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想到,我第一次赴哈爾濱便碰上了一場大雪。我冬季去哈爾濱就是為了欣賞那雪飄萬里、冰封大地的北國景致,所以那場大雪實在讓人興奮不已! 更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我到達哈爾濱的那天,哈爾濱第九屆“冰雪大世界”游園會早已向游客開放了。2007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我們一行三人走進位于松花江北一側的“冰雪大世界”,遠遠望去那五光十色、晶瑩剔透的冰雪建筑,似乎將人帶進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陪同的朋友介紹,“冰雪大世界”總占地40萬平方米,總用冰量12.5萬立方米,總用雪量10萬立方米。與往年相比,本屆“冰雪大世界”還首次修建了1400米長、10米寬的觀光游覽路線。
第九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以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主要表現內容,主題為“冰雪世界,奧運夢想”,用其夢幻般的冰雪景觀詮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圍繞這個主題,奧運圣火景區、奧運徽寶景區、2009大運會景區、奧林匹亞圣山景區、歡樂天地景區、奧運情懷景區等六大景區次第展開,其中奧運圣火為主景區,那40米高的奧運圣塔矗立于廣場中心區域,四周由體育競技、百米賽跑、110米跨欄、競走、撐桿跳等20多項體育競技造型冰雕組成。
那冰雕的造型精美得委實讓人嘆為觀止,而燈光的合理配置則更將“冰雪大世界”演繹得亦夢亦幻。
走在“冰雪大世界”長長的冰跑道上,品味一座座千姿百態的冰雕、雪雕,突然憶起了著名作家韓靜霆先生曾經對冰燈那段耐人尋味的感悟:“冬天也能燃燒的呀! 瞧著那巧奪天工的冰燈,心不是熱得像要化掉嗎?在這兒,冰,與那個肅殺的‘冷’字兒絕緣了,冰燈是足以在凄凄厲厲的北風中溫存人們心靈的東西。你瞧著活靈活現的冰雕小鹿,不能懷疑它有熱烘烘的透明心臟;還有冰琢的梅花,也分明透露著暖融融的春風消息……”觀冰燈而有這番領悟,怕只屬于那些真正喜愛冰燈的人,只屬于那些悟徹人生哲理并為壯美人生而不懈奮爭者。
冰燈源于民間,歷史悠久。四川詩人張問陶曾寫《冰燈》一詩:“黑夜有炎涼,冰燈吐焰長。照來消熱念,鑿處漏寒光。影濕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螢囊。”在極邊戍地黑龍江,人們更是利用七月飛霜、三冬雪驟的氣候條件制作冰燈,且制燈的熱情比詩人描繪的更為熱烈。清代學者西清在《黑龍江外記》中記述了嘉慶年間齊齊哈爾冰燈的展出情況:“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落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此為難得。”是的,哈爾濱人制作冰燈的技藝是如此了得,那冰雪建筑的高度,也實在嚇人! 面對高達幾十米的冰雪建筑,游人們真的不可思議:“用一敲就碎的冰,建這么高的樓,行嗎?”其實,我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在低溫條件下,冰塊的物理強度與等外紅磚一樣。”這一結論是當地75歲的高級工程師王麗生在上世紀60年代發現的,他為此被譽為“冰建筑基礎理論奠基人”。他還同時發現“冰與木料一樣,具有紋理,也有橫茬和豎茬之分;采冰的地點不同,冰的紋理也不同。”1982年王麗生設計了哈爾濱市最早的一座冰屋,面積50平方米的冰屋沒用一塊木料、一根鋼筋,卻十分堅固,令人嘖嘖稱奇。
我們坐在冰橇上,從14米的高空飛馳而下,在兩條長約368米的大滑道上盡享了驚險刺激。推出這一堪稱冰建筑“世界之最”大滑梯的是我國第一代冰燈人、兆麟公園冰燈藝術博覽中心設計師朱憲琪。他于1964年從中央工藝美院裝潢專業畢業后,先任園林設計師,1979年起他開始與冰燈結緣,彈指20多年過去了,他的作品《哈爾濱喇嘛臺》《萬龍飛塔》《滕王閣》等便記載在冰燈藝術的史冊上。朱憲琪說:

大凡冰燈設計有“三看”,先看其是否“順眼”,二看其是否“耐人尋味”,三看其能否讓人流連忘返。只有做到這三點,冰燈藝術才是不衰的藝術。
在游覽途中,我們還聽說了“冰雕雪雕專業戶”張德祥一家先后40多次獲獎的故事。身為哈電工二中校長的張德祥,對冰雪可謂情有獨鐘,他連給兒子起名也帶著“雪”字。1986年底他從妻子給他買回一個刨刀開始,對冰雕的癡迷便一發不可收拾。在他的影響下,妻子、兩個兒子及兒媳也都熱心加入到冰雪藝術的創作中。十幾年來的冬季,他們全家差不多是在冰雕雪雕的賽場上度過的。張德祥一家參賽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座“冰雪大世界”里每一個成功的冰雕雪雕作品背后,不僅有大師的引領、大家的創意、名家的指點,還有多少匠人的艱辛勞作啊!
因冰雪而相聚,因冰雪而成友。哈爾濱人就這樣走向全省,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難怪外國友人說:人們喜愛冰雪是因為中國人,冰雪因為中國人而美麗,也因為中國人而可愛。
此時此刻,我們在“冰雪大世界”一角放眼望去,只見整個“冰雪大世界”人頭攢動,游客在廣場中心正興致勃勃欣賞“俄羅斯冰上芭蕾”。俄羅斯芭蕾舞演員那頎長秀美的身段以及那優美極致的舞姿,不時贏得陣陣喝彩聲。此情此景,竟讓我一時想不起自己究竟是在哈爾濱還是在俄羅斯!
冰雪節正是因為有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參加,才具有了國際意義,哈爾濱因此被人們稱為國際冰雪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