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原鎮海縣幾本清代詩選,見《大榭竹枝詞》一首,心中竊喜。說實在話,在鎮海歷代史志、文選中有關大榭的詩文,所見極少。這首竹枝詞簡直是鳳毛麟角。因此,抄錄下來,供大家研究參考。
從時間上推測,此詞作于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距今130多年。作者謝琪賢,字錦林,清同治間廩生。謝氏在明清期間。系鎮海縣大族,家族中先后出過多名進士和舉人。其根在靈巖鄉紫樓(今大街道紫樓村),久居鎮海城關。后裔分布縣內外各地。今大榭長塘村有前謝、后謝,其先祖確是從紫樓遷入。至于謝琪賢是否居大榭,暫無確鑿考證資料。但從他這首竹枝詞中可以看出,他可能是大榭人,即使不是大榭人,也肯定在大榭居住過,因為他對大榭情況相當熟悉,遣詞造句入木三分,而且詞中充滿對大榭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這首詞篇幅不長,僅20句,但言簡意賅,形象地描繪了大榭的風土人情,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大榭風情畫。
開頭兩句“山勢如城”、“帶江圍抱”,氣勢非凡,把海島的熱點展現在讀者面前。接著點出大榭的方位,北抵蛟關(鎮海關),南通峙頭洋。
大榭既是海島,于是詩人明白地告訴大家,以小艇(輕快的小船)作交通工具,并有北、南兩個渡口,“橫流日往返”,十分繁忙。由于當時大榭屬定海縣,作者強調指明:大榭的親朋好友多半在時屬鎮海縣的穿山,因為兩地緊緊相鄰,而到定海去的人卻很少,“多少居民未一航”,原因是“東北廂有懸山(小島)相阻隔”,交通十分不便,據此可見新中國成立之后,大榭劃歸鎮海縣是有道理的。
詩人十分贊賞大榭人的樸實、淳厚,“人本無爭”,過著平凡的生活。因此管理層中“官亦缺”,僅有些管理土鹽生產的士兵。
“隙地松旁有灌夫,桃海栽遍又瓜壺。”兩句反映了大榭人十分勤勞,他們見縫插針地遍種瓜果,并不停地澆水灌溉。除了耕種之外還要捕捉海魚、涂產,既是農民又是漁家。
作者贊揚大榭的物產豐富,農產品、海產品應有盡有,即“蜃蛤魚鹽色色夸”。同時,也客觀說明大榭缺少楊梅(楊家果),要從洪岙(當年盛產楊梅)輸入,而泥螺(吐鐵)也不及桃花島,敘事行文實事求是,無虛假托詞。
詞的最后,作者高度肯定大榭的優勢和特色,“算去五山都不讓”,充滿著自豪感,令人回味無窮。
茲錄全詞于后,讀者可進一步理解全詞的意思和內涵,以補筆者上述簡釋之不足。
附:
大榭竹枝詞
清 謝琪賢
山勢如城列海湄①,帶江圍抱當深池②。
候潮長落帆來往,北抵蛟關南出歧③。
北南兩渡曲江灣,小艇橫流日往還。
定海人因鄰鎮海,親知多半在穿山。
懸山④遠隔北東廂,多少居民未一航。
人本無爭官亦缺,僅分營弁⑤管鹽倉。
隙地松旁有灌夫⑥,桃梅栽遍又瓜壺⑦。
登筵只少楊家果⑧,滿擔還憑洪岙輸。
農家即便是漁家,蜃蛤魚鹽色色夸。
算去五山⑨都不讓,只除吐鐵⑩遜桃花{11}。
注釋:①湄:水邊。
②池:城池。
③歧:通峙,即峙頭洋。
④懸山:孤立的山,指海中的島。
⑤營弁:軍營中士兵。
⑥灌夫:泛指農民。
⑦壺:瓠,即葫蘆。
⑧楊家果:指楊梅。
⑨五山:即大榭(山)、穿山、梅山、昆亭(山)三山。
⑩吐鐵:泥螺別稱。
{11}桃花:桃花島。