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瑞安于2000年舉行“孫詒讓研究國際研討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學者許嘉璐親臨會議,中國訓詁會會長及各個國家的一大批學者也紛紛趕赴瑞安與會。這讓人想起孫詒讓當年逝世時,從日本到北京、從上海到浙江紛紛舉行悼念的情景,憑吊者達8000之眾,章太炎為他寫了傳,末代狀元張謇為他寫墓表,《清史稿》有他的傳記。
讀書藏書終身治學
溫州瑞安市區的玉海樓廣場,“站”著一鼻架小圓眼鏡、手握線裝書的老者,那就是著名教育家孫詒讓的塑像。
作為大儒,孫詒讓人是國寶,其故居也是國“保”——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除了溫州市瑞安潘岱街道硯下村故居外,瑞安道院前街還有他的藏書樓。故居為一座二進式大宅院,背靠青山,磚木結構,翹檐灰瓦,門臺高聳,頗有氣勢;后者就是與杭州文瀾閣、寧波天一閣、湖州嘉業堂合稱“浙江四大藏書樓”的玉海樓,此樓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為其父孫衣言所建。
為了保護心愛的藏書,孫衣言為藏書訂立了可怕的戒律,戒律甚至細致到看書必須采取哪種姿勢:藏書不能靠著看、不能側著看、不能倚著看、不能躺著看、不能單腳站著看、不能用指甲掐書的中縫、不能用指沾唾沫翻書等等,而且須在幾案上墊一方藍布方可讀書。民間傳說孫詒讓長年不下樓,飯菜用吊籃鉤上來,三年時間把藏書啃了個精光,甚至練成能在黑暗中準確摸到任何一本書的功夫。
正是依仗著這座龐大的家庭圖書館,孫詒讓從小便廣涉經籍,13歲就寫成《廣韻姓氏刊誤》,日后建樹廣至經學、史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等各方面,一生著述豐富,《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成為其代表作。由于成就巨大,被章太炎冠以“三百年絕等雙”,他與俞樾(俞曲園)、黃以周合稱“浙江三先生”。
孫詒讓父孫衣言官至從二品,做到湖北布政使,叔孫鏘鳴官至三品,為翰林編修。按說在這樣背景下長大的孫詒讓,仕途應當不難,但事實上孫詒讓科場卻極其不順,雖然鄉試遇到張之洞為考官而中舉,然而考進士卻八次皆落第,結果他終身全扎在書堆中。
孫家一門人才輩出
在窮經皓首的同時,孫詒讓還以教育民眾、興辦實業為己任,曾開設了大小300多所學校,被推為浙江省教育總會事實上的會長。
早在清嘉慶年間,孫詒讓的祖父孫希曾生下了長子孫衣言,幾年后次子孫鏘鳴又 降臨。孫衣言、孫鏘鳴成了孫氏名門的頂梁柱,先后考中進士,先后被招入翰林院。光緒三年,孫衣言還任了從二品的江寧布政使。但從政只是孫衣言的一面,在游宦各地時,孫衣言帶著兒子孫詒讓潛心收集佚文珍籍,尤其注意鄉邦文獻。他在離任后,毅然回家鄉開壇講學,并最終收集10萬卷藏書,建成了玉海樓閑讀終老。
“天下翰林皆后輩,朝中宰相兩門生”,據傳這是俞樾所撰。孫衣言之弟孫鏘鳴與哥哥一樣,也是位翰林,入翰林院比孫衣言還早。在孫鏘鳴的門下,出了兩位滿清重臣:道光二十七年孫鏘鳴任會試考官,李鴻章、沈葆楨在他手里中了進士及第,后來李鴻章官至軍機大臣,封大學士;沈葆楨為船務大臣,封太子太保。
埋骨甌海不事張揚
順著田埂,走近溫州市甌海區梧田街道南村的孫詒讓墓,有心人難免會問,孫詒讓是溫州瑞安潘岱人,墓地為何在甌海?筆者曾詢問溫州市文物考古所與甌海文化局,皆不得而知。有人猜測說甌海南村當地風水好,墓地旁有座狀元山埋著明朝狀元周旋,故葬此。但“天瑞地安” 的瑞安,不可能沒有風水好的地方啊?不過眾多人的說法是,孫詒讓身為一代大儒,他葬甌海的墓體現了古之君子式的謙和及不事張揚之品格。墓碑僅簡撰“清儒孫詒讓之墓”七字,對比其他刻滿頭銜官位的名人墓,令人感覺到先生之墓清風拂面!
墓室造得像個四方書箱,前面立面雕刻成柜門式,左右排開刻六個大柜,每柜四扇門,那里面該滿滿收藏著他的皇皇巨著吧?根據劉鶚《鐵云藏龜》而破解著述的《契文舉例》這部甲骨文字學的開山之作、研究清代《周禮》的《周禮正義》、使瀕臨消亡的墨學再度成為顯學的《墨子間詁》等等都在內里么?……
踱下條石臺階,回望這座靠山臨田的市文保墓地,突想起西鄉隆盛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之句,不管孫詒讓之墓為何建在甌海,但對甌海人來說是一種榮幸。
孫詒讓子女也頗有出息:他的兒子孫延釗曾任浙江省圖書館館長,被章太炎贊為“祖武孫繩,乾淳國家;父作子述,王惠家聲”;曾孫孫義燧為中科院院士,這位從事天體力學研究的孫義燧,現在是我國“973計劃”非線性科學前沿問題的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