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華的名字在馬來西亞幾乎無人不曉,她不僅是海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更是被公認的馬來西亞與中國兩岸文化交流使者。她祖籍在河北滄州,生長于臺灣,婚后定居馬來西亞。她常說自己生活在“三度空間”:在思想上大陸是我的祖先,寶島臺灣是我的父母,馬來西亞是我丈夫。她大學新聞系畢業,當過空姐,后在美國舊金山大學獲公共行政碩士學位。
從戴小華幾十年來的生活經歷中,可以讓人感悟她的不同凡響。她在《何處是家園》的散文中說道:“馬來可愛,臺灣可戀,大陸可親”,最后她確認:“雖然身上流著華族的血,但我的心和魂屬于馬來西亞”;“我們現在雖是種族上的華人,卻是國籍上的所在國人。”因此她首先把“大愛”奉獻給馬來西亞,為馬國的發展、社會的和諧、華族與友族間的團結殫精竭慮,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由于她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為馬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作出成績,1999年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頒授給她“護國勇士”KMN榮銜。
華族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6%(600多萬),是馬國僅次于馬來族的第二大民族。一個民族當然首先由血統組成,但民族靈魂卻是文化。戴小華自1998年擔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以前是署理會長)以來,為了推動、振興、弘揚華族文化不辭辛勞,成績斐然。她的《黑風洞的祭典》《失落的伊班族》等作品,被選編入馬國華文中學教材。她在兼任馬華作協會長期間,主編出版了《當代馬華文存》《馬華文學大系》兩部巨著,計1000萬字,被馬華社會譽為“文化史上的雙峰塔”。
戴小華生活在馬國,同樣熱愛中華民族。1999年10月1日她作為貴賓上了天安門觀禮臺。目睹新中國50周年慶祝大典,她用激情寫出了《走進十月的陽光》,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放聲歡唱。她殷切地盼望中國兩岸統一。
戴小華是位被公認的海外華文美女作家。前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白舒榮的一篇文章提到,18年前她“第一眼看到的小華,恍若是從瓊瑤小說與影視中走出來的女主角……記得當年小華第一次站在廣州中山港臺海外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的講壇上,她讓整個會場頓覺一亮,嚴肅的學者們突然紛紛起立,閃光燈此起彼伏,相機鏡頭齊刷刷朝她瞄準”。不過戴小華并不喜歡別人對她冠以“美女”、“明星”這類稱呼,想當年臺灣曾有名導演邀她入行演藝界,并保證使她成為大明星,然而這些都被小華婉拒。她認為一個人的美,不僅在于品位和儀表,更要與心靈、語言、行為等等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干事要干得漂亮、出色,也許這樣才算真正的美!
作為作家,她的作品確實很美,因而作品在大馬、臺海兩邊多次獲獎,由她主編出版的50本著作,獲得了華文文壇的美譽。1990年4月,戴小華像只報春的燕子,翩然從南洋飛到中國,成為中馬兩國民間往來解禁前第一位正式受邀訪華文化使者。此后18年來,她頻頻穿梭于馬中之間,除了促成兩國文化交流之外,還竭力推進雙邊旅游和經濟貿易。在馬中建交30周年的2004年5月,她榮獲由馬國副首相簽署頒發的“馬中友好貢獻獎”。如今,她是山東省政協港澳臺僑外委顧問和省榮譽公民、南昌榮譽市民,還受聘為廣州暨南大學客座研究員、南昌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在戴小華的眾多作品中,弘揚善心是個重要主題,她的獲獎作品《阿春嫂》,謳歌的就是善。她在馬國組織為貧困子弟籌募助學金,在中國的江西省以其母親名義捐款30萬元給希望小學。1998年她還積極參與“稿費救(水)災”活動,把愛撒在中華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