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多年前,藝術大師林風眠就呼吁在杭州西湖邊建立一座美術博物館,這個夢想今天終于在人間天堂實現:
夢想終于變成現實
公元2007年12月25日,在眾人的期待中,背靠玉皇山、毗鄰西湖長橋公園、歷時5年建設的浙江美術館,終于揭開神秘的面紗。矗立的這座偌大銀灰色建筑,仿佛是一場等待了幾十年的夢,而今,夢想終于成為現實。
浙江美術館非常現代,玻璃坡頂錯落有致,身姿層層跌落;它又很江南,主調是灰色的,如同一座粉墻黛瓦的江南民居;它使用了許多當今最先進的建筑材料卻與身邊的原始綠色共生。對于這個龐然大物,浙江美術館總設計師程泰寧用16個字來概括——“粉墻黛瓦,黑白構成,坡頂穿插,江南流韻”。程泰寧說,作為展示藝術的美術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作品。浙江美術館依山面水,在設計上順應環境特點,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就像生根長出來的,而不是建造的”。它極具江南意韻,鋼材、石頭、玻璃的運用有很強的雕塑感和現代氣息。
在西子湖畔建造一座“盧浮宮”——一座頗具藝術氣息的美術館,這個夢在老一輩藝術家心中綿延了近80年!“當年國立藝專成立的時候,林風眠就提出要在西湖邊建一座美術館,但因為資金有限只在學校里集資修建了一間小小的陳列館,就這個小場館都滋養了不少人。”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前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肖峰激動地回顧起籌建美術館的歷史,“1993年省政府正式立項,卻因為資金不足而擱置,現在藝術家們夢寐以求的項目終于實現了。”肖峰還說,根據美術史學家王伯敏的統計,自魏晉以來中國出現了2100多個美術大師,浙江就有670多個。這樣一個美術大省沒有一個大型專業美術場館,一直是很多人的一塊心病,如今夢想終于成為現實,這使藝術家們歡欣鼓舞,喜笑顏開。
珍貴國畫和文獻源源涌進新館
浙江美術館建成,著名畫家孔仲起一下子向美術館捐獻了158件他早期的國畫作品和文獻,并將另外的39件作品寄存美術館供展出;李叔同當年在浙江師范學堂的同事姜丹書的兒子姜書凱,也向美術館捐贈了李叔同寫的魏體《姜母強太夫人墓志銘》拓片。這件珍貴的拓片寬67厘米、高63厘米,是1918年李叔同到杭州虎跑出家的前一天晚上寫的。除拓片外,姜書凱還向浙江美術館寄存了92件姜丹書這位國內美術教育先驅的作品和文獻。41前年孤山上曾佇立一組叫“孤山鹿苑”的組雕,它的作者是已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雕塑家周輕鼎。這次周輕鼎的兒子周逢茂向浙江美術館捐了200件父親生前雕塑的原件,他說:“這次終于補上了父親這個遺憾!”待到開館時,人們將會再睹周輕鼎當年創作的那組梅花鹿神韻。
除了社會捐贈,浙江省每年還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征集名家作品,目前已經累計征集1556件,其中有馬一浮的節錄《全晉文》、趙敬予的《四駿圖》、吳昌碩的《清供圖》、周昌谷的《版納風情》;有從全國美術展覽征集來的畫作;有孔仲起先生、姜丹書家屬、周輕鼎家屬等捐贈或寄存的作品文獻;有由中國聯合工程公司捐獻的當代浙派書畫家曾宓、王冬齡、何水法、卓鶴君、潘鴻海、吳靜初等人的作品等等。浙江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說,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是“開館年”,與浙江有關的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展、中國古代經典美術展、外國著名藝術家作品展等一系列的展覽和講座,將在“開館年”中密集亮相,讓更多的觀者享受到這一文化盛宴。盡管離試開館還有大半年時間,但第一個重量級展覽“宋代繪畫特展”已在積極運籌之中。浙江美術館常務副館長胡小罕說浙江美術館之所以首推“宋代繪畫特展”,那是因為宋代是中國繪畫的高峰,而且與浙江和杭州有特殊的關系。南宋時期杭州是全國知名的藝術中心,當時眾多著名畫家云集杭州,萬松嶺、西湖、長橋,都是他們創作的主題,宋代繪畫視野相當開闊,描繪題材眾多,從大自然的瑰麗景色到細小的鮮花野草以及蝦蟹蟲魚,無不成為畫作題材。特別是花鳥畫和山水畫更是名家輩出。

新館與天地融為一色
如今,這座總投資3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000平方米大型美術館,共有展示面積10000平方米,各種規格展廳14個,展線2800米,具有2900平方米先進博物館標準的庫房,配備恒溫恒濕、安防、消防系統,它的功能完善,設施先進,能承辦各類美術展覽和其他藝術活動。這座美術館的落成,終于使一次次全國性的大型美展由于浙江缺乏理想場地而失之交臂的局面得到徹底改變!
開館之后的浙江美術館將成為一個怎樣的所在,這不僅是公眾想了解的,更是美術館一直在考慮的。常務副館長胡小罕說:“公眾參與的程度,可以鑒別一座美術館的成功程度。”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油畫家許江說,原來這里是一片蕪雜的空地,春夏草木蔥蘢,秋冬落葉紛飛,今天清除了雜樹亂草,露出的是浙江美術館清逸端莊的容顏。浙江美術館西向雷峰塔,波光粼粼的西湖就在跟前,它與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路上眾多的藝術畫廊一起,以濃郁的藝術氛圍為美術大省添了異彩。著名畫家孔仲起先生身著一襲灰色長袍,眉飛色舞地反復向身邊人念叨著一段回憶:“十幾年前,我和肖峰、許乃均三個人一起尋遍了西湖邊,想給未來的浙江美術館找一個地方,一直走到萬松嶺路口,我們終于不約而同地說:‘哦,這塊地方好,就是這里了!’”
浙江美術館建筑頗具藝術感,美術館地下層的空間最大,一個下沉式廣場引進了充足的自然光線,這里有國際學術報告廳、多功能廳和多媒體廳,配備設施先進的同聲翻譯系統、影像演示系統和電影放映系統。博物館標準庫房也在這層。庫房的白墻是特制的,炸彈炸不穿,可以耐火燒5個小時,沉重的金庫大門則由日本精工(SEIKO)制造。在這些展廳的“外圍”,還包裹著美術館的各項配套設施,包括教室、休息區、書店、畫廊等等。
浙江美術館處于西湖邊最后一塊“休閑寶地”,它依山面湖,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從展廳出來,就可坐下來喝茶或喝咖啡。三層則有一個狹長的雕塑長廊面向玉皇山麓,這里將放上一些雕塑藝術品。在美術館閑逛數個小時,定能從藝術品中尋找怡悅和靈感,累了還可以就地喝咖啡和曬太陽,看來往后“我不在浙江美術館,就在去浙江美術館的路上”將成為許多杭州人的一種現實生活版本。
從三樓一個臨湖背山的“景觀廳”推門而出,站在美術館最高的露臺上遠望在雷峰塔身后涌起的變幻色彩和繽紛天際,你會感到浙江美術館此時真個與天地融為一色,好不雄偉壯麗!
(本文攝影 童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