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7日,亞洲第一石窟臥佛在浙江新昌大佛寺雙林石窟景區落成。如今,臥佛殿已成為新昌“江南第一大佛”之后的又一旅游、朝圣之地,為新昌大佛寺增光添彩。
這座總投資3000余萬元的臥佛依山而造,構思獨特,經過挖湖面、修棧道、鑿隧洞,臥佛與自然融為一體,體現了“城與景融合,凡與圣對話”。
雙林石窟景區分為臥佛殿、殿前廣場、棧道、隧洞、明鏡湖等各組建筑組成。
殿前廣場兩側巖壁上,栩栩如生的“哼、哈”二將高達七米,采用浮雕和全人工手法。大殿檐廊上的門、柱、瓦、椽、斗拱等看似木頭卻不是木頭,那些門柱等全是在原來的石壁上雕刻出來的。進入五個石門洞,在你眼前呈現的便是文殊、普賢兩尊菩薩,他們分別騎在白象、青獅上,雕刻手法十分細膩生動。
經過石窟門廳,便進入到讓人目不暇接的涅世界:進入正殿只見一片祥和,在這座深23米、寬48米的大石窟中,工藝師利用原有山體,將其雕刻成一尊臥佛(即涅吉祥臥佛)和一組組浮雕。臥佛面頰朝西,靜躺在須彌蓮花寶座之上,佛像身長37米,高9米,蘊含佛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共同修習的“三十七助道品”。
這尊臥佛是當代亞洲洞窟臥佛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形象設計參考了敦煌、龍門及天壇大佛。臥佛從頭發到五官,從衣紋到手腳擺放的角度,全部經過國內外權威專家和高僧的反復論證,曾幾易其稿,最后定案。這尊佛像面如滿月,眼瞼微垂,神情安詳,右手枕于頭部,左手自然合于身側,達到了不喜不悲、不生不死的境界。衣服線條大氣流暢,上下相連,自然穿插,睡姿與朝向與佛經記載的情形完全一致。頭頂上方借助佛光,使佛像頭部輪廓更加清晰,胸前的萬字符在燈光照射下閃出七彩光芒,腳底雕有法器千輻轉輪,示意法輪常轉,佛法無邊。
佛殿上方的藻井略施淡彩,中擁蓮花,示意佛門圣潔、吉祥。周圍還有飛天笙歌曼舞,示意極樂世界美妙、祥和。此外,殿內佛像、壁畫等都依山而鑿,用圓雕、浮雕手法表達了佛祖涅時的場面。
為使各種形象達到文化、藝術與宗教的完美結合,工藝匠人在雕塑過程中先制作小樣,經專家、學者、宗教人士點評,修改之后進行施工。據專家評審,雙林石窟景區的佛陀造像和石窟內外設計,完全體現了當時世尊在拘尸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樹下涅時安詳、寧靜、智慧圓滿的情景。
據《大般涅經后分》說:公元前486年2月15日,釋迦牟尼對諸位弟子吩咐遺囑之后,在子夜寂然無聲涅。涅后,寶床四周的娑羅樹東西兩雙合為一樹,南北兩雙合為一樹,樹枝攀結,開滿白花,像寶蓋覆垂在佛祖臥睡的七寶床上。此時,樹林中的其他樹木慘然變白,好像一只只白鶴一樣。樹枝花果枯萎,一無所留。大地震動,風嘯怒號,塵沙飛揚。無數僧俗聽說佛祖涅,有的哽咽流淚,有的倒地昏迷,有的隨佛入滅,有的瘋瘋癲癲,有的捶胸大叫,自拔頭發,有的菩薩則面帶微笑,因為他們悟出了涅是人生之最高境界,入滅是圓滿的告別。
新落成的新昌雙林石窟的四周壁畫上表達的就是這種情景。這幅壁畫表達了不同境界的人對生死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態度。新昌大佛寺風景名勝區緊靠新昌縣城西南,是國家重點開放寺院,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區、十里潛溪景區、南巖山景區三部分組成。景區內山青谷翠,巖險石奇,池明如鏡,修篁夾道,人工巧筑與天然野趣融為一體。它是觀光朝覲、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本文攝影 譚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