有時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心疼得爸爸直抱怨媽媽:“你看,你也不叫她出去玩會兒,這怎么行啊?”就這樣,曉菲寫出了越來越多有韻味的詩,并頻頻被一些報紙和雜志采用。到10歲時,她出版了自己的詩集,在文壇引起不小的轟動,成為那個時代小有名氣的“神童”。
最初知道世上存在著一個神奇的“北大”,那是在她7歲的時候。那天,她偶爾從抽屜里翻出一張泛黃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靜而美麗的湖光塔影。曉菲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個似曾相識的風景,突然一種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在心里悄然升起。母親告訴她,這就是令無數中國學子神往的北大!后來她到北京出版詩集,乘公交車從北大校門口路過時,身邊的阿姨喚她“快看快看,這就是北京大學!”沒想到這位小女孩卻固執地扭過頭去說:“才不看呢!現在若看了,以后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小女孩那份稚氣十足的自信,一時把周圍的乘客驚得目瞪口呆。
到了1985年,經過北京大學英語系、心理學系和中文系老師的嚴格面試,田曉菲終于夢想成真,她被特招進入北大英語系。這一年,她年僅14歲。著名作家張愛玲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話:“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這話被田曉菲演繹得淋漓盡致。憑著與生俱來的才情和聰穎,這時她已出版兩本詩集,真正少年成名。
北大可謂藏龍臥虎之地。在這里,田曉菲聽說了另外一個神童的故事:有個名叫查海生(詩人海子)的男孩,15歲就考上北大。她上北大時,詩人已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哲學教研室任教。于是田曉菲拿著詩歌去找海子。海子說:“如果你能堅持,你將是位偉大的詩人!”后來海子臥軌自殺,他在遺言中寫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得到這個不幸消息,田曉菲到路口燃燒了兩本自己的詩集,她以這種方式來祭奠一位詩人的離去。之后女孩很長時間沒有寫詩,她無法理解一位鼓勵自己堅持的詩人,為何沒有選擇堅持?從那時候起田曉菲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在海子逝世兩年后,田曉菲獨自一人來到美國。此時已是深秋,樹枝交織出金色的穹隆,落葉遍地,正像她此刻不勝涼意的心情。不過令人驚喜的是,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為一個渴望以有限生命擁抱永恒的小女孩,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子。20歲的田曉菲到這里的比較文學系讀博士,后來她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
嫁給狂熱的“中國迷”

進入哈佛不久,田曉菲就邂逅了一位成熟、灑脫的美國紳士宇文所安。他出生在密蘇里州,從小就是個狂熱的“中國迷”,他熱愛唐詩、中國古典文學,就連他取的中文名字都很有深意,宇文是北魏的鮮卑姓氏,與他的英文姓發音相近;“所安”則出自《論語》“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名跟姓加在一起,也有成了胡漢融合的意思。26歲時這位美國帥哥就以論文《韓愈與孟郊的詩》獲得耶魯大學東亞系文學博士學位,后在哈佛大學任教。
說起二人的相識還挺有趣。在一次活動中,田曉菲即興寫了一幅書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她那行云流水的書寫引起了眾多人喝彩,不料人群中突然站出來一個人,拿起筆在紙上將“上”改為“入”,并對田曉菲說,他認為詩人在用字上面還不夠講究!雖然改字者對中國詩詞有很深的了解,但田曉菲仍然給他講了中國詩人的“推敲”典故。宇文所安望著眼前這位不卑不亢的中國女孩,感到很驚訝,趕忙充滿歉意地說:“看來我對中國詩詞的理解仍很膚淺。”
從此,宇文所安對深深愛著自己祖國傳統文化,尤其對古代詩歌有深厚研究的田曉菲產生了好感。共同的愛好讓彼此交談的話題逐漸多了起來,他們從李白到杜甫、從白居易到歐陽修,幾乎無話不談。在討論中國詩詞中愛情悄然而至,在浪漫的咖啡屋中,常常留下他們快樂的笑聲。
轉眼間,這位中國美女就要畢業了,這意味著她也許要到美國別的城市工作或回國。宇文所安十分著急,就約田曉菲到一座風景秀麗的大山中旅游。下山時他小心翼翼地向心上人求婚,沒想到這位東方美女只顧大步流星地往下走,根本沒聽清他說的話,所以直到坐進車里,她也沒做出任何表示。宇文所安不甘心,下車后就攔住她,生氣地質問她為何對自己真誠的求婚視而不見?田曉菲解釋:她壓根就沒聽見。
由于宇文所安的求婚,田曉菲便格外注意起他的生活興趣和為人來。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她發現宇文所安原來是一位非常誠實的男子,骨子里又帶著中國人的傳統愛情觀。于是,田曉菲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答應了宇文所安的求婚。
1999年元月l日,這對才子佳人在美國紐約舉行了浪漫的婚禮。婚后,已獲得博上學位的田曉菲,先是應聘到柯蓋德大學東亞系擔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順利跳槽到了名氣更大的康奈爾大學,任中國古典文學助理教授。后來他們倆又到了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書,在這座著名的高等學府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田曉菲和丈夫進取心極強。他們在哈佛每天都工作10小時至12個小時,如果不這樣兩人就覺得這一天被浪費了。正因如此,在授課之余,兩人都取得了驚人的創作成果。2005年夏天田曉菲的《赭城》出版,銷售極為火爆。《赭城》文字嫵媚,清鮮如蓮花上彌散的幽香,冽亮如新雨后的黃鸝鳴囀。有人說它與著名的《西行漫記》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書之前,田曉菲的《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秋水堂論金瓶梅》等作品,也都在美國學界、讀書界引起很大反響,特別是她從《金瓶梅》中解讀讀出“慈悲”二字,她把《金瓶梅》比作“一枝倒插的梅花”,她說很多讀者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枝干,那丑陋的、不體面的所在,而深藏在瓶底的梅花,卻散發著寒氣逼人的芬芳。
她驚人的成就,引起一些西方高校的關注,很多人都想把她“挖”過去任教。2005年10月的一天,剛剛成為哈佛副教授3個月的田曉菲接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來的特快專遞,在信里他們表示,只要田曉菲愿意來任教,他們可以提供終身副教授職稱和豐厚的年薪,但是田曉菲毅然拒絕了邀請。就在此后不久,哈佛提前對她進行教授評審。哈佛院長對田曉菲說:“你太棒了,校長德里克·伯克在閱讀了你的全部材料之后,通知評審小組,免掉了向校長匯報這一最后程序,他說你的教授資格夠格了,根本沒有必要再開會討論了!這在哈佛歷史上很少見,可以算是又一次破格吧。”2006年9月,年僅35歲的田曉菲正式成為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美國各大報紙紛紛進行追蹤報道,布什總統稱她是位“了不起的中國才女!”
眾所周知,基辛格也在哈佛大學擔任過教授,后來出任國務卿。當有記者問田曉菲將來是否也有意進入政界時,她不假思索地說:“絕對不會,我只愿一門心思做學問。”2008年一開年,她就接到從英國、日本和加拿大發來的邀請函,請她到劍橋等許多名校去講授中國文化課。她將在各國的高校講臺上,繼續書寫一個中國才女未完結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