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浙江走出去的張海國,在上海的收藏界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他在全國陶藝界頗有名聲,稱得上是位陶藝大使。
練就一雙犀利的眼睛
張海國在大躍進年代考進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后分配在輕工業部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工作,專題研究國家用高檔瓷器,與陶藝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研究中得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張松茂和瓷雕大師曾龍、周國楨等指點,從前輩身上學到了嚴謹的治學方法和豐富經驗。
上世紀60年代,由于景德鎮的陶瓷研究資料和經費匱乏,張海國便千方百計擠出時間帶著干糧獨自跑到幾十公里之外的湖田、湘湖、楊梅亭等古窯址,在堆積如山的碎瓷片中尋尋覓覓,撿拾瓷片作為研究標本,每個窯口、每種品種、每個朝代,他都力爭在碎片中尋覓到經典器型、經典圖案,倘獲完整器型則如獲至寶,會激動得一兩個星期都睡不好覺。正是這種探索與實證相結合的治學方法,他練就了一雙犀利的眼睛。
張海國將治學心得寫成文章與學者、專家探討。40多年來,張海國發表了許多有關陶瓷研究文章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浙江日報、羊城晚報等發表,在發行量頗大的新民晚報上,常有張海國的袖珍小品與讀者燈下晤談,專談一個窯口或一個品種,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傳播了許多陶藝知識。至今,張海國已經發表3000余篇文章,100多萬字,并出版《古瓷鑒賞與收藏》《陶瓷與中國文化》《民國陶瓷鑒賞》《當代名家瓷器收藏與鑒賞》《珠山八友及其傳人》《景德鎮陶藝精英》等專著,獲得陶藝愛好者一致佳評。
“古缶齋”里風光好
張海國從杭州退休回上海后,在并不寬敞的居室內辟建了獨一無二的“古缶齋”。所謂古缶,即指古陶瓷,他在全國各地古玩市場淘尋,最終收藏了上千件古陶,在他那長長的博古架上,擺滿了戰國的印紋硬罐,兩漢兩晉的青釉壺,唐宋的越窯和龍泉青瓷,唐洛陽唐三彩,元明清的青花、五彩、粉彩等佳器。值得一提的是張海國覓到的一套陸云山《青白傳家》文房四寶相當精彩。陸云山是民國陶瓷名家,善長花鳥,他在瓷畫上獨創粉彩與新彩裝飾相結合、圓筆與扁筆及指畫技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這套文房四寶以白胎為底,繪有青菜、冬瓜、胡蘿卜,畫面素凈飄逸,意境雋永,是典型的文人珍玩。十幾年前張海國在上海泰康路古玩市場里發現后相當激動,但店主標價不菲,不過看在張海國是上海聞名的覓古陶高手的分上,店主讓價一半,張海國如愿以償。后來陸云山的兒子陸如曾(也是中國當代陶藝家)聞訊登門拜訪,親睹父親遺作,感慨不已。
除了古陶,張海國收藏最下工夫的還是當代陶藝。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他已經擁有數百件當代陶藝家的精品。其中可圈可點的就有周輕鼎的《梅花鹿》《母子雞》,李宗茂的《繽紛世界》,周國楨的《拼命三郎》《野豬》《雄獅》,王錫良的《青松萬古青》,王恩懷的《蓮花》,戴榮華的《紫藤小鳥》,劉遠長的瓷雕《牛》,李林洪的瓷雕《蘭》,李菊生的《雄鷹》,鐘蓮生的《蘆蕩飛雁》,姚永康的瓷雕《魯迅》,王懷俊的《松間老人》,熊漢中的《千秋圖》,侯一波的《一啼天下白》,戚培才的指畫《花鳥》、寧鋼的《金秋》、龔龍水的《春花》以及吳勝華、賴如森、董如雄、白海、鄒天成、賴德全、寧征勤等高級工藝師的作品。筆者每次造訪“古缶齋”,均如在山陰道上策馬而行,大有目不暇接之感,一時姚黃魏紫,青山嫵媚,美不勝收!
最近,張海國又以幾十年的積蓄購得樓下芳鄰的一間斗室,使“古缶齋”藏品有了更大展覽空間,如今的“古缶齋”不僅能接待國內陶藝愛好者,還能接納來自海外的同好。于是“古缶齋”被有關方面評為上海最有特色的民間博物館,在《上海綠頁》里能找得到“古缶齋”的地址、電話。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題寫了“海國陶藝館”的館名,他獲得了上海收藏協會的表彰。
陶藝大使美名揚
張海國為推廣宣傳中國陶藝付出了許多心血,除了撰寫有關陶藝文章,還常到電臺、電視臺作有關陶瓷知識的講座,定期到上海市總工會退休職工大學、黃浦區老年大學講課,此外,他還經常奔波于上海與景德鎮之間,與陶藝大師們溝通信息,組織大師們到上海展示新作,培養市場,擴大陶藝愛好者隊伍。最近他被景德鎮陶瓷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張海國還多次遠赴新加坡等國開講座、辦展覽,廣結陶緣,提高世界華人圈中陶瓷收藏愛好者的鑒賞能力。最近澳門大學一位教授花巨資收藏了100多件景德鎮當代陶瓷大師的作品,也想請張海國前去鑒定。
張海國以自己菲薄的退休金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狀態孜孜不倦地癡迷于陶藝,令人十分欽佩。中國雖是陶瓷母國,能工巧匠曾經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陶藝,但從世界范圍看,陶瓷美術發展至今,中國的陶藝在材料、設計、觀念、工藝、設備等方面已經不同程度地落后于他國,唯有景德鎮的當代藝術陶瓷還能抗爭。這些差距的造成有種種客觀因素,但藝術作品缺少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張海國如此癡迷陶藝是件功德無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